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政治 地理 

高二试题

___________ the Internet is bridging the distance between people; it may be breaking some homes or will cause other family problems.
A .   When B . While C . If D . As
形如   的数阵称为n阶矩阵,有n2(n无穷大)个数以一定的规则排列,构成如下n阶矩阵:

 

此表中,主对角线上的数依次为l,2,5,10,17,…,则主对角线上的第101个数为 ,数字2013在此表中共出现 次.

在声明中他明确表示他不会放弃他的演艺事业。(make …clear)
在同温同压下,1mol NH3和1mol NO具有不同的(    )
A . 原子数 B . 分子数 C . 质量 D . 体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目前,覆盖我国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体系已基本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共9.3万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19896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457个,卫生计生监督机构2992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152.9万张,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床位数26.3万张,分别占全国总床位数的19.3%和3.3%。

1989年我国《传染病防治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公共卫生法制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此后,国务院发布或批准的法规有30余条,以及国家卫生计生委(原卫生部)颁布了400多个规章和2000余个卫生标准,使我国公共卫生立法初具规模,为我国公共卫生法制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社会经济体制改革实施之后,不仅针对公共卫生管理模式进行了革新和突破,就整体公共卫生管理体系也进行了优化和完善,使其向着科学化和规范化发展。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升,面对越来越严峻的现实需求,国家对公共卫生管理模式的改革创新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制度要求,也在社会资源的分配中给予了相应倾斜。

(摘编自《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发展历程,现状,问题与策略》)

材料二:

图片_x0020_100001 图片_x0020_100002

(摘编自《后疫情时代需补足补齐医疗与公共卫生短板》)

材料三:

本次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业内人士的普遍感受是传染病专科力量薄弱。不少传染病医院和科室长期陷入发展困境,传染病专业更是面临人才不愿来、来了留不住的恶性循环局面。目前我国一些疾控机构人员和医疗机构从事传染病专业医务人员队伍不稳定,流失严重。人员机构不合理。县级疾控中心本科以上学历比例为25%,与我国《关于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中规定的35%的比例,仍有10个百分点的差距。此外,从事健康危害因素监测,慢病防控等专业人员也明显不均衡。

在疫情的冲击下,中国各大城市医疗资源与服务能力短板明显暴露出来,普遍出现识别和应对重大突发传染病能力不足的问题,难以在应对突发疫情中发挥专业主导作用。各城市医疗硬件环境、医疗卫生水平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能力不均衡的问题突出。另外,公共卫生与医疗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不全,联通共享环节欠缺,存在“防控—治疗”分离的问题。

(摘编自《我国亟待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

材料四:

在医疗卫生领域,我们需要更加健全完善的制度作为支撑,加大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能设置、上下联动,分工协作等方面持续优化的力度,在基层医疗卫生条件改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医疗资源协调联动等方面进一步疏通制度“脉络”,为科学应对和规避公共卫生安全风险提供坚强制度保障。一些农村地区医护人员不足,先进设备不够,让长期以来存在的城乡医疗差距在防疫抗疫中更加凸显。对此,在加强国家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能力建设的同时,还要着重强化基层医疗技术,能力,人才储备。

在推进疾控人才队伍建设中,既要看当前,加快建立一支能够适应现代化疾控体系的人才队伍,持续提升应对当前疫情防控的能力和水平;又要观长远,利用好公共卫生学院、医疗院校等资源,有针对性地加大疾控人才培养力度,在病原学鉴定,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等方面开设专门学科,开展技术攻关,切实提升实用型人才队伍力量。

防范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等,关键要抓早抓小,在早期监测和预警上要有更突出的表现。我们要以更加成熟完善的预防措施,切实把隐患处理在萌芽状态,把源头治理放在前面。

