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载重汽车一般安装较多车轮,其目的是 ;
(2)为了预防交通安全事故,可以采用哪些有效措施?请提出一些合理建议(要求写出两条):① ;②
(1)用滑轮组将陷在泥中汽车拉出,试在图甲中画出最省力的绕绳方法.
(2)根据安全用电原则,将图乙中开关、两只“220V 40W”电灯连在家庭电路中,要求开关同时控制两灯,且能正常发光.
如图所示,目前很多城市已经使用了风光互补路灯系统.风光互补路灯系统同时安装了风力发电机和太阳能电池板,有风时通过风力发电机发电,有阳光时通过太阳能电池板发电,并将电能储存至蓄电池中,供路灯照明使用.
该型号路灯的部分技术参数如表,其中光电转化效率是指太阳能电池板将光能转化为电能的效率,额定功率是指风速达到额定风速时风力发电机的输出功率.
(1)小明用分度值是1mm的刻度尺测量其中一块地砖长度如图乙所示,则每块地砖的长度是 cm.
(2)小明用停表测量自己从长廊的A端走到B端所用的时间,停表的读数如图丙表示,他所用的时间是 s.
(3)根据速度、路程和时间的关系v= ,算出小明的步行速度为 m/s.
如图所示是小明利用透明玻璃板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的实验装置。
( 1 ) 若用光屏替换玻璃板后面的蜡烛, 在玻璃板后面观察光屏, 将 ______ (选填 “能” 或 “不能”) 观察到玻璃板前面点燃蜡烛的像, 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是 ______ 像;
( 2 ) 对着玻璃板既可看到前面蜡烛在玻璃板后所成的像, 同时又可看到放在玻璃板后的蜡烛, 则前者是光的 ______ 形成的, 后者是光的 ______ 形成的;(选填 “折射”、 “反射” 或 “直线传播”)
( 3 ) 点燃蜡烛后, 分别测出物距和像距得出如下表数据。
物到平面镜的距离 /cm | 像到平面镜的距离 /cm | 像与物大小比较 |
12.0 | 12.0 | 等大 |
上面的数据说明: “像距与物距相等”。 你认为这结论是否合理? ______ , 理由是 : ______ 。
下列实验不能说明大气压存在的是( )
如图所示, O 为杠杆的支点, A 点挂一重物,为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若在 B 点施加一个力并使该力最小,该力应沿( )
A . BM 方向
B . BN 方向
C . BP 方向
D . BQ 方向
现有一个电阻元件Z,可能是由金属材料制成的,它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也可能是由某种半导体材料制成的,其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现用图示电路对其进行测试,其中R为定值电阻,电源电压可调,实验中从0开始逐渐增大电源电压,测得通过Z的电流与加在它两端的电压数据如下表所示:
利用这些数据绘出Z的I-U曲线如图所示。请根据表中数据和图线解决下列问题:
(1)Z是由 ▲ (金属/半导体) 材料制成的。当Z两端电压为1.5V时,Z消耗的电功率 ▲ W;
(2)当电源电压为U=3.5V时,电流表的读数为0.20A,求定值电阻R的阻值;
(3)在Z的I-U坐标图中作出电阻R的曲线图,并根据电阻元件Z和定值电阻R的图像分析,当电源电压调到某一适当值时,元件Z与定值电阻R消耗的电功率相等,求此时的电源电压。
Z的I-U曲线图
|
如图所示,在火车站或高铁站,人必须站在安全线以外的区域候车.这是因为列车驶过时,安全线内侧的空气流速比安全线外侧的空气流速 ,压强 ,如果人站在安全线以内,即使与车辆保持一定的距离,也是非常危险的.
(2019·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第十中学初二期末)边长为0.1m的正方体木块,漂浮在水面上时,有2/5的体积露出水面,如图甲所示.将木块从水中取出,放入另一种液体中,并在木块表面上放一重2N的石块.静止时,木块上表面恰好与液面相平,如图乙所示.取g=10N/kg,已知水的密度ρ水=1.0×103kg/m3.求:
(1)图甲中木块受的浮力大小;
(2)图乙中液体的密度;
(3)图乙中木块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强.
如下图所示,是研究“物体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装置,实验中让同―钢球从斜面上不同的高度由静止滚下,碰到同―木块上.请回答以下问题:
(1) 此实验的目的是研究_____ (钢球林块)动能的大小与_______________的关系.
(2) 实验是通过观察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钢球对木块做功的多少,从而得出结论的.
(3) 若水平面为光滑的,该实验还能得出结论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紫金山天文台2009年6月13日通报:2009年7月22日,我国将出现500年一遇的日全食奇观。能够解释日食现象的是光的___________传播理论。如图所示,位于地球上A区域的人看到的是日_____食,位于B区域的人看到的是日______食。
请你补充完成《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报告
⑴ 实验目的:测量运动小车的全程的、上半段及下半段的平均速度
⑵ 实验器材:长木板、小车、小木块、刻度尺、停表
⑶ 实验步骤:
实验步如下,请完成填空.
① 将长木板的一端用木块垫起,形成一个坡度 ________ (填 “ 较大 “ 成 “ 较小 ” )的斜面如图所示.
② 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固定在斜面底端,用 ________ 测出车头到金属片的距离 s 1 , 用 ______ 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击金属片的时间 t 1 , 并将 s 1 、 t 1 记录在表格中.
③ 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固定,再把小车放在斜面项端,用 ________ ,用 ________ ,并将 s 2 、 t 2 记录在表格中.
④. 根据公式 ________ 及测量数据,分别计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 v 1 和小车通过斜面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v 2 , 并将 ________ .
⑤ 根据公式 v 3 = ________ (请用 “s 1 、 t 1 、 s 2 、 t 2 表示 ” )及测量数据,计算出小车通过斜面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v 3 ,并将 v 3 记录在表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