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新华网、中国政府网现场报道】 3月6日下午2时30分,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召开记者会,邀请全国政协常委厉以宁、李毅中、陈锡文、林毅夫以及全国政协委员杨凯生、常振明、贾康谈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并回答记者提问。 本次记者会的主持人是两会新闻报道组组长、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张秋俭。 【张秋俭】 今天记者会的主题是:政协委员谈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张秋俭】 现在开始提问。 【中国新闻社、中国新闻网记者】 请问林毅夫委员,您曾经预测过中国经济还能以8%的速度增长20年,我们注意到今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下调经济增速目标到7%左右。请问您对中国经济未来的预期是否有所调整?在传统优势消退的情况下,中国新的动力有哪些?目前发展如何? 【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 非常感谢你的发问,让我不仅有机会阐释你问的问题,也可以重新澄清在媒体报纸上对我观点的误解。第一,我对中国增长的预期有没有调整。第二,在新常态下,旧的比较优势丧失了,还没有新的增长动力。对第一个问题,我没有调整。我认为中国还有20年左右8%增长的潜力。但这里我讲的是“潜力”,不是说中国会有20年8%的增长。 “潜力”和实际增长是有差距的。包括你问的问题是假定我认为有20年8%的增长,这跟我的原意是有差距的。 我认为中国还有20年8%的增长潜力,这个预测是根据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得出的。当然经济增长是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而它的基础是技术不断创新、产业不断升级。发达国家是这样,发展中国家也是这样。……发达国家靠这个机制,平均每年增长就在2%-3%之间。发展中国家当然也是技术创新、产业升级,但是世界前沿之内技术创新、产业升级,是所谓的后发优势。如果发展中国家懂得利用这个后发优势,它的经济增长速度有可能比发达国家高两倍、三倍,就像我们改革开放以后,连续30多年,平均每年9.7%的增长,靠的这个机制……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相信在新常态之下,我们有8%的增长潜力,应该达到今年总理所讲的7%左右的增得好,会比7%还要高。 【香港商报记者】 请问杨凯生委员,在经济新常态下,您觉得金融的风险会不会增加?很多人都会担心会再次发生金融危机?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因为您是银监会的顾问,请问银行业方面会面临什么样的挑战?尤其是现在互联网金融这么热的情况下,需不需要做一些特别的监管?传统银行业应该怎么应对这个挑战?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银监会特邀顾问、中国工商银行原行长杨凯生】 谢谢你的问题。我知道现在有不少朋友,包括媒体朋友和专家学者、业界朋友都很关心中国银行业的风险问题,甚至我注意到你还用了一个词:会不会爆发金融危机…… 【美国侨报记者】 我们注意到中国有一带一路的外向型经济政策,又被很多人称为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请问一带一路会对世界带来什么影响?在这个过程中,中美之间会不会出现一些摩擦关系? 【厉以宁】 从上海自贸区的经验来看,关键是制度创新,它要复制一批可以推广的模式供大家磅来用。所以丝绸之路海上、陆上的一带一路都是在上海自贸区的影响之下能够发挥自己作用的。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三点:第一,贸易和投资是并重的,不是单纯的为了贸易,也不是单纯的为了投资,适合于投资的就投资,适合于开展贸易的就贸易。第二,中国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发挥自己的作用,什么作用呢?比如丝绸之路经济带,这条带实际上有很多基础设施要做,我们把基础设施能够搞好,这对整个路线将来的畅通是有好处的,包括海上丝绸之路同样如此。第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跟沿线国家更好的合作,更好的谅解,这个是非常重要的。现在我也考察到一个新的情况,过去老以为连云港是最好的通向中亚、东欧、西欧的路,但是最近发现了,重庆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因为它利用了长江水道,这条水路使成本大为降低。所以一定要大家拿出相互信任、诚意出来,这样一带一路一定能搞得好。 【张秋俭】 记者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1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林毅夫认为在新常态之下,我们有8%的增长潜力,应该说达到今年总理所讲的7%左右的增长是没有问题的,而且我们还会做得更好。 B.发展中国家利用劳动力资源丰富,生产率不断提高的后发优势,它的经济增长速度有可能比发达国家快得多。 C.丝绸之路适合古代的贸易往来,为了更好地适应今天的世界贸易往来,一带一路应运而生。 D.只要大家相互信任、拿出诚意出来,一带一路就一定能搞得好。 E.经济增长是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基础是技术不断创新、产业不断升级。 12.记者提的问题有哪些特点? 13.林毅夫就记者“关于中国经济未来的预期是否有所调整”这个问题是怎么解答的?请简要回答。 14.在“一带一路”实施过程中,中美之间会不会出现一些摩擦关系,厉以宁的观点是什么?你的看法呢?
