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大革命 知识点题库

1988年,法国一家民意调查机构与《费加罗杂志》联合进行的一次调查中,当被问及什么是法国革命的最好象征时,法国人把《人权宣言》放在首位。这主要是因为它

A . 体现了启蒙思想家的政治主张 B . 否定封建专制特权制度 C . 首次确定了三权分立政治体制 D . 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1814年是延续了25年的大动荡结束的一年。今后要长期治理法国,就只能首先满足引起法国革命的双重需要,在政府中,要有真正的政治自由,在社会方面,要有物质福利,这是不断提高的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法国史学家米涅《法国革命史》)作者认为法国社会改造的时代任务是

A . 警惕封建王朝的反攻倒算和君主制的复辟 B . 改善工人待遇以避免激进社会革命 C . 建立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和经济基础 D . 制定宪法,确定资产阶级共和体制
1791年宪法是法国大革命的重要成果,该宪法(     )


A . 规定法国实行君主立宪制 B . 规定法国为共和制国家 C . 确定了无财产限制的选举制度 D . 是各派一直严格遵循的纲领
拿破仑对欧洲历史发展所产生的最重要的影响在于


A . 强化了封建君主制   B . 以武力和法典推广法国革命的观念 C . 遏止了俄国向西扩张  D . 刺激了英国经济的发展
法国大革命中,君主立宪派和吉伦特派面临的共同统治危机是

①外国武装干涉 ②反动势力反叛

③人民生活恶化 ④内部出现分裂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④
被列宁称为“真正用革命手段摧毁过时的封建制度”是指雅各宾派专政时期采取的哪项政策

A . 实行革命恐怖政策 B . 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无条件废除一切封建权利   C . 实行最高限价政策 D . 反击外来势力干涉
法国大革命期间,君主立宪派、吉伦特派、雅各宾派等政治派别之间的斗争十分激烈,他们之间的斗争实质上是

A . 共和派与民主派之间的斗争 B . 共和派与君主派之间的斗争 C . 资产阶级不同派别间的斗争 D . 封建势力与资产阶级的斗争
材料一  “如果说在和平时期政府的根基是美德,那么在革命时期就是美德和恐怖,没有恐怖的美德是有害的……恐怖就是严厉不可动摇的正义……恐怖不仅仅是一个原则,它是民主原则的结果。”

——罗伯斯庇尔

材料二  1793年5月罗伯斯庇尔领导法国人民起义,推翻吉伦特派统治,建立雅各宾派专政。执政期间……采取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宗教措施,粉碎了国内外敌人颠覆共和国的阴谋,捍卫了革命成果,把大革命推向了高潮。

罗伯斯庇尔……以革命的恐怖政策惩罚罪犯和革命的叛徒,史称“恐怖统治”,许多无辜的人都被诬告并杀害,成千上万人被送上断头台。……有人批评这种政策为“诛九族”和违反人道。

  1. (1) 概括材料一中罗伯斯庇尔的主要观点。
  2. (2) 结合材料二,应该如何评价罗伯斯庇尔在法国大革命期间实行的恐怖政策?(要求答出评价方法和具体评价内容)
热月政变后,巴黎街头已听不见“公民”与“女公民”的称呼,彼此称“先生”“夫人”或“小姐”,人们不再吃“平等面包”,“革命广场”改称“协和广场”。这些变化说明当时的法国(  )
A . 社会秩序趋于常态 B . 经济生活恢复正常 C . 王党势力重新抬头 D . 男女社会地位平等
法兰西第一帝国的覆灭说明(  )

①拿破仑对外战争具有侵略性 ②欧洲封建势力强于资本主义力量 

③资产阶级革命成果完全丧失 ④拿破仑的统治违背历史发展的方向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② D . ①③
在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法国农业经营落后,小企业大量存在。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有

①大革命时期,雅各宾派的土地政策造就了小农业        ②拿破仑统治时期,巩固了小土地所有制

③传统高档时装、化妆品生产业,造就了小企业           ④缺少资金投放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 D . ②④
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大师雨果的作品不包括(   )

A . 《悲惨世界》 B . 《巴黎圣母院》 C . 《九三年》 D . 《基督山恩仇记》
雅各宾派统治时期,国家面临着严重的内忧外患,但局势很快便稳定了下来,雅各宾派稳定局势的关键措施是(   )

A . 打败了反法联军 B . 镇压了国内的商业投机活动 C . 拘捕吉伦特派领袖 D . 实行恐怖政策
“他们的著作中透露出我们现在的那种革命民主气质;他们热爱平等,即使是奴役中的平等也行。一切妨碍他们理想目标的东西都应该被消灭。在他们眼中,根本不存在什么私人权利,只存在公众利益。”与“他们”的政治倾向最为接近的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   )

A . 君主立宪派 B . 吉伦特派 C . 雅各宾派 D . 热月党人
早在雅各宾派专政的初期,法国资产阶级就已经对革命政府以恐怖手段制裁资产阶级的非法活动心怀不满了,但是在1793年年底以前,他们的不满尚未发展到想推翻雅各宾专政的程度。这是因为:在这个阶段上,革命专政内部还是比较稳定的、团结的,它得到人民的支持,要想推翻他也不那么容易,更何况当时他们还需要这个专政,如果没有这个专政抗击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封建制度就有复辟的可能,而这是资产阶级所不愿意的。但是等到1794年入春以后,情况就变化了,当时雅各宾派领导集团已经失去人民的支持,要想推翻他是轻而易举的。而且在法国多次取得军事胜利的情况下,封建复辟的危险已经解除了,资产阶级不再需要雅各宾派专政了。同时资产阶级对于1789年以来的政局多变早就感到厌倦,而对于雅各宾专政下的变幻莫测的政局更感到不安,他们要求一个安定的局面,以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基于上面的原因,资产阶级在1794年上半年就下定决心颠覆雅各宾派的统治。他们在政治上的代表就是沼泽派及丹东派残余分子,而被打倒的、被镇压的吉伦特派及阿贝尔派残余分子也附和了他们。

