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

初中 科学

一架飞机由赤道一直向北飞行,并保持在万米高度,它穿过的大气层是(   )
A . 始终在对流层 B . 由平流层进入对流层 C . 始终在平流层 D . 由对流层进入平流层
最能抗御病虫害等自然灾害并能长期保持高产的农田生态系统是(   )
A . 一年一季,一望无边的小麦 B . 一年三季,一望无边的小麦 C . 一年四季,水稻和小麦轮种 D . 品种多,且进行轮耕套种
如图所示,一物体悬挂在饱和的氯化钠溶液中,在恒温条件下向烧杯中加入水,弹簧秤的读数变化情况是(   )

A . 变大 B . 变小 C . 不变 D . 无法判断
在一定条件下,物质A,B发生反应2A+2B═2C+D,探究学习小组在实验中得到下表数据:

物质

A

B

C

D

反应前质量(g)

4.6

4.0

0

0

反应后质量(g)

0

0.4

8.0

a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反应后原子的数目减少 B . a=0.6 C . B,D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9:1 D . 该反应一定是复分解反应
马云同学在探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热的多少与什么因素有关”时采用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请仔细观察甲、乙两图.

  1. (1) 实验总通过观察两个U形管中的变化来比较电流通过电阻丝产生的热量的多少.四个容器中装满了煤油,为什么用煤油而不是用水?
  2. (2) 你认为甲图所示的装置是用来研究电流通过电阻丝产生的热量与  的关系.乙图是研究所示的装置是用来研究电流通过电阻丝产生的热量与  的关系
  3. (3) 该实验采取的探究方法是法 和法 .
几千年前,人类就用木炭作为还原剂进行金属冶炼。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科学小组同学认为,木炭在高温条件下还原氧化铜所生成的气体产物有三种可能,分别是:①一氧化碳;②二氧化碳;③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混合物。

科学小组同学用如图装置对木炭在高温条件下还原氧化铜所生成的气体产物进行探究。通过合理的操作、观察现象,就能确定气体产物的成分是哪一种。请你根据所学知识比较准确的进行阐述。

下图为某些动物的检索表,表中的⑤与那种动物最相似(    )

A . 山羊 B . 乌龟 C . 青蛙 D . 蜥蜴
氯化氯(HCl)是极易溶于水的无色气体,其水溶液叫盐酸。
  1. (1) 在充满HCl气体的试管中放入用石蕊染成紫色的干燥纸条,无明显现象;再滴入水,现象是
  2. (2) 向盛有NaHCO3粉末的试管中通入HCl气体,无明显现象;停止通气,再加入少量水,现象是
  3. (3) 画出HCl气体和盐酸的微观粒子组成示意图,并进行必要的标注(水分子不用画出)。

死海因其高盐度出名,美国科学家对其十分好奇,做了一个实验:(如图)他们将一件黑色礼服用钢丝固定,放入死海中,两年后取出,发现衣服表面挂满了白色盐晶。经检测,晶体中的成分主要包含氯化钠、氯化钙、氯化钾等。 

  1. (1) 黑色礼服上的白色盐晶,在这两年中经历的最主要过程             
    A . 凝固 B . 蒸馏 C . 结晶 D . 升华
  2. (2) 死海中盐类的质量分数始终保持在25%左右不再升高,试分析原因
如图是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 (1) 该食物网共有条食物链,图中直接食物来源只有两种的消费者是
  2. (2) 右图未表示出的生态系统生物成分是
  3. (3) 太阳能通过过程流入该生态系统,在草→鼠→蛇→鹰食物链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4. (4) 组成生物体的碳、氮等基本化学元素在生物与之间可以反复地出现和循环。
据报道,科学家已经研制出世界上最薄的材料——碳膜片,其厚度只有一根头发的二十万分之一。如右图所示,这种碳膜片形状如蜂巢,是由碳原子构成的六边形单元向外延展而成,下列有关碳膜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碳膜片属于单质 B . 碳膜片石墨是同一种物质 C . 碳膜片属于人工合成的有机高分子材料 D . 碳膜片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产物和碳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产物不同
海洋中有丰富的水生生物和化学资源。海水晒盐能得到粗盐和苦卤,粗盐中含有多种可溶性杂质(氯化镁、氯化钙等)和不溶性杂质(泥沙等)。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蒸发过程中使用到玻璃棒,其作用是
  2. (2) 若要去除粗盐中可溶性的杂质氯化镁和氯化钙,可依次加入过量的X和碳酸钠两种溶液。下列物质中,可作为X的物质有       
    A . KOH B . Ba(OH)2             C . Ca(OH) 2             D . NaOH
  3. (3) 操作Ⅱ后向所得滤液中加入适量的盐酸,其目的是,最后通过蒸发结晶得到较为纯净的氯化钠。

