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是实验室伏安法测电阻的电路图,其中a、b电表应分别为( )
A. a为电流表,b为电流表 B. a为电压表,b为电压表
C. a为电流表,b为电压表 D. a为电压表,b为电流表
他 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 “ 人生第一课 ” ,教育、妇联等部门要统筹协调社会资源,支持服务家庭教育。之所以重视家庭教育是因为
① 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功能
②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
③ 文化都要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
④ 其在人的教化和培育中有决定性作用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如图,已知 ,
,
,
与
、
均相切,点
是线段
与抛物线
的交点,则
的值为( )
A . 4 B . C .
D . 5
武汉市广泛发动宣传,通过市、区两级纪检监察网上举报系统、12388举报电话、以及手机客户端、微信等现代科技手段畅通投诉举报渠道,拓宽涉黑涉恶线索来源。此举
A.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B.表明人民当家作主落实在宣传口号中
C.有利于保障人民利益,实现人民民主
D.有利于确立社会主义民主
计算(-6)÷()的结果是( )
A. -18 B. 2 C.18 D. -2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冠”之礼法知多少
①现代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含有“冠”的词语,比如“衣冠楚楚”“怒发冲冠”“桂冠”“夺冠”等。在古代,“冠”是贵族所戴“帽子”的总称。如果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冠”的习俗,便不难发现,“冠”总与礼法制度有关联。
②《礼记》记载:“男子二十,冠而字。”即指古时男子到二十岁要举行冠礼。周代的“冠礼”,是贵族男子二十岁时由父亲在空庙里主持的成年礼,仪式上还要请来宾为他取“字”。行礼时由来宾加冠三次:先加布冠(用黑麻布做的冠),表示从此有治人的特权;次加皮弁( biàn )(用白鹿皮做的冠),表示从此要服兵役:最后加爵弁(赤黑色的平顶冠),表示从此有权参加祭祀。后人常用 “冠”或“加冠”表示年已二十。古代少年男子一经加冠,社会和家庭就会按成人的标准要求他。
③在古代,“冠”一般只有贵族男子方能佩戴。《释名》中说:“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士人指的是贵族,庶人指的是百姓。《晋语》云:“人之有冠,犹宫室之有墙屋也。”可见,贵族非常看重他们的“冠”,“冠”成为贵族的常服,也成为他们身份的标志。 据《左传》记述,卫国内乱,子路被人砍断了系冠的缨,他说: “君子死,冠不免。”于是停下战斗来“结缨”,结果被对方杀死。
④古人凡遇重要场合必须戴冠,否则就是违礼。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接见臣属有时不拘戴冠之礼,但碰到耿直而敢于进谏的都尉汲黯却不敢随随便便。有一次,武帝接见臣下时没有戴冠,恰逢汲黯入宫奏事,武帝便急忙躲进帐中不敢见他。可见,“冠”具有庄严正大的意义,即使是帝王也不可随意亵渎。
⑤在古代,不同身份的人需要佩戴不同的“冠”。“冠”有正名分、别次序的礼法制约功用。《周礼》中记载,从君王到大夫,随着爵位、官职的由高到低,冠上的丝带、玉饰和彩饰也渐次递减,从而形成形制上的差异。人们只能选择与自己身份相符的“冠”来佩戴,如果违反了这种礼制,便是僭越,甚至会招来杀身之祸。据《左传》记载,子臧因为戴了不合身份的“鹬冠”,终被诱杀。
⑥戴什么样的“冠”还因不同的场合而各有定规,如田猎或征伐戴“皮弁”,祭祀戴“爵弁”等等。这些做法形成惯制,又成为一种带有强制性质的法规。据《左传》记载,卫献公召见臣子孙文子、宁惠子,两人穿戴整齐应召前来,卫献公却跑到园囿里去射大雁,迟迟不见他们。孙、宁两人去找献公,献公没有按照礼法摘去打猎戴的皮弁就同他们说起话来,结果两人大怒,进而谋反。
⑦综上所说,可知古人关于“冠”的礼法制度有相当复杂的内容:戴不戴“冠”以及戴什么样的“冠”,与人的年岁、身份,以及所处场合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在直观上表现为人们戴冠所需遵循的种种礼法,而深层含义则定以“冠”作为礼制的象征,用来节制人们的言行举止。
(作者:曹保顺,选文有删改)
1 . 选文 ②~⑥段从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古代贵族男子方能戴冠、重要场合必须戴冠、 A ____ 、 B ____ 五方面依次介绍了古人要遵循的 “冠”之礼法。(要求:依据选文内容填空。每空不多于10个字)
2 . 请选出下列对选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 . “冠”是古代礼制的一种象征,古人戴冠要遵循相关的礼法,一旦戴上“冠”,人们的言行举止就会受到约束。
B . 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行冠礼,加冠时先戴赤黑色的平顶冠,再戴用白鹿皮做的冠,最后戴用黑麻布做的冠。
C . 选文中第 ③段“‘冠’一般只有贵族男子方能佩戴”一句中的“一般”,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D . 本文在结构上采用总分总形式,并使用大量文献资料作为佐证,客观地介绍了 “冠”之礼法的相关知识。
3 . 选文第 ③段画线句使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4 . 请联系选文内容,探究下面的材料,写出探究结果。
(材料一)
古代行冠礼时的祝辞: “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大意是:在吉日里,给你加“冠”。望你抛弃少儿的玩性,追求美好的品德。
(材料二)
终军是西汉人,他在弱冠之年(古代男子行冠礼时,体犹未壮,故称 “弱冠”)向汉武帝主动请缨,愿擒缚南越王而归,平定南方边境。
(材料三)
