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生物

如图为人体内的反射弧示意图及其中部分结构的放大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图甲中A属于反射弧中的;图乙中的①是 , ④除作用于神经细胞外,通常还可以作用的两类细胞是
  2. (2) 神经冲动在离体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但在人体内,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是的;刺激B处时,该处膜电位变为
  3. (3) ②代表的结构是 , ④代表的物质是
  4. (4) 成人不但能够憋尿,还能在没有尿意的时候排尿,但是当人因受伤丧失意识后就会像婴儿一样尿床.该现象说明大脑皮层与脊髓之间的关系是
随着工业的迅猛发展,城市的水污染程度越来越严重,建立人工湿地公园是解决城市水污染的新思路,根据如图回答相关问题.

  1. (1) 人工湿地是一个生态系统,芦苇、绿藻、黑藻属于该生态系统中的(成分),芦苇、绿藻、黑藻分布于不同水层,这一现象体现了群落在结构上有明显的现象.
  2. (2) 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有
  3. (3) 人工湿地可以净化城市污水,但对污水排放量还要加以控制,原因是
  4. (4) 实地调查中发现,该湿地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其群落演替类型是
  5. (5) 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一个集污水净化、休闲、养鱼为一体的新型人工生态系统,其主要目的是
“达菲”(又名磷酸奥司他韦),是目前人们公认的抵抗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有效药物之一.该药能对流感病毒表面的一种蛋白质﹣﹣神经胺酶起抑制作用,从而使流感病毒不能从宿主细胞中释放出来.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 “达菲”能阻止甲型H1N1流感病毒在人体细胞内的繁殖 B . “达菲”能阻止甲型H1N1流感病毒在人体细胞间扩散 C . “达菲”能使甲型H1N1流感病毒丧失对人体细胞的识别能力 D . “达菲”能使甲型H1N1流感病毒中控制神经胺酶的基因发生突变
下列关于免疫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免疫细胞都能增殖分化 B . 淋巴结是一种免疫器官 C . 免疫细胞都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D . 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都由免疫细胞产生
当环境温度从 0℃改变为 23℃,某人体温基本不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其他条件不变)(   )
A . 若在 23℃环境下他没有出汗,则没有通过蒸发途径散热 B . 此过程中机体进行的调节是减小产热,增大散热 C . 进入 23℃环境后他的实际产热和散热量都减小了,且基本相等 D . 若环境温度升高至他的体表温度,蒸发是唯一有效的散热途径

下面是患甲病(显性基因为A,隐性基因为a)和乙病(显性基因为B,隐性基因为b)两种遗传病的系谱图.据图回答:

(1)甲病遗传方式是 .

(2)假设Ⅱ﹣1不是乙病基因的携带者,则乙病的遗传方式为 ;Ⅰ﹣2的基因型为 ,Ⅲ﹣2的基因型为 ,若Ⅲ﹣1与Ⅲ﹣4号婚配,生育子女中同时患两种病的概率为   ,一种病的概率为   ;因此,预防遗传病最有效的措施是 .

在调查某小麦种群时发现T(抗锈病)对t(易感染)为显性,在自然情况下该小麦种群可以自由传粉,据统计TT为20%,Tt为60%,tt为20%,该小麦种群突然大面积感染锈病,致使全部的易感染小麦在开花之前全部死亡.计算该小麦在感染锈病之前与感染锈病之后基因T的频率分别是多少?(  )

A . 50%和50% B . 50%和62.5% C . 62.5%和50% D . 50%和100%
细胞工程中,选择合适的生物材料是成功的关键.下列选择合理的是(    )
A . 选择高度分化的动物体细胞进行培养有利于获得大量细胞 B . 选择胚胎细胞作为核供体进行核移植可提高克隆动物的成功率 C . 选择植物的愈伤组织进行诱变处理可获得优质的突变体 D . 选择一定大小的植物茎尖进行组织培养可获得抗毒苗
下列关于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体液是指细胞外液 B . 体内细胞通过内环境可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C . 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恒定不变 D . 免疫系统既是机体的防御系统,也是维持稳态的调节系统
下图表示蛙的受精卵发育至囊胚过程中,几项指标的变化趋势,其中正确的是(  )。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①④
调查某地绵羊中滩羊有三种基因型,基因型频率如下表。该滩羊群体T基因的频率是(   )

绵羊

基因型频率/%

TT型

CT型

CC型

滩羊

3

40

57

A . 3% B . 23% C . 41.5% D . 43%
铜绿微囊藻是淡水中常见的一种蓝藻,它们能够将大气中的氮固定为可利用的氮源。当其在富营养化的水体中大量繁殖时,会导致水体变质,这种现象俗称“水华”。研究者尝试用中草药黄连提取物——小檗碱来抑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
  1. (1) 在铜绿微囊藻培养液中添加 4mg/L 小檗碱,分别在黑暗(图甲)和正常光照(图乙)两种条件下培养,每 24h 取样测定培养液中藻细胞密度,结果如下图所示。

