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十月革命后,苏联(俄)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系列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动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材料2:我国学术界对“斯大林体制”的历史功过的争议,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种主要观点:一是“功大于过”说,实践证明它对生产力发展起了巨大的积极作用;二是“过大于功”说,它不应当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 材料3:为克服斯大林时期的一些弊端,赫鲁晓夫进行了改革。赫鲁晓夫在1957年提出三四年内苏联的人均肉类、牛奶、黄油产量赶上美国的目标,为此不顾苏联的气候条件,要求各地都扩种玉米,以增加饲料。结果很多地方因气候条件恶劣造成玉米歉收,其他粮食作物也由于播种面积减少而减产。1963年苏联粮食产量比1962年减少3270万吨。1964年苏联被迫增加了粮食的进口。 (1)材料1中列宁“用冲动的办法”是指什么?“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的措施又是指什么?后者有什么特点和意义? (2)你同意材料2中的哪一观点?说明你的理由。 (3)材料3表明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重点在哪一生产行业?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 (4)综合以上问题,你能得出哪些启示? 答案:发展经济,要尊重客观规律,评价历史,要从历史发展的具体史实出发。第(1)问先判断两种政策,再回答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和意义;第(2)问可以选择其中一种观点回答,注意言之有据;第(3)问,注意阅读材料,从中总结出赫鲁晓夫改革放在农业和其失败的原因;第(4)问要紧扣调整经济政策这个主题,并结合上面三问来回答。 答案:(1)“用冲动的办法”是指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的措施是指新经济政策的实行。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经济;意义: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找到了一条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2)(示例一)“功大于过”说:在这种体制下,国家能够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形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 (示例二)“过大于功”说:它超越了苏联生产力的水平,导致了国民经济发展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农民的利益受到伤害,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等问题,阻碍了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是后来苏联解体的历史根源。 (3)重点:农业方面。原因: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不尊重客观规律,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 (4)启示:实事求是;要根据国情适时调整经济政策;生产关系的调整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等。
历史 试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