如图1所示,已知小灯泡L上标有“6V 3W”字样,R0=20Ω,滑动变阻器R的最大阻值为100Ω。求:

  1. (1) 小灯泡的电阻(设灯丝电阻不随温度变化);

  2. (2)

    只闭合S1 , 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P,变阻器两端电压与其连入电路的电阻关系如图2所示;当滑片置于某点a时,电压表示数 = 8V。求此时电流表示数及电源电压;


  3. (3) 已知电压表量程为0~15 V,在电压表示数不超过量程,灯泡两端电压不超过额定值的情况下,只闭合S2时,求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阻值范围。

据图实验回答问题。

  1. (1) 取甲反应后的溶液,滴加 Na2CO3 溶液,溶液 pH 的变化如图乙所示,与 CaCl2 反应的碳酸钠溶液的质量为g。
  2. (2) 现将甲中剩余溶液调节至中性排放,在没有指示剂的情况下,应加入的物质是      
    A . CaO B . Ca(OH)2 C . CaCO3 D . Ca(NO3)2
上海被列为36个水质型缺水城市之一,并被联合国预测为21世纪洁净水严重缺乏的世界六大城市之一。造成水质型缺水的主要原因是(   )
A . 河流上游水源污染较严重 B . 淡水资源短缺 C . 降雨量不均衡 D . 取水点远离城市
氧气、水、二氧化碳是我们身边重要的物质.
  1. (1) 如图A、B都是研究物质组成的实验.

    A实验的实验结论是

    B实验中发生的反应方程式是

  2. (2) 下列措施中,有利于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是

    A.增加化石燃料的使用 B.植树造林,增大植被面积 C.将CO2变废为宝,循环使用.

各种物质间存在着某种联系:用A代替“大于”,B代替“小于”,C代替“等于”,D代替“无法判断”,请分别选用“A”、“B”、“C”或“D”填空.
  1. (1) 沸点:在同温同压下,氧气氮气;
  2. (2) 微粒直径大小:分子原子;
  3. (3) 50mL酒精与150mL水充分混合:溶液的体积 200mL.
  4. (4) 碳元素的质量分数:甲醛(CH2O)醋酸(C2H4O2).
如图所示,图中的工具或仪器属于省力杠杆的是(   )
A . 行李车 B . 晾衣竹竿 C . 天平 D . 脚踏板
科学学习小组同学在完成盐酸除铁锈实验时,发现生锈的铁钉表面有气泡生成。同学对此现象感到很好奇,针对“气体是由什么反应生成的”这一问题,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设计实验】小组同学经过认真分析思考,提出了自己的假设,并设计了图甲所示的实验A和B进行操究。实验时,观察到试管A中有气泡,试管B中没有气泡,从而验证了自己的假设是成立的。

  1. (1) 小组同学设计图甲所示实验基于的假设是
  2. (2) 小金同学认为图甲实验A和B对照设置不够严谨,溶液中的水可能会对气体生成产生影响。于是在图甲实验基础上补充设计了如图乙对照实验C和D。但小科同学认为对照实验D的设置没有必要,他提出这一观点的理由是 
  3. (3) 【反思提高】设置对照实验首要问题是找准找全影响因素,通过控制变量,来进行对照实验的设置,实现对照实验组设置的有效性和完整性。

    【迁移应用】一次课外实验的意外现象:镁条放入Na2CO3溶液中,快速产生气泡。 请结合设置对照实验的思想,完成“气体是由什么反应生成的”问题探究。

    【实验探究】查阅资料:①镁能与水缓慢反应生成氢气;②Na2CO3溶液呈碱性,其溶液中除了 Na+、 CO32-、水分子外,还有OH-

    小组同学设计了如图丙对照试验E、F和G。

    往镁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水、Na2CO3溶液、x溶液进行实验。一段时间后,观察到试管E、G中有气体产生,但缓慢且少,试管F中产生气体既快又多。从对照实验设置的角度分折,实验G所加“x溶液”应该是

  4. (4) 分析图丙实验可知,镁条放入Na2CO3溶液中,气体是由镁与水反应生成的。试管F中快速产生气体,是因为Na2CO3溶液中存在能促进镁与水反应的离子,该离子是
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据图回答:


  1. (1) 该食物网中共有条食物链。
  2. (2) 该生态系统受到某种毒物干扰时,受到的毒害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