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详细信息 |
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历史是公平的,当世界跨入文明时代门槛的时候,它给了东西方两个伟大民族以同等的机会,让它们各自创造了一种国家制度,并分别成为后世的楷模。邦国和城邦,它们一个是帝制的渊薮,一个是民主制的源头,但都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邦国”指的是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
2. | 详细信息 |
. A.甲骨 B.丝帛 C.竹木简 D.石碑
|
3. | 详细信息 |
春秋战国时期,有思想家提出:“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基于此,该思想家提出的解决措施是 A. 以德治民 B. 严刑峻法 C. 无为而治 D. 节俭尚贤
|
4. | 详细信息 |
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 A.重农抑商 B.强调制度与秩序 C.厚古薄今 D.重视道德与人伦
|
5. | 详细信息 |
《墨子》中载:农夫之所以早出暮入……何也?曰:彼以为强(努力生产)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造成当时农民“早出暮入”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增长,家庭负担日重 B.苛捐杂税,政府剥削重 C.土地私有,生产积极性高 D.地主剥削,高利贷盘剥
|
6. | 详细信息 |
下列“考”字,最有可能出现在秦朝官方文献中的是
|
7. | 详细信息 |
《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
8. | 详细信息 |
莫格在《他说的仍在实行》一文中指出:“和柏拉图一样,孔子认为‘明君’治国可以创造一个好的社会。”“他们都是成功的教育家,但在推行自己的政治理想上,也都是失败的政治家。”柏拉图和孔子成为“失败的政治家”的根本原因在于二人的思想 A.未能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缺乏思辨化和系统性 C.与当时的现实政治脱节 D.治国实践中遭致失败
|
9. | 详细信息 |
《辞海》中解释一位名人的内容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在政治上属于旧党。”据此可推断此人是 A.苏轼 B.张择端 C.蔡襄 D.郑板桥
|
10. | 详细信息 |
《东京梦华录》载:十字街南去,姜行。高头街北去,从纱行至东华门街、晨晖门、宝箓宫,直至旧酸枣门,最是铺席要闹。东去乃潘楼街,街南曰“鹰店”,只下贩鹰鹘客,余皆真珠匹帛、香药铺席。南通一巷,谓之“界身”,并是金银彩帛交易之所。上述材料反应宋代“市” A.按照商品种类分区 B.不受政府任何监管 C.市坊界限仍然存在 D.营业时间不受限制
|
11. | 详细信息 |
李约瑟说:“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或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下列史料符合上述说法的是 A.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 B.凡五谷种子,抑郁则不生,生者亦寻死 C.理学主要是以“性和天道“为中心的哲学 D.交子的产生与商品货币的发展有密切联系
|
12. | 详细信息 |
下面两图,左图为秦朝政治结构示意图,与右图雅典政治结构示意图相比,造成两者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地理环境 B.种族信仰 C.军事实力 D.经济基础
|
13. | 详细信息 |
史家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传承,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该时期指的是 A.商周时期 B.秦汉时期 C.魏晋时期 D.隋唐时期
|
14. | 详细信息 |
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
15. | 详细信息 |
《论衡》中提到:“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这直接体现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A.“人定胜天”的思想 B.“靠天吃饭”的观念 C.“不误农时”的思想 D.“精耕细作”的特点
|
16. | 详细信息 |
蔡邕《笔论》中说:“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焉。”据此可知书法是 A.自然形式之美 B.自然之美与人之审美的统一 C.道德精神之美 D.以“意在笔先”为创作特点
|
17. | 详细信息 |
有学者发现:历代制作指南车的仅有20人,秦青铜宝剑的防金属腐蚀技术在后世失传,王祯《农书》记载的早期蒸汽机原理断裂,明朝热兵器技术的大量推广在清代终止。依据材料推断,传统手工业技术没有实现近代化转型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周期性动乱造成技术失传 B.传统行业技术被严格保密 C.与周边缺乏经济文化交流 D.重农抑商使手工技术停滞
|
18. | 详细信息 |
观察右图,右图所示耕种方法的先进之处主要表现在
B.减少风沙等自然灾害的影响 C.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 D.扩大了农作物的种植面积
|
19. | 详细信息 |
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 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这段话说明宋朝 A.地方政府进一步收回财权 B.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C.政治和理学思想紧密结合 D.藩镇割据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
20. | 详细信息 |
以下收录某部著作中的一段师生对话录 生:“必有是理,然后有是气,如何?” 师:“此本兄先后之可言,然比欲推其所从来,则需说先有是理。然理又非别为一物,印存乎是气之中,无是气,则是理亦无挂搭处……” 其中的“师”是 A.董仲舒 B.朱熹 C.陆九渊 D.王阳明
|
21. | 详细信息 |
宋元时期,话本、杂剧的出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其流行主要是适应了下列哪一社会阶层的需要 A. 官僚 B. 市民 C. 皇族 D. 农民
|
22. | 详细信息 |
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
23. | 详细信息 |
