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中考 

初中 历史

1936年10月,与美国记者斯诺的对话中说:“从城市的观点来看,这个运动似乎注定是要失败的,因此中央委员会这时就明确的指责我。我被撤销政治局常委的职务。湖南省委也攻击我们,说我们是枪杆子运动。”此文中所说的“这个运动”是(    )
A . 北伐战争 B . 工农武装割据 C . 长征 D . 建立抗日根据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在开始的时候,所谓自由是指贵族对抗国王,可是后来,它逐步地就变成了整个国家反抗国王的暴政。在几百年的时间中,王权与民权之间的这种斗争,是英国政治史发展的一个主线,正是在这样的抗争中,英国走出了中世纪,走进了现代世界。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他兴起于美洲大陆,是一个没有“童年”、没有母语的国家……殖民者先后在此颁布了《糖业法》《印花税法》等一系列新税法,激化了矛盾,使他和母邦兵戎相见。

——摘编自《图说天下》

材料三:法国革命者废除君主政体,重新构建了社会秩序。然而法国革命者却无法设计出一个可以取代君主专制的稳定政体。19世纪初,拿破仑将法国置于军事统治之下,使革命理念得以在西欧大部分地区传播开来。

——《简明新全球通史》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权与民权之间的这种斗争”主要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的?斗争后,英国确立了怎样的政治制度?“英国走出了中世纪,走进了现代世界”意味着什么?
  2.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和母邦兵戎相见”的重大历史事件。
  3. (3) 根据材料三,指出法国大革命后拿破仑帝国建立的原因。
  4. (4) 综合上述材料,分析资产阶级革命的共同影响。
“1971…10月25日…第26届…第2758号决议”,这是有人在一份破损的报纸上依稀读出的内容.据此判断这份报纸可能是在报道(   )

A . 万隆会议 B .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C . 中美建交 D .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立足国情,准确把握时代特点,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同一个梦想,走出了一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制度建设篇】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历史从此进入 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中华民族的发展从此 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

﹣﹣ 摘自李忠杰主编《共和国的足迹》

【经济发展篇】

材料二 1952﹣1956年国民收入结构表(单位%)

年份

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个体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1952年

19.1

1.5

0.7

71.8

6.9

1956年

32.2

53.4

7.3

7.1

趋于零

资料来源:胡绳《中国的七十年》

材料三 1992年初,南方谈话中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 (1) 为新中国成立做筹备工作的会议是什么?图片中宪法的性质是怎样的?
  2. (2) 表中数据的变化与哪一事件有关?该事件有何历史意义?
  3. (3) 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定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4. (4) 图中会议上确立了怎样的思想路线?材料中所说的“现实的马克思主义”是指什么?
下列与古代印度文明无关的是(    )

A . 佛教 B . 阿拉伯数字 C . 种姓制度 D . 《天方夜谭》
伴随着蒸汽机的一声鸣响,人类社会进入了工业文明的新时代。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为《机器时代的享受》。它描写了英国有钱人坐汽船游览伦敦泰晤士河的场景。在他们风光的背后,大批的农村人口背井离乡涌入城市,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8世纪的70%下降到18年的20%.大量的贫民常年居住在没有基本卫生设施和通风设备的住房内。许多巨大的蒸汽轮船,发出呛人的浓烟,岸边工厂排放的污水,使河水变得浑浊不堪。

﹣﹣﹣摘编自《文明的力量》

材料二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全部新工业仿佛一夜之间蹿升起来,但是在所有的新进展中,或许最重要的是在工业和民用中使用电力。此时科学研究成果在工业上得到更直接的应用,出现了大规模生产技术。公司制替代合伙关系成为标准,股份公司成立后,股票持有者是公司的所有者,但实际上,他们几乎毫不参与公司的管理决策,管理决策权归董事会。

﹣﹣摘编自《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人类文明演进坐标

﹣﹣摘编自《世界现代化进程》

  1. (1) 请各举一例说明材料一结构图中“自然科学”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的具体表现,据材料一,“机器时代”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
  2. (2) 据材料二,概括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的新特点。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人类进入什么时代?
  3. (3) 分析材料三,“第二次现代化”应该指的是什么时代?
  4. (4) 综合上述材料,对你有何启示?

