材料一:汉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上升阶段,汉朝统治者的最高明之处是用某一种学术思想来统治国家,找到了维护地主阶级统治的“精神武器”和“理论依据”。
材料二: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其贤明君主均坚持“戒奢从简”“民本思想”,这些理念在今天依然有现实意义。
材料三:我国现代的疆域版图是在古代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新疆、西藏、台湾等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
(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有不及焉。
——《元史·地理志》
材料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较多。
——《汴河怀古》
材料二: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
---《贞观政要·论务农》
材料三: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制作,立朝仪,造都邑,……其总政务者曰中书省,秉兵柄者曰枢密院,司黜陟者曰御史台。
——摘自《元史》
材料一 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起来的统一全国的政权。为了巩固蒙古人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元朝统治者大力推行以“采用汉法”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吸收中原地区历代王朝统治的经验,建立包括行省制度在内的各项制度,逐步加强中央集权。注意农业生产,多次下诏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作牧场;采取一些劝课农桑、兴修水利的措施,使农业生产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接受中原先进文化,在中央设立专门学习儒家经典的学校,呈现以中原传统为主的文化认同趋向。
材料二 (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
——摘编自《元史·地理志》
材料一:在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内,各民族有了很大的发展,民族间的交流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南方汉越在矛盾与冲突中交流和融合,西部贸易交流频繁,北方边境战争不断。民族的分化、重组与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动力,并注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王文光《秦汉时期民族关系互动述论》
材料二:中华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曾有许多游牧部族侵入中国,甚至还取代某些王朝而代之;但是,不是中国人被迫接受入侵者的语言、习俗或畜牧经济,相反,是入侵者总是被迅速、完全地中国化。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时间 |
事件 |
1653年 |
顺治帝赐予西藏佛教首领达赖五世金册、金印和“达赖喇嘛”封号。 |
17世纪后期 |
康熙帝三次亲征,平定蒙古族准噶尔叛乱势力。 |
1713年 |
康熙帝册封西藏另一位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封号。 |
1727年 |
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 |
18世纪中期 |
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新疆地区。 |
1793年 |
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确定了金瓶掣签制度。 |
材料一: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郡县又远于省,若有边徼之事者,则置宣慰司以达之。
材料二:元帝辖十一省,西藏之地面虽不足一省,但因为它是八思巴的住地和教法所在,故作为一省委付与八思巴。
——藏文史籍《萨加世系史》载
材料三: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还表现在任用大批各族贵族为官;实行并非屈辱而是民族友好的“和亲”政策。唐朝时期,各族之间战事较少,和平相处,共同发展成为主流,中华文明进入一个新的高峰。
——摘编自施建中《中国古代史》
任务一【诗歌品味—解码社会气象】
任务二【图片欣赏—领略科技成就】
任务三【史论结合—阐释政治智慧】
①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仓廪俱丰实。 A.民族关系
②蕃人旧日不耕犁 ,相学如今种禾黍。 B.手工工艺
③日本晁卿辞帝都 ,征帆一片绕蓬壶。 C.社会经济
④九秋风露越窑开 ,夺得千峰翠色来。 D.对外交往
郡县制 科举制 三省六部制 行省制 |
①大都由中书省直接管辖
②今东北地区直接由中书省管辖
③行省制度对后世影响很大
④“行省”是地方行政机构
探究一:制度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