顾炎武认为:“知封建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敝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材料表明其主张是 A.反对封建君主专制 B.郡县制避免了分封制的弊端 C.应重新恢复分封制 D.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
24. | 详细信息 |
《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 B.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 C.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 D.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
|
25. | 详细信息 |
苏格拉底在受审时申辩说:“打一个可笑的比喻,我就像一只牛虻,整天到处叮住你们不放,唤醒你们、说明你们、指责你们……我要让你们知道,要是杀死像我这样的人,那么对你们自己造成的损害将会超过对我的残害。”这段话表明苏格拉底 A.维护公民生存权利 B.捍卫思想自由原则 C.抗议雅典司法不公 D.反对贵族专权暴政
|
26. | 详细信息 |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认为,世上有两种形式的平等,即数量平等和比值平等。数量平等是绝对平均主义,比值平等则是根据个人的实际价值,按比例分配与之相称的事物。根据以上观点,通常所说的“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应该是 A.更接近于数量平等 B.更接近于比值平等 C.数量平等高于比值平等 D.既非数量平等又非比值平等
|
27. | 详细信息 |
托马斯·卡伦德写道:“在历史的某个时刻,在欧洲眴窄的一隅,生活着近百万陆地和海岛居民,他们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极其匮乏,却创造出了最原创、最绚丽的文化、商业、社会秩序和政治……闻名遐迩”。材料反映的是 A.古希腊文明 B.古罗马文明 C.不列颠文明 D.阿拉伯文明
|
28. | 详细信息 |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从古典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铸成了反对神学桎梏的武器。以下最契合人文主义核心内涵的古希腊名言是 A.求知是人类的本性 B.心灵美比形体美更珍贵 C.人的出类拔萃为城邦增加的荣耀可以超过神 D.健康和聪明是人生的两大幸福
|
29. | 详细信息 |
一位哲人说过:“这(文艺复兴)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并产生了巨人的时代”。下列人物中属于这个时代的巨人有 ①但丁 ②马丁·路德 ③米开朗琪罗 ④达·芬奇 ⑤伏尔泰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⑤
|
30. | 详细信息 |
宗教改革前,关于教皇和皇帝的权力,有这样一种形象的比喻: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宗教改革后,人们换了一种说法:上帝的归上帝,恺撒(泛指皇帝)的归恺撒。这种认识的改变反映了 A.教皇和皇帝的权力一直是平等的 B.教皇的权力在上升,皇帝的权力在下降 C.教皇的权力始终大于皇帝的权力 D.皇帝的权力在上升,教皇的权力在下降
|
31. | 详细信息 |
1521年有教皇代表与马丁•路德辩论说:信仰无法安稳地奠基于《圣经》,因为“《圣经》就像软蜡一样,可以让每一个人随兴所至地扭或拉”。他们的主要分歧在于 A.教会是否腐败 B.信仰是否必要 C.信徒能否仅仅依靠信仰得救 D.《圣经》能否作为信仰的基础
|
32. | 详细信息 |
A.文艺复兴 B.宗教改革 C.启蒙运动 [来源 D.工业革命
|
33. | 详细信息 |
“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乃至于到今天,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这强调的是 A.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西方的主导性 B.近代中国和世界的碰撞与融合 C.中国按照西方模式向近代社会演变 D.中国近代史是西学东渐的过程
|
34. | 详细信息 | ||||||||||||||||||
下表为1800~1900年欧洲和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所占份额(%)。
据此可知 A.传统手工业在中国越来越占据优势 B.中国所占份额减少缘于制造业衰退 C.工厂的出现加速了欧洲工业化发展 D.工业化是欧洲超越中国的主要原因
|
35. | 详细信息 |
一般认为,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主要依据是,辛亥革命 A.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B.是由革命政党领导的武装斗争 C.主力军是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 D.实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
|
36. | 详细信息 |
“上海的炮声应该该是一个信号,这一次全国的人民真的团结成一个整体了……我们为着争我们民族的生存虽至粉身碎骨,我们也不会灭亡,因为我们还活在我们民族的生命里。”这段文字出自巴金即时而作的《一点感想》。让作者有感而发的背景是 A.抵抗八国联军侵略 B.辛亥革命推翻朝廷 C.北伐军队进入上海 D.抵抗日本全面侵华
|
37. | 详细信息 |
毛泽东说:“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革命,在一定历史时期中所采取的国家形式,只能是第三种形式…… 这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形式,因而是过渡的形式。”这里所说的国家形式是 A.民主主义国家 B.新民主主义国家 C.资本主义国家 D.社会主义国家
|
38. | 详细信息 |
1957年底到1960年,我国职工人数从3101万猛增至5969万。这主要是因为 A.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 B.“大跃进”中大办工矿企业 C.公私合营后国营企业职工大增 D.人口增长造成大量劳动力剩余
|
39. | 详细信息 |
17世纪60年代,茶叶在英国只是上流社会的消费品;到18世纪末,茶叶已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 A.等级观念明显淡化 B.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 C.贫富差距日益缩小 D.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
