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 八年级 九年级 中考 

初中 物理

关于电路中有持续电流的条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电路中有电流就有持续电流 B . 电路中有电压就有持续电流 C . 电路中有足够的电子,电路中就有持续电流 D . 闭合电路中必须有电源,电路中才有持续电流
在探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实验中,采用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实验中,以钩码作为被测物体,每个钩码的质量m均为50g。实验步骤如下∶

  1. (1) 将弹簧测力计在竖直方向上调零,使指针对准零刻度线。把钩码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当钩码静止时,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钩码所受的重力。
  2. (2) 逐渐增加所挂钩码的个数,测出相应钩码的重力,并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请你在乙图坐标纸上,用描点法作出G-m图像。

    钩码数 / 个

    1

    2

    3

    4

    5

    质量 m/kg

    0.05

    0.10

    0.15

    0.20

    0.25

    重力 G/N

    0.49

    0.97

    1.47

    1.97

    2.45

  3. (3) 根据图像得出结论: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它的质量成
关于温度、量和内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内能小的物体也可能将热量传递给内能大的物体 B . 物体温度降低,内能减小 C . 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只要温度不变,物体的内能就一定不变 D . 物体的温度越高,所含热量越多
物体的温度越高,其内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激烈,物体的就越大;冬天里,在离腊梅很远处就能闻到梅花的香味,这是分子的现象.
如图所示,一束光经过一个透镜后会聚于主光轴上的点A,取掉透镜后,光会聚于B点,则该透镜起到了 作用(选填“会聚”或“发散”),是 透镜.

物理实验课上,同学们分了若干小组做“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和“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两个实验:

  1. (1) A组在图甲所示的烧杯中加入碎冰,等冰熔化成水再进行加热直至沸腾,在此过程中通过测量绘制了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根据图象分析,冰的熔点是,表示冰熔化过程是段:由实验可知,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的特点是:
  2. (2) B组利用图丙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这实验方法的优点是:;试管中的冰完全熔化后,B组持续加热,继续“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发现在标准大气压下能得到图象中的DE段,但这段时间内试管中的水(选填“能”或“不能”)沸腾,是因为
  3. (3) C和D两组同学选用相同的实验装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水的初温相同,且同时开始实验,但C组烧杯中的水先开始沸腾,原因可能是:。图丁是C组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的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象,请在图丁中大致画出D组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的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与动圈式话筒工作原理相同的是(  )

A . 扬声器 B . 电动机 C . 电磁起重机 D . 手摇发电机
如图所示的四个实例中,目的是为了减小压强的是(   )
A . 纪念碑的台座建得比较宽   B . 斧头的刃做得很锋利 C .      刀刃磨得很薄   D .   图钉的尖做得很尖锐
“曹冲称象”是家喻户晓的典故.某校兴趣小组模仿这一现象,制作了一把“浮力秤”.将直筒形的玻璃杯浸入水中,如图所示.已知玻璃杯的质量为100g,底面积为20cm2 , 高度为50cm.求:

  1. (1) 将杯子开口向上竖直放入水中时(注:水未进入杯内),求杯子受到的浮力.
  2. (2) 求此时杯子浸入水中的深度(即为该浮力秤的零刻度位置).
  3. (3) 求此浮力秤的最大称量(即玻璃杯中所放物体的最大质量).
下列事例中,属于有害摩擦的是(    )
A . 机器转动时,轴受到的摩擦 B . 用筷子夹菜,筷子与菜之间的摩擦 C . 车轮与路面的摩擦 D . 人走路时,脚与地面的摩擦
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时,实验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步骤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小石块重为N;
  2. (2) 排开的水重为N;
  3. (3) 为了使实验结论更为可信,将石块换成钩码等其它物体再进行几次实验,其主要目的是_____(填序号);
    A .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以减小偶然误差 B . 多次测量找规律,排除偶然性 C . 探究 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4. (4) 实验是通过比较物体的重力与的重力,得出结论。
通过对《声现象》的学习,你认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够听到声音 B . “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音调很高 C . 在校园内植树可以减弱校外传来的噪声 D . 超声波的频率很低,所以人听不到
图甲是小明向底部和侧壁套有橡皮膜的玻璃管倒入水后的实验现象,由此可说明 。早在1648年,物理学家帕斯卡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如图乙所示。他只用了几杯水,就把木桶撑破了。此实验不仅证明了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有关,还由此说明了液体的压强与无关。

在同一间实验室三位同学分别采用下图中①②③所示的三套实验装置探究水的沸腾特点,实验中根据各自记录的数据,分别画出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右图所示,则用图①装置做实验作出的图像是(a/b/c/d);用图②装置做实验作出的图像是(a/b/c/d);用图③装置做实验作出的图像是(a/b/c/d)。

实验桌上有以下实验器材:一个符合实验要求的电压可调电源、一个开关、一个已调零的电压表、各种规格的灯泡若干、导线若干。小东利用这些器材设计实验探究 “串联电路中电源两端电压和各用电器两端电压的关系”,实验步骤如下:

①断开开关,按照图所示连接实验电路,检查无误后试触;

②将电压表分别并联在规格完全相同的小灯泡 L 1 L 2 两端,闭合开关,用电压表测出 L 1 L 2 ,两端的电压 U 1 U 2 ,并记录在表格中,断开开关;

③改变电源电压,闭合开关,仿照步骤①②进行五次实验,将 L 1 L 2 两端的电压 U 1 U 2 记录在表格中。

同组的小文同学认为这个实验方案不完整,为了得出正确的结论,需要改进实验方案。

(1) 请简述两个实验改进措施: _______ ______

(2) 画出实验教据记录表 ______

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的装置如图所示,用50N拉力将重为80N的物体匀速提升0.5m,用时4s,可以求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       ,拉力的功率P=       W.小华根据F=G+G/2求出动滑轮重为20N,你认为小华的计算方法         (正确/不正确)理由是                    

以下事例中,符合安全用电原则的是    (    )

   A.不能在电线上晾衣服

   B.保险丝可以用铁丝代替

   C.控制家用电器的开关应安装在火线上

   D.发现有人触电,不能用手直接拉动触电的人体,应该先切断电源

如图1所示,用一弹簧测力计吊着一铁块,使铁块的下端靠近磁体的A端,并从A端慢慢地移动到B端,则在弹簧测力计移动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变化是(   

  A.先由大变小,后由小变大

B.先由小变大,后由大变小

C.由大变小

D.由小变大

我国家庭电路的电压为       V;锐锐班上的电灯总是同时亮,又同时灭,则这些电灯是采用      (选填“串联”或“并联”)的方式接在家庭电路中的。

下列现象中,通过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

    A 反复弯折后,铁丝的温度升高

    B 冬天晒太阳身体感到暖和

    C 火车经过后,铁轨的温度升高

    D 两手相互搓揉,手掌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