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与社会:

初中 历史与社会

历史兴趣小组要探究明清帝国的繁荣与危机,下面是他们的活动设计,请你根据要求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朝代

措施

评价

明朝

明太祖时期

如明太祖废丞相,六部直接受皇帝指挥;

设立①           , 厂卫成为皇帝的耳目

加强君主专制

明成祖时期

设立东厂

清朝

           (人物)设立军机处

  1. (1) 在研究加强专制统治方面,我们选择了两个朝代,请帮我们把所缺内容完成。

    ;②

  2. (2) 列举明清时期加强思想统治的措施。
  3. (3) 马克思曾说:“一个人口儿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请说出清政府“不顾时势,安于现状”而采取的政策。并回答清朝实行此政策的根本目的。
《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如果理发师不经奴隶主的许可,擅自把不属于他的奴隶头上的奴隶标记剃掉,理发师的手就要被砍掉。此规定反映的是(    )
A . 古巴比伦王国对奴隶有一定保护 B . 古巴比伦王国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C . 古巴比伦王国不允许理发师为奴隶理发 D . 古巴比伦王国对奴隶很残酷
下面对我国古代丝绸之路作用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 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联系 B . 阻碍了东西方贸易的往来 C . 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D . 持续发挥着贯通南北动脉的作用
读“中国的疆域”略图,回答下列问题。

  1. (1) 我国最北端位于①省的,最南端位于②省的 , 最西端位于③省区的 , 最东端位于①省的 , 东西相距约5200千米。
  2. (2) 春节,松花江畔看冰雕的游人穿着棉衣直喊冷,海南岛沙滩上的游客短袖短裤不觉凉。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3. (3) 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名称。(7分)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A,F;与我国陆地相邻的国家:G,H;我国的内海海域:E

    我国的岛屿:最大的C,第二大岛D

  4. (4) 我国与日本、蒙古国相比,位置的优势是
比例尺又叫,表示方法有三种:

马克恩主义是中国成立100年来始终坚持的行动指南,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
A . 英国的宪章运动 B . 空想社会主义的提出 C . 巴黎公社的建立 D . 宣言》发表
城市是文明的象征,一座城市往往记录人类历史发展的各种印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沧桑南京】近代南京城是一座命运坎坷的城市,阅读年代尺,回顾近代南京城的历史。

材料二:【热血北京】近代北京城风起云涌、充满热血与激情,仔细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图一:北京《新青年》编辑部旧址   图二:1919 年 5 月 4 日在天安门城楼前游行的学生队伍

  1. (1) 根据年代尺,结合所学知识,请依次填写年代尺上 ABC 三个时期发生在南京的重大历史事件,并选择其中一个历史事件说说它所产生的历史影响。
  2. (2) 图一所示的事件对当时中国产生怎样的影响?运用所学知识,说说图一、图二所示事件之间的联系。
一个国家要发展繁荣,必须把握和顺应世界发展大势,反之必然会被历史抛弃。

中国

西方

材料一

 清雍正年间,有人因作了“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的诗句,被认为是讽刺朝廷被处死。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

“让真理来代替迷信,让正义来代替偏私,让平等来代替强权,让人权来代替压迫”

——伏尔泰

材料二

图片_x0020_1

图2  权利法案

材料三

康熙帝多次强调:“农为天下本务,而工商皆末也。”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

16世纪的英国,呢绒占英商品总出口量的86%,煤产量增加14倍,占全欧产量的五分之四,冶金和造船等都有了显著发展。

  1. (1) 材料一反映当时中西方在思想方面有何不同?
  2. (2) 结合史实,说说图1和图2反映的两国政治体制的区别?
  3. (3) 根据材料三,说说两国经济发展的不同状况。
  4. (4) 通过上述中西比较,对今天中国发展有何启示?
玲玲爸爸开车行驶在某道路上看见下图所示的交通指示牌。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 (1) 汽车正行驶在(    ) 
    A . 金山路 B . 枋湖北二路 C . 云顶北路 D . 集美大桥
  2. (2) 汽车行驶的方向大致为(    ) 
    A . 自东向西 B . 自南向北 C . 自北向南 D . 自西向东
  3. (3) 若要去环岛干道,应在十字路口(    ) 
    A . 向东行驶 B . 向北行驶 C . 向西行驶 D . 向南行驶
冷战结束后,世界局势的发展引人瞩目,对于当今世界时局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B .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 C . 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已经建立 D . 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
2018年3月1日,中共中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下列事件与周恩来直接相关的是(    )

