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初二)历史下学期下册试题

  2020年是抗美援朝作战70周年,下列歌词与抗美援朝有关的是(    )
A .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B . “学习雷锋好榜样” C .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D .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口号、标语往往有着强烈的政治色彩,被打上了时代烙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下列口号、标语,按提出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②“打倒一切,全面内战”③“和平统一,一国两制”④“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④①③ C . ③①②④ D . ④①②③
“正正反反,反反正正,正反一样;是是非非,非非是是,是非不分。”这副对联反映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状况,下列哪些是这一时期“是非”不分的表现(    )

A . 1971年9月13日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 B . 1976年,华国锋、叶剑英领导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 C . 1976年清明节,人民群众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开展“四五运动” D . 1967年2月,中央“文革”小组指责一些老干部的行为是“二月逆流”
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也是思想解放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先后克服了“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和“公有制崇拜”。其中克服了“计划经济崇拜”的关键一步是指中共十九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
它是人类历史上有色人种的首届洲际大会,在本次大会上,周恩来提出了一项重要的外交方针与原则,从而推动了会议的圆满结束,该会议召开于(    )
A . 印度 B . 埃及 C . 印度尼西亚 D . 古巴
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①西藏和平解放

②抗美援朝战争爆发

③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④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

A . ①②④③ B . ①②③④ C . ②①④③ D . ②①③④
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挫折。文化大革命最大一起冤案的受害者是(    )
A . 朱德 B . 彭德怀 C . 刘少奇 D . 贺龙
下图中材料内容描述的是三大改造后,我国农村的主要生产组织形式()

A . 互助组 B . 家庭个体劳动 C . 农业合作社 D . 人民公社化
我国“三位一体”战略核力量的组成部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20世纪的最后20年,在世界的东方,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解放了思想的中国人焕发出蓬勃的创造力,书写了一个时代最为传奇的一页。

——纪录片《复兴之路》解说词

材料二:(经济)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

材料三: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往往事先没有把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应该做的但又没有把握的事情,不是不干,而是要大胆地进行试验。不下水学不会游泳,不试验不知好坏。试验当然要争取成功,但也要允许失败。成功了,就推广;失败了,改了就是了,自己不要灰心,别人不应该责难。要支持、爱护那些致力于改革的创新者。

——2012年2月24日社论

  1. (1) 材料一中“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是指什么?中国人民在这场变革中探索出的一条发展之路是什么?
  2.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经济特区”的特殊之处。最大的经济特区是哪个?
  3. (3) 2012年2月24日的社论是纪念邓小平南方视察10周年而刊发的。邓小平南方视察后,1993年11月中共中央确立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是什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改革开放以后,形成的对台基本方针是(     )

A . 一个中国原则  B .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C . 和平解放    D . 加强两岸经济交流
1949年8月5日,率部在长沙起义,为湖南和平解放做出重要贡献的是(    )

①程潜       ②左权     ③陈明仁     ④蔡锷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①③
四川一首歌谣写道,“稻米赶黄豆,黄豆像地瓜;芝麻赛玉米,玉米有人大;花生像山芋,山芋超冬瓜”。这首歌谣反映了大跃进运动在农业方面的主要表现是(    )

A . 高指标 B . 瞎指挥 C . 浮夸风 D . 大锅饭
南京某中学准备举办建国成就专题展览,请你帮助他们完成相关整理工作。

  1. (1) 【民族团结篇】党和政府依据什么制度在全国建立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

  2. (2) 【祖国统一篇】

    从图一至图三中你能获取什么信息?中国共产党和中央政府对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3. (3) 【国防建设篇】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是什么? 1966年,中国组建战略导弹部队,它担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4. (4) 【外交成就篇】新中国成立后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请将下列空格补充完整。

    图四:1954年,中国总理访问印度,与印度总理尼赫鲁共同倡导,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图五:1955年,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参加亚非国际会议,提出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图六: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两国结束二十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

  5. (5) 【科技成就篇】建国后,我国科技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核武梦圆”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请写出1964年标志性事件。“飞天梦圆”将实地考察宇宙变成现实,请写出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的时间。

  6. (6) 建国以来成就的取得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许多事物往往被印上时代的特色,这在人们的姓名中也有所体现。下列名字与其出生时代特征不相符的是(    )
A . 生于1949年,取名宪法 B . 生于1951年,取名援朝 C . 生于1958年,取名跃进 D . 生于1966年,取名文革
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中国与亚非各国团结与合作的会议是(    )

A . 万隆会议 B . 日内瓦会议 C . 第26届联大 D . 上海APEC会议
阅读下列材料,请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图1是《人民日报》上刊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是什么时候颁布的? 它有哪些规定?
(2)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一直到什么时间,我国大陆除部分少数民族外,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
(3)仔细观察图2,它与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以上两个重大历史事件有什么共同作用?

【把握时代脉搏担负历史重任】
阅读年代尺,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A到 B时期中国发生了两件改变土地性质的历史事件,请你列举并加以说明。
(2)认识中国的国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提。请你用两句话概括B到F阶段的中国国情。

为了解决港、澳、台问题,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的伟大构想是(    )
A . 政治协商制度 B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 . 一国两制
小说《活着》里写道:“我回来的时候,村里开始搞土地改革了,我分到了五亩地,就是原先租龙二的那五亩,龙二做上地主,神气了不到四年,一解放他就完蛋了。共产党没收了他的田产,分给了从前的佃户……”材料描述史实的作用是(    )

A . 摧毁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 . 废除了地主阶级的所有制,实行农民的所有制 C . 标志看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D . 走上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