从1840年起,列强发动多次侵华战争,中国不再享有完整的主权,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中国近代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中,清王朝在图(填序号)战败后,英国获得了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权利;在图(填序号)战败后,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下图所示是秦朝行政管理结构示意图,联系秦朝的历史,秦统一后采取的最有利于地方管理的措施是(    )

A . 建立皇帝制 B . 确立丞相制 C . 推行郡县制 D . 实行太尉制
孔子曾提出过“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意思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运用这种思想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关系取得成功的范例是(    )

A . 和平解放西藏 B . 香港、澳门回归 C . 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 D . 中美建交
下列描述的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重大战役中,直接导致国民党政权垮台的是(    )

A . “关门打狗”,决战东北 B . 大军合力战淮海 C . 兵临城下,直取平津 D . 百万雄师过大江
据史书记载,西周初年的国家有800多个,到了春秋初年,还剩170多个,战国之初,只有十几个了,这反映了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    )
A . 弱肉强食 B . 国家的数量越来越少 C . 逐渐趋于统一 D . 适者生存
如果你担任历史纪实《1911年的北京东交民巷》的导演,在反映当时的北京东交民巷时,不应该出现的画面是(   )

A . 居住着大量北京居民 B . 某国使馆在举办舞会 C . 各国使馆林立 D . 驻扎在外国军队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果可以把1492年看作经济全球化的开始,那么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开启了现代的全球化。

——海军《火预言:2049年的世界》

材料二:工业革命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人与人之间的时间距离不断缩短,整个世界紧缩成一个“村落”。

  1. (1) 依据材料一,分析作者把哪一事件看作是经济全球化的开端?第一位实现环球航行的航海家是谁?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分别列举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在交通领域的重大发明各一例。
  3. (3) 第一次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从而使人类进入了什么时代?
  4. (4) 三次工业革命的发明与创造对人类社会产生了重大的积极影响,给我们什么重要的启示?
书签中的句子写于文艺复兴时期。该诗体现的思想潮流与下列哪一句最接近(   )

“大多数时候,落在人们头上的幸福或不幸取决于他们自己”。

A . 人们只要想做,没有什么做不到 B . 来世的得救高于现世生活 C . 忠实的报答是上天堂,邪恶的惩罚是下地狱 D . 顺从上帝的意志,就可以升入天堂,获得永恒的幸福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它促使了欧洲人从以神为中心过渡到以人为中心,在于人的觉醒,使人们把关注的重点从来世转移到现世。它唤醒了人们积极进取的精神、创造精神以及科学试验的精神,从而在精神方面为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和确立开辟了道路。

──《图说天下世界历史系列:文艺复兴》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示意图

材料三:“三角贸易”兴起于16世纪,在17﹣18世纪成为最重要的洲际贸易,因涉及欧洲、非洲和美洲三地,且其主要商路连接成三角形,故称“三角贸易”。满载着枪支、纺织品、铁器和奢侈品等货物的商船,从利物浦等欧洲港口“出程”;到达非洲后,用上述商品交换被掠来的非洲黑人,然后经大西洋西航美洲,此为“中程”;商船到达美洲后,以这些黑人换取蔗糖、咖啡、烟草、棉花等物品,再运回欧洲,此乃“归程”。一次“三角贸易”的航程,大约需时半年,可做三笔生意,获得数倍的利润。利物浦等城市因此兴盛起来。

──据艾里克•威廉斯《资本主义与奴隶制度》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它”促使欧洲人的精神世界关注点发生的变化,并总结“它”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中标注的航线A的开辟者。
  3. (3) “三角贸易”中的“三角”所指的地方是什么?指出欧洲人在“三角贸易”中充当的角色。
  4. (4)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欧洲资本主义发展进程的主要特征。
三大战役是“一场中国战争史上空前的,也是世界战争史上罕见的大决战,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政权赖以依靠的主要军事力量,为解放全国莫定了基础”。其中,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的战役是(    )

A . 辽沈战役 B . 平津战役 C . 渡江战役 D . 淮海战役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中华民族大家族中,在元朝时融合形成的新民族是(    )
A . 维吾尔族 B . 苗族 C . 回族 D . 白族

人类最早的文明是在适合农业耕种的大河流域产生的,雅利安人在恒河流域等建立了一系列国家。在国家形成过程中,出现了贵贱分明、职业世袭、法律地位不平等的种姓制度。该制度发端于

A 古代埃及 B 古巴比伦 C 古代印度 D 古代罗马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这场持续了约35年的运动,是一种浮于表面的近代化尝试;它只采纳了西方文明中那些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而另一些更为可取的东西……却完全被忽略了。

材料二:自18世纪下半叶,蒸汽机吐着白气推开现代化的大门以来,人类文明发生了深刻的嬗变。在现代化进程的大舞台上,演绎了各具特色的发展篇章。正是因此才使英国这个孤悬一隅的小岛,孕育了超凡的能量,成为跨越两个世纪世界发展的领头羊。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场持续了约35年的运动”是指什么?(1分)这场运动有何重要历史意义?(2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什么事件促使英国成为跨越两个世纪世界发展的领头羊?(1分)这一事件的实质是什么?(1分)

3)中国的这场运动失败了,而英国的却成功了,试分别简析其原因。(4分)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