(摘编自周军《坚持“人民至上”,筑牢公共卫生安全“堤坝”》)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国在公共卫生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其公共卫生体系已基本建立,城乡覆盖面广 B . 我国重视卫生事业建设,自2003年至2018年卫生方面的总费用支出逐年上升。 C . 目前,我国县级疾控中心人员本科学历比例达不到国家规定要求,疾控人才缺口大。 D . 加强公共卫生学院,医疗院校实用型师资力量建设,是疾控人才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到目前为止,我国在公共卫生方面颁布了许多的法规,这表明我国在公共卫生立法上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 B . 我国优化和完善了整体公共卫生管理体系,对公共卫生管理模式进行了革新和突破,使其达到了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 C . 自2000年至2016年,我国公共卫生方面的总费用占比低于药品机构方面的总费用占比,且自2007年起公共卫生方面总费用占比出现了下降趋势。 D . 抓早抓小,做好早期监测和预警,这是防范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重中之重,需要引起各级防疫队伍的重视。
  3. (3) 请结合材料三,分析概括我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存在哪些不足。
已知矩阵 .
  1. (1) 求矩阵M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2. (2) 设 ,求 .
现有500mL1mol·L1的H2SO4溶液,下列操作及结论正确的是(  )
A . 取出50mL该溶液,其中c(SO )=0.1mol·L1 B . 取出50mL该溶液,加入足量的BaCl2溶液,完全反应,可得11.65gBaSO4沉淀 C . 取出100mL该溶液,加入足量的锌粒,充分反应,所得气体的体积为2.24L D . 取出50mL该溶液,加蒸馏水配制成100 mL溶液,c(H+)=2mol·L1
在下列条件下,两种气体的分子数一定相等的是(   )

A . 同质量、不同密度的N2和C2H4 B . 同温度、同体积的O2和N2 C . 同体积、同密度的CO和CH4 D . 同压强、同体积的N2和O2
已知标准状况是指0℃、1.01×105Pa,现有20℃、1.01×105Pa时的22.4LH2 , 它的物质的量是(   )
A . 1 mol B . <1 mol C . >1 mol D . 无法判断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等体积、等密度的CO和C2H4所含原子数相等 B . Na218O2与水反应生成氧气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4 C . OD-中所含电子数和中子数相等 D . 用NH3+H3O+=NH4++H2O可以证明NH3比H2O结合质子的能力强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1mol H2的质量只有在标准状况下才约为2g B . 标准状况下,22.4L氖气含有的原子数为2NA C . 标准状况下,18g水的体积约为22.4L D . 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气体单质含有的原子数目不一定相等
他的钱被偷了。

He .

他的勤奋弥补了经验的不足。(compensate)
下列气体能用向上排气法收集的有(  )
A . NH3    B . H2    C . HCl    D . CO2
The old man _________ buried underground for ever but for the timely rescue.
A . had been B . would have been C . will be D . would be
三种气体X、Y、Z的相对分子质量关系为Mr(X)<Mr(Y)=0.5Mr(Z),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原子数目相等的三种气体,质量最大的是Z B . 相同条件下,同质量的二种气体,气体密度最小的是X C . 若一定条件下,三种气体体积均为2.24 L,则它们的物质的量一定均为0.1mol D . 同温下,体积相同的两容器分别充2 g Y气体和1g Z气体,则其压强比为2:1
_________to nuclear radiation, even for a short time, may produce variants of genes in human bodies.

A . Being close B . Having been closed C . Closed D . After being closed
如图两瓶体积相等的气体,在同温、同压时瓶内气体的关系一定正确的是(  )
A . 所含原子数相等 B . 所含分子数相等 C . 气体质量相等 D . 所含C原子数相等
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则下列说法正确是(   )

A . 常温常压下,11.2L CH4中含有的氢原子数为2NA B . 11.2 L CO2与8.5 g NH3所含分子数相等 C . 常温下,2.7g铝与足量的盐酸反应,失去的电子数为0.3NA D . 常温下,1L 0.1mol/L MgCl2溶液中含Cl 数为0.1NA
Our building stays warm at night because the wall                  the heat of the sun in the daytime.
A . conducts B . traps C . reflects D . provid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