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说: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某同学设计的微型实验装置验证 SO 2 的性质,通过分析实验,下列结论表达正确的是
A . a 棉球褪色,验证 SO 2 具有氧化性
B . c 棉球蓝色褪去,验证 SO 2 氧化性
C . b 棉球褪色,验证 SO 2 具有酸性氧化物的性质
D . 可以使用浓硫酸吸收尾气
酸碱盐种类繁多,与人类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关系十分密切。
(1)酸具有相似的性质,因为不同的酸在水溶液中都能解离出______(填字母)。
(2)检验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可以选用的一种试剂是_____。
(3)利用数字化实验设备,测定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时溶液pH变化,实验结果如右图,当滴入溶液为V2mL时,所得溶液中溶质化学式为_______,所得溶液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_____色。
(4)氯化钠是生活中常见的盐,为除去某粗盐水中的MgCl、CaCl2 杂质,得到NaCl溶液,某化学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①过滤操作中所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漏斗和___.
②以上方案中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写一个即③写出溶液乙中含有的杂质,并将以上方案补充完整。
(5)某实验室用20%的NaOH溶液洗涤一定量石油产品中残余的H2SO4,消耗NaOH溶液呈中性,请计算该一定量石油产品H2SO4的质量。
黄大年是2017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他留学英国18年,是国际知名的科学家。2008年,中国开始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他用最短的时间辞职、卖掉房子和诊所、办好了回国手续。归国以后,黄大年担任国家多个技术攻关项目的首席专家,经常工作到凌晨,几乎没有休过寒暑假和节假日,甚至多次累倒在工作岗位上,这种工作状态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他始终践行着“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的报国之志。黄大年的事迹说明( )
A.情感反映着我们对人和对事的态度、观念,驱使我们做出行动
B.具有责任感的人只会让自己吃亏
C.归国是为了给自己赢得荣誉
D.人的情感是复杂的
实验组别 | 一 | 二 | 三 | |
亲代的性状表现 | 长翅×残翅 | 长翅×长翅 | 长翅×长翅 | |
子代性状表现及数目 | 长翅 | 52 | 101 | 76 |
残翅 | 49 | 0 | 25 |
(1)根据如表第________组数据推断,果蝇翅型的显性性状为________。
(2)第三组杂交实验的子代长翅果蝇中杂合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现有一只长翅雄果蝇,为了检测其基因组成,让它与残翅雌果蝇交配,产生足够多的后代,请预测可能的实验结果:①______(写现象及结论),②______(写现象及结论)。
(3)在一个风大的小岛上,多数果蝇是残翅的,从是否利于生存的角度分析,果蝇的残翅属于______变异;从能否传给后代的角度分析,果蝇的残翅属于______变异;可见,生物通过______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
《世界通史》: “新航路开辟后,西欧新兴的资本主义由海道向全球扩散,突破了亚欧大陆农耕世界自然经济的闭塞性。从此开始了大航海和人口迁移、民族交融的移民大潮时代。”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全球的确立 B . 农耕经济在全球不复存在
C . 世界各民族特征、界线消失殆尽 D . 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开启
如图为一种爬杆机器人,仅凭电池提供的能量,就能像人一样沿杆竖直向上匀速爬行在此过程中正确的是( )
A.机器人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 B.机器人在竖直方向上只受重力和摩擦力
C.机器人所受摩擦力方向竖直向下 D.以杆为参照物,机器人是静止的
从 A~G 选项中选出能填入空白处的最佳选项补全对话。(选项中有两项是多余的)
A: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when you grow up?
B: 1 .
A:Sounds great. 2 .
B: I am going to study each subject well.
A: Where are you going to study more knowledge?
B: 3 . .
A:When are you going to study hard?
B: I’m going to study hard from now on.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when you grow up?
A: I’m going to be a doctor.
B: Why?
A: 4 . They are great.
B: What do you plan to do?
A: I plan to go to university to learn more knowledge about medicine.
B: 5 .
A . Because doctors can save people’s lives.
B . I am going to be a scientist.
C . How are you going to find your way?
D . Let’s work hard together.
E.Shall we work hard together?
F.I am going to go to college.
G.How are you going to do t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