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初二)物理上学期上册试题

下列自然现象属于液化现象的是(    )
A . 初春,湖面上的冰逐渐变薄 B . 盛夏,地面上的水很快变干 C . 深秋,草叶上出现晶莹露珠 D . 寒冬,树枝上形成茸茸雾凇
如图所示,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过程中:


  1. (1) 如图甲,让一束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在凸透镜后的光屏上接收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可以看出凸透镜的焦距是 cm.

  2. (2) 当蜡烛、凸透镜和光屏按如图乙的位置放置时,光屏上会得到一个倒立、(选填“缩小”、“放大”或“等大”)的实像.

  3. (3) 完成上述实验后,小明在凸透镜和蜡烛之间,靠近凸透镜的位置放了一副眼镜,原来光屏上清晰的像变模糊,当光屏远离凸透镜到适当位置又可得一清晰的像,则这副眼镜是(选填“近视”或“远视”)眼镜.

  4. (4) 实验时,由于实验时间较长,蜡烛变短,烛焰的像在光屏上的位置会向(选填“上”或“下”)方移动.

我们生活在声的海洋中.关于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B .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C . 区分不同人的说话声音,主要是通过音调辨别 D . 声波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快

如图甲所示为一款国产品牌汽车,它的发动机工作时超低的噪音是人们青睐它的重要原因,噪音是机器 而产生的;车内装有先进的倒车雷达系统,这个系统是利用 (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工作的;如图乙是该车内安装的GPS全球卫星定位仪,它与导航卫星通过 实现全球定位功能的.

有位同学,使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作业本的长度,五次测量记录是:l1=18.82cm、l2=18.83cm、l3=17.28cm、l4=18.81cm、l5=18.80cm
  1. (1) 其中一位同学的错误记录结果是
  2. (2) 这本作业本的长度是
我市湖光岩地质公园因湖水清澈可鉴,有“镜湖”之称,是由于光在水面发生(填“镜面”或“漫”)反射的缘故.水族馆里的小金鱼在球形鱼缸中供游客观赏,球形鱼缸起到了的作用,我们看到的小金鱼是它通过球形鱼缸形成的正立、放大的(填“实像”或“虚像”).
根据实际情况填写适合的数值:①教室门的高度约为 m;②人的正常体温为℃;③脉搏跳动前后两次相隔的时间大约是 s.
如图 所示,来自物点A 的光线经过眼睛的晶状体成像在视网膜后面的B 点.要使像靠近视网膜,可以将物点A 向(选填“左”或“右”)移动;或者佩戴一个合适的透镜制成的眼镜,也可以使像成到视网膜上.

图片_x0020_327485572

如图所示的四幅图,分别表示来自远处的平行光线经远视眼、近视眼的成像情况和对它们进行矫正的做法,其中表示近视眼成像及矫正做法配对正确的是(   )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如图所示,在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并开始计时,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算出小车在各段的平均速度。

  1. (1) 本实验的实验原理是:,斜面坡度应该较(缓/陡), 图中AB段的距离sABcm,测得时间t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cm/s。
  2. (2) 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vAB会偏
  3. (3) 实验中应多次测量,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由静止开始下滑。
  4. (4) vBC(选填“>”“<”或“=”)vAC
超声波和光波一样,遇到障碍物会发生反射。如图所示,某人驾车低速倒车入库,汽车尾部安装的雷达从发出超声波到接收返回信号的时间间隔约为 。已知汽车尾部到障碍物的距离为 ,则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约为

人们用来划分声音的强弱等级;听觉下限(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dB;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dB。
长度测量进一般要测量三次或更多次,这样做目的是,有五名同学先后对一物体进行五次精确测量,记录结果如下:14.72cm14.71cm14.82cm14.73cm14.73cm,根据数据分析,刻度尺的分度值是,这次测量的结果应记作
以下四种措施中:①马路旁的房子的窗户采用双层玻璃;②城市禁止机动车鸣喇叭;③马路两旁植树;④高架 道路两侧设隔音板墙,对控制噪声污染有作用的是(     )


A . ①② B . ②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②③④
近视眼的成像示意图,如图所示,与视力正常的眼睛相比,近视眼的晶状体,对光线的(选填“会聚”或“发散”) 能力较强;矫正近视眼所配戴眼镜的镜片应是,其作用是将光,使像成在视网膜上.

图片_x0020_100019

小明喝水时,偶然发现透过水面看不见玻璃水杯外侧的手指.他感到很惊奇:玻璃和水都是透明物质,为什么光却不能透过呢?小明决定找出原因.下面是小明的探究过程:

根据光经过的路径,首先想到了这种现象与光的折射有关.为此他根据光从水中射向空气的光路进行了推测,如图.光从水中射向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当入射角逐渐增大时,折射角也逐渐增大.那么,当入射角增大到某一值时,会不会…

(1)小明的推测是 

(2)小明为了验证自己的推测,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实验过程中逐渐增大激光笔射向水面的入射角的角度,当增大到某一角度时,小明观察到 ​,证实了自己的推测

(3)当光从空气射向水中时,也会出现“看不见”的现象吗?说出你的观点并解释: 

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就可听到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逐渐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同样的力度拨动钢尺,钢尺振动 发出声音的音调会逐渐变,是因为钢尺振动的改变;若缩短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钢尺振动发声的音调.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振动,却听不到声音,这是由于

想一想:该实验还可以探究声现象中的那些实验?如:.(写出一个便可)


悠扬的笛声是 振动产生的;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下列物体中属于光源的是(  )
A . 反射阳光的平面镜 B . 晴天的月亮 C . 放电影时所看到的幕布 D . 收看电视时看到的电视机屏幕
下列关于声的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声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都比液体中的声速大 B . 声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等介质中传播,声也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 . 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 D . 声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环保角度的噪声一定是由物体无规则振动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