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详细信息 |
《礼记》云:“婚姻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可见,古时婚姻 A.强调夫妻同心的物质追求 B.带有浓厚的宗法色彩 C.强调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D.明确男女的家庭分工
|
2. | 详细信息 |
2.春秋时期,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周王准备以上卿之礼赏赐管仲,管仲推辞说:“臣,贱有司也,有天子之二守国、高在,若节春秋来承王命,何以礼焉?”这反映了 A.贵族政治渐趋瓦解 B.周朝统治基础有所扩大 C.分封制度逐渐恢复 D.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
3. | 详细信息 |
3.战国时期已开始形成职业官僚制度,下列材料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史记》)” B.“大人世及(袭)以为礼,城郭沟地以为固,礼仪以为纪。”(《周礼》) C.“岁终奉其成功,以效于君,当则可,不当则废。”(《荀子·王霸》) D.“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孟子·万章》)
|
4. | 详细信息 |
4.“君王自命“天子”,君主驾崩,君统不辍,由其嫡长子自然承袭,如是者不绝。父家长在家庭内是一把手,君王是国家的一把手,且各级地方政权的首脑亦被视为百姓‘父母官’。”这段材料所表达的主旨是 A.君权神授,皇位世袭 B.君父同伦,家国同构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D.男尊女卑,君父一体
|
5. | 详细信息 |
5.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指出,“总观国史,政制演进,约得三级:由封建而跻统一,一也;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二也;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三也。”钱先生所述的第一级和第三级演进分别开始于 A.秦汉 隋唐 B.西周 秦汉 C.西周 隋唐 D.秦汉 明朝
|
6. | 详细信息 |
6.东汉时期的民谣说:“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材料反映了 A.世官制的沿革 B.科举制兴起的背景 C.察举制的弊端 D.门第成为选才标准
|
7. | 详细信息 |
7.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是古代中国社会内部的一对主要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历朝采取的措施有 ①秦代设郡县 ②唐代“三省”的设置 ③元代推行行省制 ④明代设内阁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
8. | 详细信息 |
8.柏杨先生用以下图示说明唐宋两代的社会结构。导致统治集团发生如下变化的原因是 A.三长制建立 B.均田制完善 C.科举制发展 D.王安石变法
|
9. | 详细信息 |
9.元代设立陕西行省,将一直属于巴蜀故地的汉中地区划入陕西行省,使汉中进入以西安为中心的文化辐射圈。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今汉中地区虽然仍保留一些蜀地旧俗,但其西北关中氛围也更加明显了。对以上材料解释最合理的是 A.区域文化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重要原则 B.行政区划有利于增强行政区内的文化认同 C.区域内的文化趋同有利于行省制度的推行 D.行省制度有利于扩大元朝的统治疆域
|
10. | 详细信息 |
10.如下图,北京城虽历经元明的修缮演进,但城市的层级规划和对称格局始终延续。这在本质上反映了 A.城市建筑风格的始终延续性 B.古代建筑风格的历史演进性 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理念 D.对称美在古代建筑中的地位
|
11. | 详细信息 |
11.明代监察“组织之密、职权之广、权威之重、委寄之深,历代均不能望其项背”,但有十位御史或给事中因弹劾内阁首辅严嵩,不是被贬、除名、下狱,就是被廷杖打死……最终严嵩则被明世宗削职为民,所有家产被抄没。这说明 A.内阁在当时操控了监察系统 B.明朝时期的监察制度名存实亡 C.当时内阁与监察机构权责不明 D.专制下的监察效果取决于皇帝
|
12. | 详细信息 |
12.雍正八年,添设军机章京,协助办理军机事务;乾隆中,内阁大学士的某些职权,移归军机处掌理,大学士事权渐轻;乾隆以降,“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府矣”。从军机处的演变情况来看,军机处 A.日益成为掣肘皇权的有力机构 B.在权力结构上未发生实质变化 C.最终与内阁共同组成权力中枢 D.逐渐成为皇帝权力制衡的利器
|
13. | 详细信息 |
13.清朝采用密折制度,允许和鼓励四品以上的中央和地方官员,直接向皇帝递折奏事,甚至是风闻奏事,皇帝朱批后迅速发回,既快又保密。密折制度的实行 A.表明奏折上报的渠道被堵塞 B.没有起到任何积极的社会作用 C.目的是弥补军机处办事效率低下 D.意在解决决策依据与驾驭官僚队伍问题
