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生物

某同学为验证pH对胰蛋白酶活性的影响,设计了如下表步骤。下列评价最不合理的是(   )

步骤

项目

试管甲

试管乙

1

胰蛋白酶溶液

1mL

1mL

2

鸡蛋清稀释液

2mL

2mL

3

1mol/L盐酸

1mL

/

4

1mol/L氢氧化钠

/

1mL

5

双缩脲试剂

2滴

2滴

6

预期结果

均不变紫

A . 缺少对照组 B . 两试管均呈现紫色 C . 实验步骤安排合理 D . 试剂选择不恰当
下图1是人体稳态调节的部分示意图,图2是人体产生痛觉和吗啡等药物止痛机理示意图,其中P物质是痛觉神经递质,内啡肽是一种抑制疼痛的神经递质。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片_x0020_858856415

  1. (1) 由图1可知,在机体稳态调节过程中,细胞间可通过__等信息分子进行信息交流。
  2. (2) 图2中C神经元释放内啡肽,内啡肽与A神经元上的(填图中名称)结合后促进A神经元K+外流,试结合图示分析内啡肽止痛的原理是
  3. (3) 吗啡是一种阿片类毒品,也是麻醉中常用的镇痛药,据图2分析,吗啡镇痛的原理可能是,进而影响A神经元的功能。
  4. (4) 长期使用吗啡后可致愉悦感而依赖成瘾,同时(填“促进”、“抑制”或“不影响”)内源性内啡肽的生成,逐渐形成在吗啡作用下的平衡状态,一旦突然停止使用吗啡则P物质的释放量会迅速,出现更强烈的痛觉等戒断综合征。
  5. (5) 吸毒“瘾君子”未吸食毒品时,大多伴有精神萎靡,四肢无力等症状,推测可能是其体内__激素的含量减少所致。
  6. (6) 人体吸食毒品A后会产生相应的抗体,并在血液中存留较长时间。公安机关对某吸毒嫌疑人抽血检查后,发现此人目前没有吸毒,但不久前吸食过毒品A,判断依据是
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反映的种间关系依次为(    )

A . 竞争、寄生 B . 共生、寄生 C . 寄生、竞争 D . 竞争、捕食
蔗蟾蜍曾被某国引入,用来控制甘蔗园中的害虫,但除控制害虫外,蔗蟾蜍还能捕食多种动物。蔗蟾蜍本身有毒,在当地鲜有天敌,且繁殖速度快,变异率高,几十年来迅速扩散,已成为入侵物种,造成了生态灾难。研究发现,它们的进化速度惊人,已经进化出长而有力的后腿,生存能力剧增。对上述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 蔗蟾蜍与害虫等当地动物会发生协同进化 B . 蔗蟾蜍的变异主要来自基因突变 C . 自然选择导致蔗蟾蜍种群长腿基因频率增加 D . 当地蔗蟾蜍种群的增长不受任何因素制约
(多选)下列有关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的实验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染色时先用甲基绿溶液染色,再滴加派洛宁染液 B . 染色后,RNA显绿色,DNA显红色 C . 观察时应选择染色均匀,色泽较浅的区域 D . 先用低倍镜找到较清晰的细胞,然后换上高倍镜
实验中需要将蛙的产卵期提前,实验人向雌蛙体内注射了蛙的垂体研磨液,这是由于研磨液中含有  (    )
A . 生长激素 B . 促性腺激素 C . 促甲状腺激素 D .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在夏季中午光照最强的情况下,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强主略有下降。这时,叶肉细胞内的C3、C5、ATP 的含量变化依次是(     )
A . 升、降、升 B . 降、升、降 C . 降、升、升 D . 升、降、降
为提高玉米产量,科学家在育种和栽培过程中进行研究.下图是关于玉米培养的过程,请回答:

