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大革命 知识点题库

约翰·巴克勒在《西方社会史》一书中指出:“(‘二战’后)西方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真正意义上的政治民主,而经济的进步又加快了正在进行的社会与文化变革的步伐。因此,这个源于西方社会对二元革命执着的追求的伟大承诺,终于在战后时期那光辉的成就中得以实现,它出现于18世纪后期的法国和英国,它暂时消除了大萧条带来的痛苦和纳粹极权主义带来的恐惧”。材料中的“二元革命”是指 

A .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 B . 启蒙运动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C . 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 D . 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

下图是法国大革命前夕流传甚广的《什么是第三等级?》宣言。第三等级主要的要求是(      )

A . 政治地位 B . 经济地位 C . 人身保障 D . 信教自由
下列有关法国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①三级会议正式召开 ②第三等级发表“网球场誓言”

③国民议会改名为制宪会议 ④路易十六被迫批准《人权宣言》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③①④ C . ③①②④ D . ④①③②
《晨邮报·1789年7月21日论巴士底狱的陷落》:“英国人一定是丧失了所有的道德和自由感,否则怎么会对这场世界经历过的最重要革命,对它正在进行的庄严方式,不表敬仰赞赏。凡有幸目睹这一伟大城市最近三天发展的同胞,一定不会认为我的话是夸张的。” “这场世界经历过的最重要革命”是指(     )


A . 尼德兰革命 B . 法国大革命 C .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D . 美国独立战争
法国大革命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相比较,其最大的不同主要体现在(   )


A . 政体变革的频繁上 B . 得到农民的支持上 C . 革命结束的形式上 D . 开展对外战争上
1792年8月,巴黎人民武装起义最重要的成果是(     )


A . 推翻了国王路易十六 B . 取得了瓦尔密战役的胜利 C . 召开了普选的国民公会 D . 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英国人阿瑟·扬在亲临法国大革命初期的国民会议现场后,有如下评论:“旁听席上的群众被允许以鼓掌和其他表示赞许的声音来干预辩论,这样做太欠雅观,也很危险,因为他们既然可以表示赞许,也就可以表示反对,既然可以鼓掌,也就可以发出嘘声。据说,他们已经这样做了,而这样是会压制辩论,影响议事的。”——《1787~1789年法国游记》

请回答:

  1. (1) 民主有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两种形式,这两种形式在材料中有何反映?

  2. (2) 分析这两种形式的民主各自在法国大革命中的作用。

1789—1814年间,法国的—部法律规定:取消等级的划分,将法国人民分为积极公民和消极公民,凡年满25岁,动产、雇佣工,并缴纳等于三天工资价值的直接税者,叫积极公民。又规定:国王人身神圣不可侵犯,有权任命部驻外使节、高级军官,以及取得立法会议的同意进行宣战或媾和。根据以上内容判断,这部法律制定于 

A . 大资产阶级掌权时期 B . 吉伦特派统治时期  C . 雅各宾派专政时期。 D . 法兰西第一帝国时期
“他们的著作中透露出我们现在的那种革命民主气质;他们热爱平等,即使是奴役中的平等也行。一切妨碍他们理想目标的东西都应该被消灭。在他们眼中,根本不存在什么私人权利,只存在公众利益。”与“他们”的政治倾向最为接近的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

A . 君主立宪派 B . 吉伦特派 C . 雅各宾派 D . 热月党人
有人认为:“在欧洲封建统治者的眼里,拿破仑始终是一个扩散‘1789年瘟疫的暴发户’”。这里所说的“1789年瘟疫”是指(    )
A .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建立  B .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C . 拿破仑发动的对外战争  D . 《拿破仑法典》的颁布
黄万盛先生说:“法国大革命的反思是一面‘革命之镜’,它可以映照革命的合理性,也可以衬视革命的非理性的灾难,这一切都共存于那个伟大的历史进程中。革命的历史意义并不是道德情感的批判可以替代的,只有理解那个时代,才能理解那场革命”下列事件最能应证这一观点的是(   )

A . 雅各宾派颁布《惩治嫌疑犯条例》 B . 国民公会处死路易十六 C . 制宪议会通过《人权宣言》 D . 拿破仑帝国的对外战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阴谋、屠杀、行刺,对某些人来说乃是获得一场革命的微不足道的代价……必须来一场伟大的场面变化,必须有一种宏伟的舞台效果,必须有一片宏伟的景观来激发人们的想像力……它们全都在法国大革命之中。

(法国的国民议会)甚至于并不具有一个严肃的立法团体的面貌和形象……他们呢被赋予一种威力,就像那种邪恶原则的威力一样,在进行颠覆和毁灭,却没有任何进行建设的力量,除了是建造那类可以适应于进行更多的颠覆和更多的毁灭的机器。

——摘编自[英]埃德蒙•柏克《法国革命论》(1790)

材料二1906年,康有为在《法国革命史论》中认为,法国“欲以美国之政,施之法国,而不审国势地形之迥异”,终致大乱。美国式政治体制虽为“至公至平之理”,但须循序渐进,若“未至其时”即赋予民权,便会导致民众“彪悍持权,动辄屠诛,人皆不保。”中国倡言革命者,实为无病呻吟。

1907年寄生认为,法国大革命“祛虐政、均利权”,其功“赫然可观”。法国自18世纪以来王族贵族“骄恣暴戾”,国王之死乃自食其果。所谓革命“即不能不杀人流血”,并非革命必得之果”。故中国革命成功之后即可放弃武力,不会造成社会的破坏。