|
40. | 详细信息 |
在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过程中,1701年颁布的嗣位法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法规定,国王所作的任何决定必须由同意该决定的大臣签署方能生效。这一规定的目的在于 A.防止国王独断专行 B.扩大议会的权力 C.加强国王对内阁的控制 D.扩大国王的行政权
|
41. | 详细信息 |
1845年,美国国会通过一项法案:禁止总统在未经过国会同意拨款的前提下授权建造海上缉私船。总统约翰·泰勒否决了该法案,但国会推翻了总统的否决。根据美国宪法,随后 A.这项法案将会自动生效 B.国会将自行建造缉私船 C.最高法院可废除该法案 D.总统可再次否决该法案
|
42. | 详细信息 |
诺贝尔奖获得者道格拉斯·诺斯写道:“假设一位古希腊人能被奇迹般地送到1750年的英国,他或她会发现许多熟悉的事物。不过,如果希腊人再晚两个世纪被送来,就会发现,自己宛如置身于一个‘幻想’的世界,什么都不认识,甚至什么都不理解。”作者提出后一种假设的主要历史依据是 A.工业社会形成与发展 B.人口爆炸性增长 C.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 D.各国间交往密切
|
43. | 详细信息 |
中产阶级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其成分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它包括 ①中世纪的城市市民 ②近代握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 ③中世纪的僧侣贵族 ④当代知识分子和科技工作者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
44. | 详细信息 |
“这部著作以天才的透彻鲜明的笔调叙述了新的世界观,即包括社会生活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关于共产主义新社会的创造者无产阶级所负的世界历史使命的理论。”以上是列宁对某部著作的评价,该著作是 A.《资本论》 B.《共产党宣言》 C.《四月提纲》 D.《乌托邦》
|
45. | 详细信息 |
下列示意图中能正确反映1929~1938年美国和苏联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所占份额(%)变化趋势的 是 A B C D
|
46. | 详细信息 |
美国试图通过某项协定,用新型的金本位来达到贸易自由化,把国际金融的大权集中到华盛顿。以此协定为基础所建立的是 A.北美自由贸易区 B.世界贸易组织 C.布雷顿森林体系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
47. | 详细信息 |
雨果曾说:“总会有这么一天,到那时,你们法国、你们俄国、你们英国,所有的欧洲国家,无须丢掉你们各自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到那时,你们将构筑欧洲的友爱关系。”今日欧盟实现了雨果的哪一理想? A.西欧已构筑起“友爱关系”的坚实基础 B.欧洲所有大国都已“紧紧地融合” C.超国家的联合体已消除了成员国的特点个性 D.法、俄、英是“高一级的整体”的核心
|
48. | 详细信息 |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泰达)是20世纪80年代国务院批准建立的首批国家级开发区之一。在全国国家级开发区、工业园区投资环境评价中,天津开发区已连续多年位居前列。当初其设立的主要目的是 A.服务于天津自由贸易区的建设 B.推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C.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出口产品 D.加强天津对内地的辐射作用
|
49. | 详细信息 |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也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据《孟子》 材料二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与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拒不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摘编自(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拉拉底的法制观念。(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15分)
|
50. | 详细信息 |
(12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明代小说繁荣,在唐传奇、宋话本所载故事基础上形成了《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名著。明中后期,文人与市民的关系日益密切,出现了一批描写市民生活的文人士子,他们更多地使用通俗生动的日常语言,塑造了众多商人、手工业者和市井小民的形象。 明代小说中的一些情节被人们津津乐道,如“桃园三结义”“大闹天宫”等。这些小说不仅增长人们的知识,开阔眼界,而且影响了人们的观念。明代有人认为,小说“虽稗官之流,而劝善惩恶,动存鉴戒,不可谓无补于世……读之使人喜而手舞足蹈,悲而掩卷堕泪者,盖亦有之”。 ——摘编自周先慎《明清小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小说繁荣的原因。(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代小说在当时所起的社会作用。(5分)
|
51. | 详细信息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德意志)“所在教士职位都应该脱离那暴虐的教皇,并且要恢复地方主教的职权”;“应该规定,凡属世俗的事都不应该送到罗马判决,只应该由世俗当局处理。” ——马丁·路德《致德意志民族基督教贵族公开书》(1520年) 材料二 《致德意志民族基督教贵族公开书》第一版印了4000册,不到一周便销售一空。这本书在一年之中,至少重版了十三次。 ——克利斯坦《宗教改革》 材料三 《九十五条论纲》原本只是那个时代教会改革呼声中的一声……就像一个在黑暗森林中行走的小孩,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 ——刘新利《欧洲文艺复兴史》 (1) 据材料一指出马丁·路德的主张。为什么材料二所述“公开书”销量这么大?(7分) (2)如何理解材料三中“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推动了“点燃了整片森林”的力量还有哪些?(8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