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初二)历史下学期下册试题

  1. (1) 图一人物是东汉的,他的主要贡献是

  2. (2) 图二是著名皇家园林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遭受联军洗劫和焚烧后的场景。

  3. (3) 图三人物是,他当政期间,雅典达到全盛。奴隶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最高峰。

  4. (4) 图四人物是文艺复兴先驱,他的长诗,明确表达了自己对天主教会的厌恶,率先对教会提出批评。

  5. (5) 图五反映的是1950年我国实行的,它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二千多年的制度,巩固了人民政权。

新中国成立后,我军在国防现代化道路上不断迈进,日益强盛。以下对国防现代化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

A . 科技强军是国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B . 经济发展为国防现代化提供物质基础 C . 现代化战争取胜的关键是军队的规模和数量 D . 国防现代化需要发扬人民解放军的优良传统
“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是(   )


A . 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 B . 周恩来、邓小平扭转了经济的下滑 C .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D . 毛泽东批评以江青为首的“四人帮”
1949年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主要因为它(  )
A . 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 . 规定了新中国的政权性质 C . 确定了国旗、国歌和首都 D . 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北京
中国正式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标志着(    )

①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耻辱  ②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③中国完成了统一      ④殖民国家的力量的削弱

A . ①②④ B . ①② C . ①③④ D . ②④
结合课本简述新中国以来我国人民解放军有哪些重要的巨大发展和变化。

下列材料反映了我国不同时期的社会景象。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史料记载1845年后“洋布、洋纱、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闽产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

材料三 

  1. (1) 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的什么特点?

  2. (2) 材料二反映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什么变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 (3) 材料三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据统计,1979年海峡两岸贸易额仅为0.77亿美元,到2007年已达到1245亿美元,增长超过1616倍。这组数据( )

A . 反映两岸经贸往来越来越频繁 B . 说明两岸已遏制住“台独”势力 C . 表明两岸尚未通航、通邮 D . 体现“一国两制”的构想已实现
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的是(  )
A . 渡江战役的胜利 B . 新中国成立 C . 西藏和平解放 D . 三大战役的胜利
维护国家统一是一个国家与民族的共同愿望。我国政府现在的对台方针是(    )

A . 加强海峡两岸交往 B . 实行两岸“三通” C .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D . 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现在人们在居住方面不仅追求面积的扩大,还追求(   )

①室内装修②室外环境③交通状况④通信设施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② D . ③④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胜利完成的文件是(    )
A .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B .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C .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D .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夙愿,在海峡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祖国统一大业一定会实现。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 (1) 新中国成立以后至今,党和政府对台方针有何变化?
  2. (2) 标志着海峡两岸同胞近40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3. (3) 1992年,海峡交流基金会与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两会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九二共识”,“九二共识”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它的提出有何意义?
  4. (4) 经过海峡两岸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共同努力,两岸人员往来以及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蓬勃发展。两岸关系取得历史性进展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5. (5) 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该如何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请根据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条理清晰) 

报刊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人民日报》的每一篇社论都是流淌着的历史,足以勾勒出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轨迹。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前程无限光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诞生,四万万七千五百万中国人民开始自己当权管理国家,我们这个古老的东方民族揭开了历史的新的巨册。

——1949年国庆社论

材料二: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为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1953年1月1日社论

材料三: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往往事先没有把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应该做的但又没有把握的事情,不是不干,而是要大胆地进行试验。不下水学不会游泳,不试验不知好坏。试验当然要争取成功,但也要允许失败。成功了,就推广;失败了,改了就是了,自己不要灰心,别人不应该责难。 要支持、爱护那些致力于改革的创新者。

——2012年2月24日社论

  1.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2. (2) 依据材料二回答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指的是什么?党和政府为实现“最高利益”在当时采取了什么措施?全国人民“积极奋斗”取得了什么成果?(列举2例)
  3. (3) 2012年2月24日的社论是纪念邓小平南方谈话10周年而刊发的,南方谈话有何影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是(    )
A . 内蒙古自治区 B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C . 广西壮族自治区 D . 宁夏回族自治区
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 (1) 图一漫画“眼疾”中站着的医生说:“难道你连六亿人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也看不见吗?”坐着的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回答:“我看不见。我只能看见蒋介石。”这说明了美国对新中国持什么态度?基于此,美对华实行了什么外交政策?
  2. (2) 图二反映的是中美关系中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的一个片段?这一历史事件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
  3. (3) 图三再现了美国哪位总统访华的精彩瞬间?结合上述问题和所学知识,请你谈谈中美关系发生转变的原因有哪些?
  4. (4) 近一年来,中美关系呈紧张态势,对此你有何看法?
1950年,当战火的硝烟燃烧到鸭绿江边时,中国派出一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部队,这支部队是(   )
A . 红军 B . 八路军 C . 新四军 D . 中国人民志愿军
1949年10月1日,在开国大典上,随着五星红旗的得内升起,乐队凑起《义勇军进行曲》,54门礼炮齐鸣28响。想一想,礼炮齐鸣28响的寓意是(    )
A . 当时有28个民族参加了开国大典 B . 人民解放军有28个方阵经过天安门广场 C .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英勇奋斗28年 D . 有28个人参加了政协会议
根据提示信息写出相对应的历史事件。
  1. (1) 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2. (2) 中国人民志愿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联合国军一一
  3. (3) 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