——摘编自《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等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柏克对法国大革命的基本态度及其依据。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对法国大革命的两种评价及其理由

  3. (3)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对重大历史事件进行评价的主要因素

1964年6月,美国《时代》杂志发表社论指出:“从北约到联合国,从拉丁美洲到红色中国,几乎在世界政治中的每一个问题或地区上,法国都采取和美国政策不一致的态度。”这一社论(    )

A . 揭示了法国倒向社会主义阵营 B . 反映了法国推行独立外交 C . 体现了两大阵营对抗趋于缓和 D . 说明了法国与美国的决裂
史学家评论道:“拿破仑致力于扫除旧秩序。贵族和教士失掉了他们的特权,拿破仑大军开到哪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宗教宽容的原则就传播到哪里。大革命思想的传播成为许多欧洲国家自由传统发展的重要一环。”据此,对于拿破仑战争的评价,正确的是(    )

A . 催生西欧各国的民主政权 B . 摧垮了西欧旧制度的基础 C . 促进西欧启蒙运动的开始 D . 加速西欧君主制度的崩溃
英法两国由等级君主制转向君主专制的关键因素是(    )

①采邑分封的确立

②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民族国家的形成

④教会势力的壮大

A . ②③ B . ②④ C . ①③ D . ①②
以下为1794年法国大革命中的场景:在大街上被公民们包围的革命领导人罗伯斯庇尔看着人们因激情而泛红的脸说:“你们要遵守法律!”“法律是什么?”人们问。罗回答:“法律就是公民的意志。”公民们继续嚷嚷:“我们就是公民,我们不要什么法律,我们的这种意志就是法律。”这突出反映了(  )
A . 法律的确体现了公民的意志 B . 民主权利滥用损害了民主制度 C . 革命领导层力图限制革命发展 D . 主权在民原则得到充分体现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618—1648年发生了席卷整个欧洲的三十年战争,战后缔结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承认和确立了国家主权、国家独立、维护和平、协商解决争执等一系列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准则,使国际法摆脱了神学的束缚,宣告了近代国际法的产生。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法国资产阶级政府为对抗一些欧洲国家的干涉,提出了国家基本权利与义务的概念、国家主权原则、领土完整原则、不干涉内政原则、在战争中贯彻人道主义原则等等,它们成为近代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和制度。19世纪,资本主义国家又召开了一系列会议,签定了一系列国际条约,这些条约规定了许多国际法的原则,进一步扩大了国际法的领域。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国家又提出了一系列的国际原则,例如,保护关系、势力范围、合法干涉、领事裁判权制度、租界 、租借地等等,这些规定使资本主义初期确立的一些进步原则和规则名存实亡。

——摘编自陈文学《国际法对战争及使用武力的规范》等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国际法产生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近代国际法进行评价。
杰斐逊认为,当法国国王接受了《人权宣言》之后,法国人得到了他们通过一场革命所能得到的大部分东西,多余的暴力已不再必要。在此,他指出了《人权宣言》之后法国革命(   )
A . 不断推进的必要性 B . 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C . 过于激进的局限性 D . 崇尚理性的进步性
拿破仑是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颇具争议的历史人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世纪末,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在法国广泛传播,年轻的拿破仑成了卢梭民主共和思想的崇拜者。从热月政变到雾月政变期间,拿破仑的民主共和思想没有进一步深化,相反,民主的和专制的交错在一起。雾月政变后,随着个人权力的无限膨胀,拿破仑无限加强个人独断的特征,1804年,拿破仑称帝,这样,他的民主共和思想丧失殆尽。

﹣﹣郑佑断《拿破仑与华盛顿的民主共和思想之演化》

材料二: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在1789年法国大革命中兴起的拿破仑企图并在短期内统一了西欧和中欧大陆,统治的疆域直达沙皇俄国的边界。这个事实促进了民族主义在欧洲的发展……他还采取了一系列有深远意义的改革措施来消弭分裂和它的破坏性后果,这些都有助于欧洲经济和社会政治的进一步变革。

﹣﹣彼得•李伯庚《欧洲文化史》

材料三:法国革命的思想意识对其创始人发生了反作用。拿破仑所“冒犯”的人民,先是因“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而觉醒并充满热情,然后又在其导师背叛自己的原则时转而反对其导师。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这样,他的民主共和思想丧失殆尽”是否正确。为什么?
  2. (2) 综合材料一、二,谈谈你对材料三观点的理解。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法国之所以采用暴力革命来克服专制王权,原因就在于法国专制主义过于强大,王权与贵族坚决捍卫旧制度,不愿做出任何妥协,对立双方只好兵戎相见。然而,大革命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此后近百年中,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社会持续动荡,经济发展速度受到影响,工业化进程缓慢。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

材料二:长期的分裂局面使得德意志民族无法作为整体来追求国家现代化,因此远远落在英、法等国后面。1870年后,旧的容克地主贵族通过对外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并掌握了现代化领导权,在随后短短30年间,德国完成了经济起飞,在工业生产方面甚至超过英、法。不过,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给德意志民族带来无穷灾难。

——以上材料均选自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1. (1) 依据材料,法国克服专制王权为什么采用暴力革命的方式?1870年后,法国“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的标志是什么?法国能够采取这种方式确立民主制度的根源何在?
  2. (2) 材料二中“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指什么?这种“错位”给德国的社会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
  3. (3)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现代化模式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