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 上学期上册  下学期下册

五年级语文试题

给加下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 (1) 我的发现竟如此的简单明 (le  liǎo),我为此感到格外高兴。
  2. (2) 哈!我总算明白了!这就跟画地图 (chā chà)不多。
  3. (3) 有一次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情不自 (jīn  jìn)的笑出了声,竟使我当众受到 (chěng  chéng)罚。
  4. (4) 我凭着双臂舒展和双腿 (tán dàn)动, (sì shì)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
按要求写句子。

①天安门广场上汇集了无数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缩句)

②我们如果没有老百姓的支持,能有今天这个局面吗?(改为陈述句)

课内阅读我最棒。

    ①因为看《三国演义》引起了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官迫民反”的《水浒传》尤其欣赏。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 武松、鲁智深,都有极其生动的性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凑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但我觉得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要强多了。

    ②《红楼梦》是我在十二三岁时看的,起初我对它的兴趣并不大,贾宝玉的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厌烦。还是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这部书看时,才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所包含的一个朝代和家庭兴亡盛衰的滋味。

    ③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 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 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要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得不到的。

  1. (1) “总而言之”和“统而言之”各是什么意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 (2) 作者少年和中年不同年龄段看《红楼梦》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3. (3) 作者为什么喜欢读书?
  4. (4) 你喜欢读什么书?有什么体会?请举例说明。
给下列生字注音。

对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他们走在路上,忽然乌云密布,狂风怒号,接着就是倾盆大雨。半夜里,听见一声震天动地的巨响,大山崩塌了,地下涌出洪水,把他们住的村子淹没了。

A . 第一句写出了天气变化的猛烈; B . 第二句写出了村子被洪水淹没时的惨烈。 C . 这句话是环境描写,照应了前面鸟所说的“这里的大山要崩塌,大地要被洪水淹没” D . 上面选项都正确。
《舟过安仁》的作者分别是

《山居秋暝》的主要艺术特点有景物白描、动静相称、视听结合等。
选词填空。
飘浮    漂浮

①湛蓝的天空中着几朵白云。

②远远望去,金字塔像在沙海中的金山。

造句。

四面八方:

笑容满面:

我会选。

无边的     白色的  奇丽的迂回的

 A. 小诗      B.带子      C.大河      D.绿毯

课内阅读。

    九月的开罗是金色的。

    在金色的夕阳下,金色的田野,金色的沙漠,连尼罗河的河水也泛着金光;而那古老的金字塔啊,简直像是用纯金铸成的。远远望去,它像飘浮在沙海中的三座金山,似乎一切金色的光源,都是从它们那里放射出来的。你看,天上地下,黄澄澄,金灿灿,一片耀眼的色调,一幅多么开阔而又雄浑的画卷啊!

    从小时候起,我就听到过许多有关金字塔的传说,向往着它神秘的风采。如今,当我来到金字塔下,望着这人间的奇迹,更禁不住思绪激荡。我不知道金字塔这个汉文译名,最早是怎么得来的。究竟是出于象形,还是会意?但无论哪一种考虑,我认为都是绝妙的。说它象形,你看它多像一个汉文的“金”字;说它会意,几千年来在世界历史上,在人们的心目中,金字塔不愧是熠熠发光的珍宝,人类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它的价值无疑比金子还要贵重。

  1. (1) 选文第一段描写的是。作者将金字塔比作,表现了作者对金字塔的。通过作者的描写,我们可以感受到金字塔的
  2. (2) 选文第二段描写的是。  作者由金字塔入手,思考着“金字塔”汉文译名的来历。作者觉得名字出于象形的原因是。觉得名字出于会意,是因为
  3. (3) 如果有一天,你有机会站在金字塔下,你想对金字塔说些什么?请写下来。
写出近义词