1794年7月27日,……国民公会乃通过了逮捕罗纳斯庇尔、丹东及圣鞠斯特的决议。……以来法国一直处于政治动荡、干戈扰攘的杌陧不安之中。……而动荡不安的局面是不利于资本主义的正常发展的,因此法国历史的发展要求结束这种局面,而只有推翻雅各宾专政,才能结束这个局面。这样,推翻雅各宾专政,就成为不可避免的了。

——刘祥昌《世界史·近代史》

请回答:

  1. (1) 概述雅各宾派倒台的原因。(不得摘抄材料原句)

  2. (2) 有人说热月政变推翻雅各宾派专政,是法国历史的倒退。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评价此观点。

路上,法国远征埃及的军队受到英、俄、奥等国联盟军队的顽强抵抗,损失很大。这时,拿破仑发出一道命令:“让驴子和学者走在队伍中间。”这反映出拿破仑标榜的远征埃及的目的是(    )

A . 吸收埃及的古文明 B . 掠夺埃及的文物 C . 保护动物和学者 D . 传播法国封建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
【历史——选考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40年6月,当法国政府战败投降之际,戴高乐将军发起了“自由法国”运动,向法国人民发出了坚持抵抗的号召。他通过英国电台多次向法国人民发表演讲,指出法国输掉一场战役,但没有输掉这场战争;法国并不是孤立的,在它的后面还有一个广大的法兰西帝国;法国可以和英国结成同盟,它还可以利用美国取之不尽的资源。在英国政府帮助下,戴高乐重新组建了法国军队,并且很快投入到盟国在非洲和欧洲战场的战斗中。1941年9月,法兰西民族委员会成立,1943年改组为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并与各盟国建立了外交联系。1944年6月,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改组为法国临时政府。诺曼底登陆后,法军与盟军一起参加了解放法国的战斗,并在盟军协助下解放了巴黎。1944年10月,英、苏、美等国先后承认了法国临时政府。联合国成立后,法国和美、英、苏、中一起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摘编自戴高乐《战争回忆录》等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戴高乐号召法国人民坚持抵抗的理由。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法国胜利复国的历史经验。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民法典》采纳了1789年的社会原则:个人自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国家世俗化、信仰自由和选择职业的自由。这就是为什么这部法典在欧洲成为法国革命的象征,不论传入什么地方,它都提供了现代社会的基本法则。

——【法】乔治·勒费弗尔《拿破仑时代》

材料二:拿破仑在其所有征服地区都贯彻法国革命的一些基本原则。他废除封建制度和农奴制,承认所有公民的平等,实施其著名的法典。……对拿破仑来说,最致命的是他于1812年侵入俄国时所遇到的俄国各阶层人士的激烈抵抗。这种抵抗正像冰天雪地一样,造成拿破仑大军的灾难性的毁灭。从俄国冰冻的平原上开始,拿破仑的事业便一落千丈,并不可避免地在厄尔巴岛上结束了。因而,法国革命的思想意识对其创始人发生了反作用。拿破仑所“冒犯”的人民先是因“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而觉醒并充满热情,然后又在其导师背叛自己的原则时转而反对其导师。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拿破仑制定《民法典》所起的作用。
  2. (2) 材料二中对拿破仑《民法典》的评价是否与材料一相矛盾?为什么?
法国大革命期间,制宪会议于1791年颁布宪法,其中在选举制度上规定:按照财产多少将公民划分为享有选举权的“积极公民”和不享有选举权的“消极公民”。这一规定(   )
A . 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 B . 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C . 限制了公民的参政权 D . 否定了君主的专制统治
击剑运动的历史,既是一部经济史,也是一部社会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击剑运动所使用的剑源于欧洲,分花剑、重剑、佩剑三种。对击剑比赛最早的描绘见于埃及卢克索附近马迪纳特·哈布神庙内的一件浮雕。欧洲中世纪时,剑是贵族、骑士随身必备的武器,剑也从笨重变得轻灵。为了提高剑术,欧洲各国还出现许多传授击剑术的行会和学校。19世纪后期,击剑成为一项竞技性体育运动。1882年,法国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击剑协会。1896年第一届现代奥运会就有击剑项目,并且是唯一允许职业选手参赛的项目。1900年第二届奥运会上增加了男子重剑比赛。1924年第八届奥运会上又增加了女子花剑比赛。1992年和2004年奥运会上,女子重剑、女子佩剑分别被正式列为奥运会项目。击剑比赛在一个约2米宽、14米长,两端各有2米延伸带的击剑垫上进行。垫上画有中线、开始线、警戒线和端线,剑手只能前进或后退,不能向左右移动。剑手须穿戴覆盖有效部位的金属背心和面罩,当有效部位被刺中时,电动裁判器会自动显示红灯或绿灯,刺中无效部位则亮白灯。

——摘编自闫斐《青少年必知奥林匹克知识》

  1. (1) 编写一幕发生在19世纪后期法国击剑比赛场馆内的人物对话场景。(要求: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紧扣法国当时政治或经济领域的重大事件;对话内容要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
  2. (2) 结合击剑运动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说明击剑运动的历史是一部“社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