①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②参加中共一大   ③参加万隆会议   ④领导发动南昌起义

A . ①②④ B . ①③④        C  ①②③        D.②③④
1919年6月某报纸发文说:“六百万人躺在坟墓中,三个老人坐在巴黎瓜分地球。”对这次“瓜分地球”的结果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 严重削弱了德国 B . 引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 C . 加剧多方矛盾,形成新的隐患 D . 确立了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
有学者认为,《十二铜表法》的制定是古罗马平民阶层的胜利。该学者的主要理由应该是( )           
A . 法典明文公示,打破了贵族对法律解释的垄断 B . 法典的制定,奠定了罗马公民法的基础 C . 法典规定了债务法规,改善了奴隶的处境 D . 与习惯法相比,该法典内容有大量扩充
浙南山区某地遭遇暴雨,并发生了泥石流灾害。记者小魏在调查过程中获取的属于第二手资料的是(   )
A . 通过新闻媒体的相关资料,了解该村情况 B . 通过面对面的采访,搜集资料 C . 通过采访,与村民交流 D . 通过实地考察,深入村庄进行调查
历史学家费正清认为,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西文明相碰撞的历史,正是在西方文明的撞击下,中国近代盛开了进步之花。

材料一:辛亥革命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民国取代帝国,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人们第一次发现原来国家不属于皇帝,而属于每一个中国人……明显地,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及人民。受到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进行一场激烈的社会变革。这场思想革命有时被描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1918 年 11 月,欧洲的第一次分裂给中国创造了第一次成为战胜国的喜悦,但短短两个月不到的时间,巴黎会议就狠狠地给了中国一记“耳光”。面对这样屈辱的局面,中国人心中的怒火最终爆发,完成了“20 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同时也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

  1. (1) 依据材料一,指出“辛亥革命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的表现。并结合共和体制建立后社会时局,简要谈谈“并不足以革新国家”的理解?
  2. (2) 材料中提及的 20 世纪初新知识分子 “唤醒国家及人民”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为什么称之为“中国的文艺复兴”?
  3. (3) 材料中提及的中国人心中的怒火最终爆发的是指哪一历史事件?联系所学知识,说说你对该历史事件作为“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和“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分别是怎么理解的?
北宋时期洛阳人尹洙说:“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虏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当时民间还流行着这样的俗话:“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材料主要表明宋朝(    )
A . 文臣统兵 B . 等级森严 C . 文武并重 D . 重文轻武
面对工业文明的冲击和英国的殖民统治,印度社会开始觉醒。国民意识的不断增强,促成了印度党(简称“党”)的成立。
历史漫画能生动反映历史事件。读漫画回答问题。

画面中,法国总理克里孟梭位于中央,走在最前面,其身后的是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和意大利总理奥兰多。

《和平与未来的炮灰》(1919年作)

  1. (1) 根据漫画信息,你认为该漫画最有可能是在哪次会议期间制作的?
  2. (2) 会议尚未结束,但漫画作者似乎预见到了未来欧洲国家间的发展历史。你认为作者预测到了什么?请结合漫画及所学历史知识,说明作者当时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预判。
我国实施全面二孩政策,促使国家调整二孩政策的原因是(    )
A . 我国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 B . 义务教育普及,国民文化素质提高 C . 我国开始步入老龄社会 D . 近几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不断升高
从14世纪开始,欧洲经历了思想文化和科学领域的重大变革。最终人性取代了神性,科学得到了传播。回答以下问题。
  1. (1) 人性取代了神性指的是(   )
    A . 启蒙运动 B . 文艺复兴 C . 科学世纪 D .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2. (2) 科学革命产生了近代科学,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社会迎来了技术革新。被誉为科学革命的开端指的是(   )
    A . 牛顿的力学理论 B . 托勒密的地心说 C . 伽利略的新宇宙理论 D . 哥白尼的日心说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