欣赏—     姿态—     迷人—

课文从等方面,介绍了松鼠的外形很
判断题,用“正确”“错误”表示。
  1. (1) 阅读民间故事会让我们受益无穷:阅读民间故事阅读民间故事既可以积累知识,又能提升素养;阅读民间故事既可以丰富情感,又能够陶冶情操;阅读民间故事阅读民间故事,既可以增加想象力,又能拓展眼界。
  2. (2) 我国四大民间故事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和《牛郎织女》。
  3. (3) 牵牛星和织女星分别是牛郎和织女变的。
  4. (4) 通过朗读我们可以把课文中丰富的情感表现出来。如读出《圆明园的毁灭》表达的痛惜之情、《少年中国说(节选)》表达的壮志豪情。朗读时可以通过调整语速、语调和节奏来表现课文的情感。
  5. (5) 《落花生》中,作者借花生朴实无华、用处很多的特点说明做人的道理,让我深受启发。
《景阳冈》一文节选自,作者是。课文是按的顺序写的,依次写了:。其中详写了

课外阅读。

花果山上的猴子

    花果山上的猴子吃了孙悟空偷来的仙果仙酒,个个都长生不死了,这本来是件好事,可是现在猴子们发愁了,猴子们一年比一年多,果子越来越不够吃了。于是猴子们聚在一起想办法。

一个老猴首先发言:“事情明摆着,僧多粥少,大家只好再紧紧肚皮,少吃点儿。”一个中年猴不同意老猴的意见:“紧肚皮不是办法,我看必须改革吃果子的办法,过去是果子熟了,大家爬到树上随便吃,以后我们可以把果子摘回来分成分儿,每个猴子一份儿。”一个年轻猴子紧接着说:“老猴子年纪大了,可以少分点。”老猴子们不愿意了:“小猴子小,应该分小份儿。”于是猴子们争吵起来,吵得天翻地覆,不可开交。

    一位过路的人听到了,他大声说:“你们别吵了,我有一个好办法,从今天起,年轻的猴子栽植果树,年老的猴子给果树施肥剪枝,小猴子们给果树捉虫子,这样果子的产量高了,你们就不会饿肚子了。”

    猴子们都认为人的主意很对,马上分头劳动去了。

  1. (1) 这则寓言故事的情节起源于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中的情节,该书的作者是朝的
  2. (2) 划分本文的层次,并总结层意。
  3. (3) 年轻猴子和老猴子的发言虽然说法不同但实质一样,其实质是什么?
  4. (4) 本文主要是通过描写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5. (5) 给这则寓言加一个点明寓意的结尾,选择下面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 搞改革,要集思广益。 B . 老年人应关心中、青年人,中、青年人应尊重老年人。 C . 当你准备解决困难的时候,要注意从根本上着眼。 D . 团结起来,共同劳动,是渡过难关的唯一办法。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在我读小学时,苏珊那小小的身体里竟长了肿瘤,住院接受了三个月的化疗。原来那一头美丽的金发差不多要掉光了。这使她也不如往常那样活泼了。更残忍的是,每天她要顶着一颗光秃秃的脑袋去上课。这件事引起了老师的深思。

    在苏珊返校前,老师热情而郑重地在班上宣布:“从下周一开始,我们要学习认识各种各样的帽子。所有同学都要戴着自己最喜欢的帽子到学校来,越新奇越好!”星期一到了,苏珊回到了她离别三个月的教室。但是,她站在门口却迟迟没有进去,她担心,她犹豫,因为她戴了一顶帽子。

    可是,使她感到意外的是,她的每一个同学都戴着帽子,和他们的五花八门的帽子比起来,她的帽子再普通不过了,几乎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一下子,她觉得自己与别人没有区别,没有什么障碍,她与伙伴们自如地见面了。她轻松地笑了,笑得那么甜美,那么开心。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现在,苏珊常常忘了自己还戴着一顶帽子;而同学们呢,似乎也忘了。

  1. (1) 选择划线字的正确读音

    乎(jī  jǐ)     乎(sì  shì)    蓬(bò  bé)

