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作文。树是树,“几处早莺争暖树”带来春天的气息;“病树前头万木春”传递生命的希望。树也不只是树,“百年树人”,留下一段美好故事;“独树一帜”,开创一片勃勃生机。请以“树”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字数不少于600字;②正文中如需出现本市人名、地名、校名,请用××代替。 答案:【答案】树“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这句诗不免让人想起了那些即将被落叶离弃的光秃秃的树,直愣愣的伫立在秋风的吹拂下,继而又在凛冽而刺骨的寒风中挺拔,甘于寂寞,甘于寒冷,这是秋冬时节的树;“碧绿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这又让人那些在和煦春风下莎莎作响的像少女秀发的柳树,绿树成茵,枝繁叶茂,还聚集了像知了一样的“歌唱家”。不仅给在盛夏里艰辛劳作的农民带来丝丝凉意,还带来精神上的享受—田园交响乐,甘于奉献,甘于“吵闹”之中,这是春夏时节的树。没有花朵的美丽与芳香,没有小草的卑微,只有一成不变的坚强与勇敢,还有像蜡烛一样的奉献精神。自从有了生命,就有了它的存在,并且一直默默无闻的做贡献。先前为我们的祖先和各种动物提供食物与木材,现在涉及了我们休戚相关的日常生活之中。树可是人类历史之中的“开国功臣”啊!它无时无刻的进行有氧与无氧呼吸,换来了供我们生存的新鲜空气;排列在道路的两旁,净化了空气,减少了空气污染的可能性。树木本身也有许多利用价值,树干,树枝可以建造房子,可以加工成生活日用品等等。落叶也可以像落花一样“化作春泥更护花”啊!我喜欢看树,看它那千姿百态的身姿,看整个山被它染成绿色,染成秋黄色,染成灰色,染成白色。它具有顽强的生命力,那种生命力是让人可畏而可敬的。据说外婆门前的一棵大树在前不久被雷劈了,那是外婆当年年轻的时候种下的。是多么年长的一棵树啊,见证并经历了两三辈人的生活啊。再看看那些被报告出来活了几千年的古树,孕育了千年的文化与历史,还有在大学校内的那些古树不也给大学带来一种悠久历史的文化气息吗?一圈又一圈的年轮,展现出的是树的宿命,勾画出的是所经历的苦难,象征的是顽强的生命力和不怕任何困难的忍者与强者。古代神话之中,吴刚因为触犯了天条被罚永远在月宫旁边砍树,之所以永远是因为那树有自动愈合的功效,怎么也砍不断啊。我想这就是树有强大生命力的一个例子罢了。树使人有依靠感,在我心中,此时的树已经升华成为人,并且是最好不过的倾诉者,与他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也可以成为你的撒气筒,也毫无怨言的。我喜欢围着它转,我喜欢与它拍照,我喜欢靠在它的身边看书。一棵树,一个人,一段历史,一个时代,一个精神境界。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我想应该就是这个道理。在我内心也有一棵树,它枝繁叶茂,只是它在另一个世界。常常出现在我的梦中,给我精神支柱与鼓励。我会为了我心中的那棵树,成为一棵同样枝繁叶茂的别人的树。瞧,那树在经寒风的吹打……【解析】这是一篇命题散文,以“树”为题,既可实写,围绕“树”或叙事,或抒情;也宜虚写,即把“树”的形象虚化理解。比如它可以是一种依靠,一种生存的意志,一种价值的实现,或者是某种信念理想的追求等等。导语前半部分的两个句子大家都不会陌生,都是课标要求背诵的诗句。树是树,是植物,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写景抒情的笔法天然贴合,平时留心生活的同学们都会发现,厦门是个花木品种繁多的海滨城市。与此同时,凤凰、木棉、梧桐、槐树、皂角、香樟、古榕……“树”俨然是成长感悟与乡土散文两大类型写作的素材“常客”。树木的生长,或成为我们美好的情感寄托,亲情、友情、校园情、乡间情……或给予我们成长的启迪与人生的开悟,历苦难、经风雨、积潜力、挺拔向上……同学们还记得《断头树也有春天》这篇经典阅读练习么?病树前头万木春,树的生老病死教会了我们什么?沿着这样的思路发散去,写作思路渐渐打开来。导语后半部分写到:树也不只是树,“百年树人”,留下一段美好故事,“独树一帜”,开创一片勃勃生机。于此可见本题也鼓励考生积极挖掘“树”的深层含义与象征含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句子,品格的锻造与才能的培育,树人往往是需要树木精神的,持之以恒,潜移默化。这样的微言大义,在学校的校训里,在教师的日常里,在民国老先生的口中,在华夏民族千百年来的教化信仰里。能够驾驭文化散文与议论文的同学,不妨脱离校园题材的窠臼,从更广阔的文化空间里汲取素材,写出深度来。至于“独树一帜”,开创一片勃勃生机,也是在启发我们去找寻那些独辟蹊径、推陈出新的人物与故事,写出你的思考来。
语文 试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