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初二)历史下学期下册试题

五星红旗胜利飘扬在雪域高原,西藏获得和平解放。距2015年有 (    )

A . 64周年 B . 65周年  C . 66周年  D . 67周年 
20世纪70年代末,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18家农户聚集在一起,在一份合同书上庄严留下了自己鲜红的手印,从而揭开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始于 (    )

A . 建立农村互助组 B . 建立人民公社 C . 建立农村合作社 D .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识读下列图片:

请回答:

  1. (1) 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的目的是什么?
  2. (2) 率军入朝的司令员是谁?你还能举出以前学过的他的事迹吗?
  3. (3) 在抗美援朝中,涌现了无数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试举例并谈一谈他们所体现出的崇高品质。
  4. (4) 当今世界仍不太平,我们要居安思危。结合抗美援朝以及中国近代史的学习,谈一谈怎样才能取得抗击外族入侵的胜利。
有“九二共识”,才有两岸关系的春暖花开。“九二共识”的核心是(   )
A . 一个中国原则 B . 和平共处原则 C . 求同存异方针 D . 一国两制构想
下图为新中国建国后某一时期的漫画,名为《刻舟称瓜》。这幅漫画反应的历史事件是(    )

A . “大跃进”运动 B . 人民公社化运动 C . “文化大革命” D . 农业合作化运动
为粉碎四人帮奠定了群众基础的是(     )

A . “九一三事件” B . “四五运动” C . 二月逆流 D . 五四运动
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团结的标志性事件是(   )
A . 抗日战争胜利 B .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C . 新中国成立 D . 西藏和平解放
下图漫画《爆炸声中除旧》,创作于1966年,该漫画反映出当时中国(    )

A . 成功步人航天时代 B . 国防能力已大大加强 C . 尖端科技领先美苏 D . 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
毛泽东对于是否入朝参战曾说:“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首先是对东北更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住,南满电力将被控制。”这说明抗美援朝主要是为了(    )
A . 提高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B . 为新中国建设提供保障 C . 打击美帝国主义的气焰 D . 维护朝鲜的和平与稳定
下面的表格反映了中国与印度、美国的钢产量和发电量的比较情况。这一情况表明当时的中国(    )
  中国(1952年产量) 印度(1950年产量) 美国(1950年产量)  
 
发电量(人均) 2.76千瓦时 10.9千瓦时 2949千瓦时  
钢产量(人均) 2.37千克 4千克 538.3千克  
A . 农业发展速度缓慢 B . 工业水平很低 C . 交通运输业落后 D . 人民生活十分困难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关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推进环环相扣、循序渐进,就像一个‘三部曲’。”其中的“第一部曲”是(    )
A . 土地改革 B . 手工业合作化 C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刘少奇被迫害致死,是“文化大革命”中最大的一起冤案。今天,避免这种悲剧重演的关键是(    )
A . 要彻底批判封建思想 B . 坚决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 C . 要防止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 D . 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2020年“新冠肺炎、宅在家、戴口罩”成了最热门词汇,1958年可能出现的热门词汇是(    )
A .   真理标准、大跃进、人民公社 B . 阶级斗争、四个全面、公私合营 C . 鼓足干劲、大跃进、人民公社 D . 改革开放、深圳特区、和平发展
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民意测验显示大多数美国人对中国的印象是“勤劳”“无知”“好战”“狡诈”“危险”,到了70年代初期变为“勤劳”“智慧”“灵巧”“善于进取”“讲求实际”,美国人对中国印象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

A . 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B . 中国加入WTO C . 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D . 中美双方高层互访频繁
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是(  )

A . 1971年9月13日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 B . 1967年2月,中央“文革”小组指责一些老干部的行为是“二月逆流” C . 1976年清明节,人民群众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开展“四五运动” D . 1976年,华国锋、叶剑英领导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
通过公私合营,我国基本上解决了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时间是在(  )

A . 1949年 B . 1951年 C . 1953年 D . 1956年底
在江主席提出的促进两岸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中,明确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是(    )

A . 实行两种不同的制度 B . 共同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 C . 双方领导人以适当身份互访 D . 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下列不属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是(    )

A . 青藏公路 B .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C . 武汉长江大桥 D . “芝麻赛玉米,玉米比人大”
 1949年贫苦出身的戎冠秀作为“拥军爱民”代表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并出席开国大典。她的社会地位的变化折射出新中国政权(   )
A . 重视农民生活 B . 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C . 进行土地改革 D . 体现国家独立自主
当今中国有一半的水稻种植面积和60%的水稻产量归功于他的杂交水稻。“他”是(    )
A . 屠呦呦 B . 邓稼先 C . 钱学森 D . 袁隆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