  2. (2) 写出下列词的同义词。

    残忍      障碍      郑重

  3. (3) 想一想:老师为什么要让每个同学都戴一顶帽子,而且越新奇越好?你从老师这一做法中感受到了什么?
  4. (4) 讲讲你对短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5. (5) 给短文加个题目为:
按要求改写句子。

今天的活动我们要参加。(改为双重否定句)

阅读课外短文,完成练习。

挖笋子

    我的故乡在盛产竹子的鹿谷。清明节回到家乡,我便带孩子到竹林去挖笋子。

    孩子说奇怪,过年时回来都不见有笋子,怎么一下子长出这多粗壮的胖笋子?我告诉他,胖笋子不是一夜之间长成的竹根在地底下利用寒冬孕育笋芽。春天一到,甘霖降下来,它们才撬开土石;雄壮地冒出头来。冒出时根部已经生得很扎实,所以长起来强劲有力,不到一个月就长成有枝有叶的长竹子。

    孩子诧异地说,那我们不挖了,多可惜呀!我说不挖也不行,竹妈妈根部抱着许多小笋芽,有的生长在石缝里,如果不把长出来的挖出来一些,竹妈妈就懒得叫石缝里的孩子努力冒出头来了。和人一样不受点刺激和打击会忘掉努力。

    孩子笑一笑说妈妈,假如你是笋子,是希望被挖掉,还是希望被留下来呢?

    我也笑一笑说,在我最鲜最好吃的时候被挖掉,我会觉得贡献大而很高兴。如果我没有被人发现我也不会气馁。我使劲往上长,超过身边的长竹子,就能享受到雨露阳光。经过寒风和烈日的磨炼,长成坚韧的大竹子还怕没有人要我、用我吗?

    孩子沉思起来。他一定在想,竹子好伟大,不该冒头的时候不冒头,不该气馁的时候不气馁。不管风吹雨打,不怕冰霜炎日,一年四季青翠挺拔而不弯腰,这就是中国人自强不息的坚韧精神!

  1. (1)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 (2) 根据文章内容可知竹笋的用途有(    )。(多选)
    A . 能够食用 B . 给人们带来春天的气息 C . 长大了能给小草遮挡阳光 D . 长成竹子为人所用
  3. (3) 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句中的“胖”字用得好,请说说它好在哪里?
  4. (4) 读了短文,你有什么感想?结合生活实际,写一写。
阅读专项训练。

碎片化阅读的“美丽”与“忧愁”

        近年来,通过手机、电子书、网络等工具进行的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逐渐盛行。不超过140字的微博,手机、平板电脑等掌上阅读成为时尚,这种阅读方式被称为碎片化阅读。

        不少人觉得碎片化阅读是“美丽“的。无论是天文地理还是娱乐八卦,无论是耳熟能详的经典名作还是冷门生僻的知识,都可以通过碎片化阅读迅速获取。同时,比起价格不菲的大部头的纸质书,它的阅读成本更低。

        也有人对此表示担忧。碎片化阅读带来海量信息的同时也导致了知识来源的随意性和不可靠性。零碎的阅读根本无法让读者走进大部头书籍和主题严肃的文本,人们习惯于简单的口述和拼接后,就很难主动阅读,容易形成思维惰性,成为碎片化信息的奴隶。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碎片化阅读的“美丽”和“忧愁”是共生的。但有一点毋庸置疑:不管任何人,都要想办法去构筑自己的精神家园,否则便是这个世界上无根的流浪儿。要做到这一点,有效的方法便是深度阅读。

  1. (1) 用一句话概括什么是“碎片化阅读”。
  2. (2) 第2~4自然段各自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表述,分别找出各段对应的主要内容。
  3. (3) 碎片化阅读的“美丽“和“忧愁”具体指什么?请梳理文本信息,填写下表。

    碎片化阅读的“美丽”

    优点1

    优点2

    碎片化阅读的“忧愁”

    问题1

    问题2

            得出的结论

  4. (4) 平时生活中,你经常进行阅读。读完此文,你得到的阅读启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