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初二):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生物 历史 道法 地理 

八年级(初二)试题

1947年9月,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会议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到1948 年下半年,解放区大约有1亿农民分到了土地。得到土地的农民纷纷表示“解放军打到哪里,我们就支援到哪里。”材料主要说明了(    )
A .   中国共产党在土地改革中的领导地位    B . 土地改革为解放战争提供了重要保障    C . 国民党失败的原因是政府的腐败    D . 土地改革使新生的人民政权更加巩固
在Rt△ABC中,∠C=90°,BC=3,AC=4,点P在以C为圆心,5为半径的圆上,连结PA,PB.若PB=4,则PA的长为
如图所示,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就有一部分电荷转移到验电器的两片金属箔上,这两片金属箔带(选填“同种”或“异种”)电荷,由于互相(选“吸引”或“排斥”)而张开。


陇海线与京广线交汇的铁路枢纽是

A . 济南 B . 徐州 C . 郑州 D . 兰州
若定义一种新运算: , 例如: . 则函数的图象大致是(   )
A . B . C . D .
如图,ABCD是正方形,E是CD边上任意一点,连接AE,作BF⊥AE,DG⊥AE,垂足分别为F,G.求证:BF﹣DG=FG.

图片_x0020_100015

已知正比例丽数的图象经过点( ,-3).
  1. (1) 求正比例函数解析式;
  2. (2) 若A( a,a-4)在此正比例函数图象上,求a的值.
对生物进行分类的主要目的不包括(    )

A . 了解生物的多样性 B . 了解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 C . 了解生物之间是进化关系 D . 了解生物的有害和有益物种
读辽宁省部分地区矿产资源与铁路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图片_x0020_514333149

  1. (1) 图中铁路线①是(   )
    A . 京沪线 B . 哈大线 C . 京哈线 D . 京九线
  2. (2) 下列关于图中A、B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 A为黄海,属于我国内海 B . A为渤海,属于我国内海 C . B为渤海,冬季有结冰现象 D . B为黄海,珠江汇入该海域
  3. (3) 辽宁省重工业发展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
    A . 临近港澳地区 B . 煤铁资源丰富 C . 海陆交通便利 D . 工业基础较好
  4. (4) 下列属于辽宁省传统的工业部门是(   )
    A . 钢铁、机械制造 B . 纺织、石油加工 C . 食品、有色冶金 D . 制糖、木材加工
  5. (5) 这里工业偏“重”的色彩正在悄然改变。下列举有利于该省实现产业转型的是(   )

    ①发展现代服务业  ②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③停止所有矿产资源的开发  ④积极推广绿色、节能产业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树木在剥皮后很容易死亡,这是因为(  )

A . 根部吸收的水分不能运往茎和叶 B . 叶制造的有机物不能运往根部 C . 破坏了形成层 D . 呼吸作用受到抑制
被遮罩层 一定要在 遮罩层的上方,才会产生遮罩动画。
细菌与真菌相比,其结构特点是(  )

A . 有成形的细胞核 B . 无成形的细胞核 C . 有细胞结构 D . 无细胞结构
已知:如图,点A,F,E,C在同一条直线上,AB∥CD,且AB=CD,AE=CF。求证:四边形BEDF是平行四边形。
在20世纪初的上海,人们可以做到的事是(   )
①看《申报》②坐火车③使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字典④拍电报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②③④ D . ①③④
图中甲、乙两图都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装置乙与装置甲有相比一个明显的优点,这个优点是
  2. (2) 在水中加入少量硫酸或氢氧化钠的目的是
  3. (3) 在D处,应使用燃烧着的木条还是带火星的木条进行检验?答:
  4. (4) 通过该实验能得到的结论是
在探究“冰熔化时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实验中,所用的实验装置如图13所示,环境温度大于0℃.

  1. (1) 实验中,为了使试管中碎冰的各处温度趋于一致,应该(选填“用搅拌器搅拌”或“用酒精灯外焰加热”)
  2. (2) 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时间t/min

    0

    1

    2

    3

    4

    5

    6

    7

    8

    9

    温度t/℃

    ﹣6

    ﹣3

    ﹣1

    0

    0

    0

    0

    0.5

    1.5

    3.5

    状态

    固态

    固液共存态

    液态

    根据表中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象.

  3. (3) 由图象可得出:冰熔化时随着时间的增加,温度
  4. (4) 实验中,0~2min冰的温度由﹣6℃升高到﹣1℃,7~9min水的温度由0.5℃升高到3.5℃.在这两个时段加热时间都是2min,但温度计示数变化情况却不同,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只有一个选项正确,将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在横线上)
    A . 水由于蒸发质量变小了 B . 冰熔化成水后体积减小了 C . 冰的比热容比水小 D . 冰吸收的热量比水多
如图,在△ABC中,∠C=90°,AD平分∠BAC,

  1. (1) 求作⊙O,圆心O是AD的中垂线与AB的交点,OD为半径.(尺规作图,不写作法,保留痕迹)
  2. (2) 求证:BC是⊙O切线.
  3. (3) 若BD=5,DC=3,求AC的长.
如图是小勇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 (1) 在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2. (2) 为完成实验探究,还需要一个测量工具,这个测量工具是.
  3. (3) 为探究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小勇做了如下操作:他先点燃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再拿一只外形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B竖立着在玻璃板后移动,当移动到A像的位置时,发现它与A的像完全重合,这表明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
  4. (4) 为探究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他将一块与玻璃板等大的不透明的白板竖放在玻璃板与蜡烛B之间,从蜡烛A侧观察,仍能看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由光的形成的;拿走蜡烛B,将这块白板移动到蜡烛A像的位置时,发现白板上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填“实”或“虚”)像.
  5. (5) 拿走白板,他将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2cm,再将蜡烛B移到A像的位置,通过测量,他发现蜡烛A与它在玻璃板中像的距离变化了cm,同时发现像的大小(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6. (6) 实验中玻璃板与水平桌面保持垂直,若不垂直,请你说出这样会对实验操作带来怎样的不便影响?.
如图所示,已知△ACE≌△DBF,AD=8,BC=3.

  1. (1) 求AC的长.
  2. (2) CE与BF平行吗?说明理由.
计算:
  1. (1) [x(x2-2x+3)-3x]÷ x2
  2. (2) x(4x+3y)-(2x+y)(2x-y);
  3. (3) 5a2 ·(2ab2)2
  4. (4) (a-2b-3c)(a-2b+3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