|
14. | 详细信息 |
14.元代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雍正年间实行改土归流;乾隆时期,大部分士司被废,改为流官统治。土司制度的这一变化发展轨迹反映了 A.中央集权的强化 B.西南军务的强化 C.文化交流的强化 D.民族融合的强化
|
15. | 详细信息 |
15.商王朝的重大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行决策。通常用龟的腹甲或牛的胛骨卜吉凶,其中牛骨使用最多,用龟甲的较少。对这一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A.生产活动中普遍使用牛,牛骨充足 B.作为书写材料,使用牛骨较龟甲便利 C.商王朝并不重视农业,大量宰杀耕牛 D.游牧和畜牧是重要的生产方式,牛骨头数量多
|
16. | 详细信息 |
16.从西汉中期耦犁推广以来,中国古代的农业工具不是向大型、高效发展,而是逐步被改造得比较轻便灵巧。这说明古代农具 A.已经达到定型阶段 B.逐步走向停滞落后 C.适应小农经济需要 D.严重制约农业发展
|
17. | 详细信息 |
17.晋代博玄提出:“不务多其顷亩,但务修其功力。”后魏农学家贾思勰进一步提出“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的经营思想是 A.趋利避害 B.精耕细作 C.量力而行 D.扬长避短
|
18. | 详细信息 | |||||||||||||||||||||||||
18.下表是清朝前期雍正到嘉庆年间土地与人口变化图。据此,可以推知
A.土地兼并有所好转 B.人地之争矛盾日益突出 C.传统农业逐渐没落 D.重农抑商政策逐渐失效
|
19. | 详细信息 |
19.俞森的《荒政丛书》卷5中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材料表明古代中国 A.重农抑商政策已有所改变 B.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C.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的 D.农业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
20. | 详细信息 |
20.清代蒲松龄在《养蚕经》中提到:“棚中猪多,囷中米多,养猪乃种田之要务”,可见家猪对提供肥料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古代家猪的饲养 A.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 B.是农耕文明的组成部分 C.推动了自然经济的产生 D.是农商皆本思想的体现
|
21. | 详细信息 |
21.汉武帝实行莞盐铁(莞即管),结果“盐、铁贾(价格)贵,百姓不便。贫民或木耕手褥,土覆(农具)淡食”。对此最恰当的解释是 A.战乱不息,破坏社会经济 B.土地兼并,导致民生困苦 C.盐铁官营,影响社会民生 D.重农抑商,违背历史潮流
|
22. | 详细信息 |
22.中国古代发明的某种工具,利用河水的冲力转动机械轮轴,使鼓风皮囊张缩,不断给高炉加氧,“用力少,见功多”。这项发明 A.是古代冶铜技术的一大进步 B.导致唐代筒车的出现 C.推动了当时冶铁技术的发展 D.促进了灌钢法的发展
|
23. | 详细信息 |
23.据记载,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作坊多配有专门“技工学校”,工匠要根据不同的工种接受期限不同的技术训练和学习。秦代《均工律》中就规定“工师善教工,故工一岁而成,新工二岁而成”。由此可知,古代官营手工业 A.注重新技术的研究与传承 B.强化了对技术市场的垄断 C.注重保证官营产品的质量 D.具有严密的产品制作工序
|
24. | 详细信息 |
24.据研究,南北朝中期,政府在对手工业者的管理上,出现了雇佣工匠制度和番役制度。这些制度的出现说明 A.民间手工业与农业紧密结合 B.国家对工匠人身控制有所松弛 C.盐铁官营制度得到进一步强化 D.官营手工业者由籍匠变为丁民
|
25. | 详细信息 |
25. 材料 中国古代君权居于权利顶峰,实际上的行政权力掌握在官僚政治系统手中,官僚政治系统的核心是宰相,负责处理全国的一切政务。近在咫尺的元代权臣乱政,无疑使朱元璋坚定了解决君相之争的决心。贫苦农民出身的皇帝,最怕别人瞧不起他,怕那些跟他南征北战的战友们对他不忠,还怕那些有知识的儒士们不肯为他所用,这种自卑心理始终伴随着他。朱元璋是一个权力欲极强的人,而且对大臣十分猜忌,他绝不允许人们染指皇权。胡帷庸的权力增长,把亲密盟友提到了高级职位上,驱逐他认为不大会支持他的人。朱元璋杀胡帷庸,并对我国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改组。将在我国实行了至少一千五百年的宰相制度正式度除。作为数代沿用不移的一种重要政治制度,宰相制度自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后明成祖时期出现了内阁,清雍正时设立军机处来辅助皇帝处理政事。虽说宰相制度被废除,这其实也是一种变相的宰相制度,朱元璋不可能从根本上废除宰相制度 。 ——摘编自牟珊珊《浅谈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 (1)根据材料,指出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朱元璋不可能从根本上废除宰相制度”? (4分)