  1. (1) 取茎尖进行组织培养,发育成植株D,取D的花药培养成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后发育成为植株G.从细胞分裂方式上分析,E→F过程中进行了分裂;从育种方式上分析,D→G属于育种.
  2. (2) D植株上的小孢子母细胞形成精子所经历的分裂方式是.在该过程中,首先要经过“小孢子四分体时期”,这里的“四分体”是指.在其后某个时期对离体刺激最敏感,一般来说在期,花药培养成功率最高.
  3. (3) 选取茎尖放入A瓶中培养,是因为,如果选取D植株茎的切段放入A瓶培养,首先要进行,一般是刷洗后用流水冲洗20min,用无菌吸水纸吸干后再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中摇动2~3次,在无菌水中冲洗并用无菌吸水纸吸干,再放入质量分数为0.1%的氯化汞溶液中1~2min,取出后在无菌水中清洗至少3次.
  4. (4) C和F试管苗不能直接栽培到大田中,要进行
如图为大豆种子在黑暗条件下萌发和生长过程中蛋白质、总糖、脂肪含量变化趋势曲线,其中蛋白质含量用双缩脲试剂检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作用显紫色且在一定范围内蛋白质含量越高,紫色越深 B . 种子在黑暗条件下萌发后,有机物干重可能短暂增加,但总体趋势是减少 C . 种子黑暗条件下萌发总糖含量下降的唯一原因是呼吸消耗糖类供能却不进行光合作用 D . 种子在黑暗条件下萌发过程中蛋白质、RNA等种类增加,鲜重增加
光合作用过程中,水的分解及三碳化合物形成葡萄糖所需能量分别来自(   )
A . 呼吸作用产生的ATP和光能 B . 都是呼吸作用产生的ATP C . 光能和光反应产生的ATP D . 都是光反应产生的ATP
如图为某遗传病的家系图,已知Ⅰ1 不携带致病基因,三代以内无基因突变。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 . 该病可能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且Ⅱ6 是杂合子的概率为 2/3 B . 该病可能为伴 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C . 如果Ⅲ9 是 XYY 型的患者,则一定是Ⅱ3 或Ⅱ4 生殖细胞减数分裂异常造成的 D . Ⅲ8 和一个携带者结婚,生一个患病孩子的概率为 1/6
人体肝细胞合成的糖原储存在细胞内,合成的脂肪是以VLDL(脂肪与蛋白质复合物)形式分泌出细胞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 糖原和VLDL都含有C,H,O,N元素 B . VLDL是以自由扩散方式分泌到细胞外的 C . VLDL的合成过程必须要有内质网的参与 D . 糖原和脂肪是细胞生活的主要能源物质
在泡菜的腌制过程中,腌制方法、时间长短和温度高低等都会影响亚硝酸盐的含量。回答问题:
  1. (1) 泡菜是乳酸菌发酵的产物,乳酸菌的代谢类型是
  2. (2) 按盐与清水的一定比例配制盐水,将盐水煮沸冷却后,注入到装好原料的泡菜坛中,同时加入一定量的“老汁”(陈泡菜水)。将盐水煮沸冷却的目的是;加入“老汁”的作用是
  3. (3) 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原理是: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后形成色的染料,然后将显色反应后的样品与已知浓度的进行目测比较,大致估算出亚硝酸盐的含量。
  4. (4) 某校兴趣小组探究泡菜腌制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其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mg/kg):


    封坛前

    第2天

    第4天

    第6天

    第8天

    第10天

    第12天

    第14天

    1号坛

    0.16

    0.26

    0.60

    0.40

    0.20

    0.16

    0.10

    0.10

    2号坛

    0.16

    0.21

    0.52

    0.42

    0.30

    0.18

    0.15

    0.15

    3号坛

    0.16

    0.32

    0.70

    0.48

    0.30

    0.25

    0.20

    0.20

    该兴趣小组取3只坛的目的是;实验中泡菜坛中产生的亚硝酸盐含量变化趋势是

在人 - 鼠细胞融合实验基础上,有人做了补充实验:用药物抑制细胞能量转换和蛋白质合成途径,对膜蛋白运动没有影响。但是当降低温度时,膜蛋白的扩散速率降低至原来的 1/20 1/10 。下列有关细胞膜的推测, 不正确 的是(

A .膜蛋白的合成不影响其运动 B .膜蛋白的运动不需要消耗 ATP 的能量

C .温度不影响磷脂分子的运动 D .膜蛋白的扩散与磷脂分子运动相关

稻鸭共生生态系统是以鸭子捕食害虫代替农药,以鸭子采食杂草代替除草剂,以鸭子范围、粪便作为有机肥料代替化肥,以鸭子不间断的活动产生耕混水效果来刺激水稻生长的稻田种养生态系统,在管理方面有很多需要注意之处:如在鸭子不同生长阶段实行不同水分管理方式,定期召唤回棚以便防雨、防高温等的管理.以下一个叙述错误的是()

      A  适当放鸭增加稻田的生物多样性并延长了相关食物链,但没有增加新的食物链

      B  稻鸭共作改变了稻田群落的垂直结构,既充分利用了空间,又实现了物质良性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

      C  利用鸭子捕虫除草可对害虫及杂草种群进行持续控制,控虫除草效果比使用农药更为显著

      D  叫声换回鸭群,与物理信息传递有关,体现了该生态系统中人的因素仍起主导作用

生物技术的发展速度很快,已灭绝生物的复生将不再是神话。如果世界上最后一只野驴刚死亡,以下较易成为复生野驴的方法是

        A. 将野驴的体细胞取出,利用组织培养技术,经脱分化、再分化,培育成新个体

        B. 将野驴的体细胞两两融合,再经组织培养培育成新个体

        C. 取出野驴的体细胞的细胞核移植到母家驴的去核卵细胞中,再经胚胎移植孕育培养成新个体

        D. 将野驴的基因导入家驴的受精卵中,培育成新个体

下列有关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含量很少    

B. 生长素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

C.生长素只在幼芽中合成        

D. 植物的向光性是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某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分别调查了周围熟悉的多个家庭成员的眼睑遗传情况,对调查结果进行汇总和整理,数据如下表

子代类型及个数

    第①组

双亲全为双眼皮

    第②组

双亲中只有一个为双眼皮

    第③组

  双亲全为单眼皮

双眼皮人数(个)

    120

    120

    O

单眼皮人数(个)

    74

    112

    205

根据上表中哪一组亲代组合类型的调查结果,可以判断出显性性状

A.第①组    B.第②组

C.第③组    D.三组都可以

下图为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A.图中用于桑树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是C

B.图中未利用的能量是指蚕粪便中的能量

C.能量传递效率可以用A/E+F+G+H表示

D.桑树的总光合速率可以用B+C表示

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植物的向光性现象能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B. 顶芽合成的生长素通过自由扩散运输到侧芽
C. 植物激素不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活动
D. 不同激素分别独立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