    根据实验结果,从生理过程分析,可推断出(结论)。

  2. (2) 已知光合作用的光反应主要在光系统Ⅱ(PSⅡ)和光系统Ⅰ(PSⅠ)内进行。这两个光系统协同完成受光激发推动的高能电子从H2O向NADP+的传递,最终形成的用于暗反应中过程。为进一步研究小檗碱的作用机制,测定了铜绿微囊藻的全链电子传递活性、PSII 和 PSI 电子传递活性,结果见下表。

    小檗碱浓度

    (mg/L)

    光合电子传递活性(µmolO2·mgChla-1·h-1

    全链

    PSⅡ

    PSⅠ

    0

    132.63

    248.06

    62.75

    0.5

    108.53

    103.85

    69.23

    结果表明,小檗碱抑制铜绿微囊藻光合作用的主要作用位点位于

  3. (3) 另有实验表明,小檗碱无法对绿藻类的光合作用发挥效应。从细胞结构的角度分析,小檗碱对绿藻类无效的原因可能是
  4. (4) 为有效控制铜绿微囊藻的增长,一方面需要对污水中含(填“氮”或“磷”)量进行控制,另一方面可以在排污口附近种植芦苇、莲等挺水植物,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将特定药物与单克隆抗体相结合制成的“生物导弹”,能够用于杀死人类某些癌细胞。其过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①过程的原理和植物原生质体融合的原理基本相同 B . 经①形成的杂交瘤细胞都能无限增殖并产生特定抗体 C . ②过程需要筛选并克隆单个杂交瘤细胞 D . 抗体的靶向作用使③过程具有高度特异性

叶肉细胞原生质体的分离和培养的主要过程可以用下面的图解简单表示,根据图解完成问题:

1)图解中酶解所用的酶应该包括                 

2)原生质体的结构由                    三部分组成.

3)在培养基的成分中,除了各种营养成分外,还必须含有          才能诱导获得愈

伤组织.

4)获得原生质体后,需要对其活力进行检查,下列最适合的实验是     

A.观察原生质体的结构是否完整

B.观察细胞质流动

C.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D.观察叶绿体数目的多少

5)一般在培养基上培养2448小时后,大部分原生质体已再生出细胞壁.可以通过取样,利用

25%蔗糖溶液以及其他用具,通过                    实验来鉴别细胞壁是否已经再生.

体细胞内有4对同源染色体的某果蝇个体,在产生的配子中,同时含有3条父方染色体的可能性

A14                          B18                    C116                    D132

最近一段时间,墨西哥爆发甲型流感,是继SARS之后的又一种烈性传染病,下列有关甲型流感病毒的叙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A.在体外用牛肉膏培养甲型流感(H1N1)病毒时,一定要加入动物血清

B.甲型流感(H1N1)病毒结构简单,仅含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

C.甲型流感(H1N1)病毒侵入人体后,人体产生的效应T细胞可导致其裂解死亡

D人体内的抗体与该病毒形成的沉淀可在吞噬细胞中被分解成多种氨基酸和4种核苷酸

在做分离“分解尿素的细菌”实验时,A同学从对应10-6培养基中筛选出大约150个菌落,而其他同学只选择出大约50个菌落。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A同学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土样不同

B.可以将A同学配制的培养基在不加土样的情况下进行培养作为空白对照,以证明培养基是否受到污染

C.让其他同学用与A同学一样的土壤进行实验,如果结果与A同学一样,则可证明A同学无误

DB选项的实验思路遵循了实验的对照原则,而C选项的没有

如图是生物体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的模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DNARNA在核苷酸上的不同点只在②方面

B.如③为腺嘌呤,则图示结构一定是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C.图示结构在细菌中共有4

D.人体内的③有5种,②有2

如图为反射弧曲部示意图,刺激C点检测各位点的电位变化,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若检测到bd点有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同一神经元上是双向传导的

      B  兴奋由c点传导到e点时,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

      C  a点检测不到电位变化,是由于突触前膜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

      D  电表不偏转,电表偏转两次

在一固定体积的容器内,用液体培养基培养肺炎双球菌并测定其种群数量变化,结果见下图,在A时间点向培养基中添加了一定量的青霉素。下列对该菌种群数量变化的理解,正确的是( )

A.O~A、B~D时间段,肺炎双球菌种群数量都呈“S”型增长
B.A~B时间段,肺炎双球菌种群的基因频率在不断变化
C.C~D时间段,肺炎双球菌种群数量不再增加与使用青霉素有关
D.D时间点后,肺炎双球菌种群数量可能不断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