|
26. | 详细信息 |
26 材料 户籍制度萌芽于商朝,据殷商墟卜辞中记载商朝已经有了征派民力共耕公田的籍田之制。战国时期,商鞅将户籍制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人头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兵役与徭役则是国家要求每个丁男承担的重负,为此,两汉政权一直实行编户齐民制度。编户齐民制度的形成与完善,使大量的人丁民户时时处在封建国家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唐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风行,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徭役来源日枯竭,为了解决危机,唐政府改革征税制度,不以户籍及其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明洪武年间,政府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运动,编制鱼鳞图册,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从此,地籍便成为统治者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而户籍的作用则退居其次了。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节选自《中国户籍制度的历史考》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6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演变原因。(4分)
|
27. | 详细信息 |
27.(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永贞革新,是唐顺宗永贞年间(805年)官僚士大夫王淑文等以打击宦官势力、革除政治积弊为主要目的的改革。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反对宦官专权,持续时间146 天,最后因俱文珍等人发动政变,幽禁顺宗,拥立太子李纯,改革终以失败而告终。 ——摘编自王觉仁《永贞革新:一场飘风骤雨的改革》 材料二 韩愈在《永贞行》中认为革新派是“小人乘时偷国柄”;又直云:“夜作诏书朝拜官,超资越序曾无难。”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指出:“革德宗未年之乱政,以快人心,清国纪,亦云善矣。”806年,刘辟举兵造反;807年,镇海节度使李锜因不愿入朝,亦举兵造反;815年,节度副大使李师道派人刺杀宰相武元衡,并助吴元济与朝廷对抗,结果都被平定;唐宪宗元年起(公元806~820年),发生了持续多年的牛李党争。 ——摘编自张铁夫《 论永贞改革的结局》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永贞革新的主要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韩愈、王夫之的观点,并对“永贞改革”进行评价。(9分)
|
28. | 详细信息 |
28.(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18世纪末,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在法国广泛传播,年轻的拿破仑成了卢梭民主共和思想的崇拜者。从热月政变到雾月政变期间,拿破仑的民主共和思想没有进一步深化,相反他的思想中出现了内在的矛盾性和停滞性,民主的和专制的交错在一起。雾月政变后,拿破仑进一步向独载专创转化。随着个人权力的无限膨胀,拿破仑不但无限加强个人独断的特征,而且不断改变和破坏他早期建立的体创来放纵他个人独断。1804年,拿破仑称帝,这样,他的民主共和思想丧失殆尽。 ——郑佑断《拿破仑与华盛饭的民主共和思想之演化》 材料二 1897年,孙中山说:“余以人群自治为政治之极则,故于政治之精神,执共和主义。(共和主义)我国治世之神髓,先哲之遗业也。”孙中山视域下的“共和”与专创对立,跟他早年对中国国情的认识有关,认为中国属“异种”统治,且带有明显压迫和专制色彩,希望能“驭除鞑虏,恢复中华”。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于对内对外宣言中依旧从与专制对立的角度强调“共和”。他在“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自称:“黾勉从国民之后,能尽扫专制之流毒,确定共和,以达革命之宗旨,完国民之志愿,端在今日。” ——郭辉《孙中山的“共和”政制构想及其特征》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拿破仑和孙中山对待“共和”的态度。(5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拿破仑和孙中山对待“共和”态度不同的原因。(10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