答案:11.最恰当的两项是AEA(2分)E(3分)错误的是B.C.D。 12.①都围绕“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这个主题。②问题大都比较具体。③问题既深刻又尖锐。如“金融危机”和“中美摩擦”等问题。④学生若答出访谈技巧特点也给分。 13.①澄清说法,“我认为中国还有20年左右8%增长的潜力。但这里我讲的是潜力,不是说中国会有20年8%的增长。潜力和实际增长是有差距的。”②证明观点,发达国家靠这个机制,平均每年增长就在2%—3%之间,发展中的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有可能比发达国家高两倍、三倍。 14.厉以宁的潜台词中暗含着中国不会主动挑起摩擦。因为①中国要复制一批可以推广的模式供大家来用;②中国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发挥自己的作用,我们把基础设施能够搞好,这对整个路线将来的畅通是有好处的;③我们要跟沿线国家更好的合作,更好的谅解;④我们会拿出相互信任、诚意出来,把一带一路搞好。”除非美国挑起摩擦。 【解析】 11. 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文章的内容和手法。解答此类题一定要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到原文中找到关键句子,然后细细揣摩蕴含在其中的内涵。B项,劳动力资源丰富,不是后发优势。文章说的是“发展中国家当然也是技术创新、产业升级,但是世界前沿之内技术创新、产业升级,是所谓的后发优势”。C项,不是单纯的为了贸易。文章里说的是“贸易和投资是并重的,不是单纯的为了贸易,也不是单纯的为了投资,适合于投资的就投资,适合于开展贸易的就贸易”。D绝对化了,文中的表述是“所以一定要大家拿出相互信任、诚意出来,这样一带一路一定能搞得好”。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一步:整体感知。要特别抓住前面对访谈内容的概括介绍,比如本文“今天记者会的主题是:政协委员谈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第二步: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第三步: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内容,比较其异同。本题的五个选项都是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其中BCD三项的内容与文本有出入。 1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记者提的问题有哪些特点”,这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依据题干,考生应到文中圈划出记者提出的问题,然后再集中分析这些问题都是针对什么。“请问您对中国经济未来的预期是否有所调整?在传统优势消退的情况下,中国新的动力有哪些?目前发展如何”“在经济新常态下,您觉得金融的风险会不会增加?很多人都会担心会再次发生金融危机?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因为您是银监会的顾问,请问银行业方面会面临什么样的挑战?尤其是现在互联网金融这么热的情况下,需不需要做一些特别的监管?传统银行业应该怎么应对这个挑战”“请问一带一路会对世界带来什么影响?在这个过程中,中关之间会不会出现一些摩擦关系”。这些问题都是围绕一开始提出的“记者会的主题是:政协委员谈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问题中涉及“中美摩擦”,可见都比较尖锐。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对于筛选信息题,考生应认真审题,从题干中找到筛选的依据和方向,比如本题,“记者提的问题有哪些特点”,这句话中就给出了筛选的方向,即考生应到文中找到“记者提出的问题”,然后分析问题的内容,抓住问题之间的关联。依据题干所说,到文中圈划出相关的信息,最后依据分值分条作答。 1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林毅夫就记者‘关于中国经济未来的预期是否有所调整’这个问题是怎么解答的?请简要回答”,主要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依据题干中“记者‘关于中国经济未来的预期是否有所调整’这个问题”找到林毅夫回答的内容,然后进行概括。这个问题是中国新闻社、中国新闻网记者提出的,他们共提出两个问题,题干中所问是第一个问题,从林毅夫的回答中可以看出来。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对于筛选概括题,考生应认真审题,从题干中找到筛选概括的依据和方向,比如本题,“林毅夫就记者‘关于中国经济未来的预期是否有所调整’这个问题是怎么解答的?请简要回答”,这句话中就给出了筛选的方向,即考生应到文中找到“记者‘关于中国经济未来的预期是否有所调整’这个问题”,由此找到林毅夫回答的内容,确定答题的区域。 14. 试题分析:题干中问的是“在‘一带一路’实施过程中,中美之间会不会出现一些摩擦关系,厉以宁的观点是什么?你的看法呢”。本题应先回答厉以宁的观点,然后再说一说自己的看法。比如“复制一批可以推广的模式供大家磅来用”“中国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发挥自己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跟沿线国家更好的合作,更好的谅解”“一定要大家拿出相互信任、诚意出来,这样一带一路一定能搞得好”。 【考点定位】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属于“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包括访谈者的观点和访谈对象的观点,必须认真梳理,全面把握其要素和倾向,能找出他们支持自己相关观点的相应材料,分析其逻辑推理的科学性,然后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高考考察一般会以正面的为主。访谈的题材通常都是名人、大事,与当前整个社会或某些阶层息息相关,因此会产生较大的社会价值和影响。阅读时要将视野扩大,将该访谈放到当时社会的大背景中,联系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主流思想文化、各阶层的关注程度来进行对照,然后实事求是地进行评价阐释。比如本题,应先找出题干中记者的提问,然后再回答问题。这个问题是美国侨报记者提出来的,考生可以从厉以宁的回答中圈出有关中国做法的句子,最后进行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