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政治 地理 

高三试题

Food aid______ is not enough to ______ the problem _______ now.

A . only; solve; discussed B . alone; solving; being discussed C . merely; solving; being discussed D . alone; solve; being discussed
—He doesn't work effectively, and ______ he is innocent of any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Sooner or later he will be fired by the employer.

A . therefore B . furthermore C . nevertheless D . anyhow
名篇名句默写
  1. (1) 《逍遥游》中,斥鹤腾跃而起,"“,是它飞翔的极致,这与大鹏扶摇而上九万里形成了鲜明对比。
  2. (2)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一个国家”“,它就会灭亡,以此强调了“忧患”之于国家的意义。
  3. (3)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冲描写了周瑜在谈笑之间使敌人””;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比喻宋武帝刘裕挥师北伐的威猛气势。
This is only a solution that can be adopted to solve the problem       , so you have to find a better way.

A . individually B . definitely C . temporarily D . continually
Nowadays clothes s by hand are more expensive than those by machine.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持续时间的加长、流行范围的扩大,疫苗研制的进展情况备受关注。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我国进入临床试验的疫苗和进入三期临床的疫苗,都处于全球第一方阵。目前接种的策略是按照“两步走”方案,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接种。第一步,主要是针对部分重点人群开展接种。第二步,随着疫苗附条件获批上市或正式批准上市,疫苗产量逐步提高,将会有更多的疫苗投入使用,后续符合条件的群众都能实现“应接尽接”。

We'll build a power station ______ water resources are plentiful.

A . where B . in which C . which D . that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12月1日起,新修订的《上海市轨道交通乘客守则》将正式实施。其中新增了禁止手机等电子设备声音外放的条款。禁止电子设备外放并非新鲜事,近年来,北京、广州、天津、长沙、武汉等地均出台过类似规定。上海地铁方面表示,对于使用电子设备时外放声音的行为,工作人员会进行劝阻。

  1. (1) 请为上述新规拟一条公益广告语。要求主题鲜明,至少使用一种修辞,不超过15个字。
  2. (2) 针对上述新规,你有何看法?写一段评述性文字。(不超过100个字)
阅读理解

Absence   

    If a student is absent, parents are asked to contact the school and report that absence. Simply ring the school and you will be directed to the absence phone system. You should then give the name of the student and their tutor teacher.

Attendance

    School hours are 08:35 to 15:00. If a student is late, they must sign in at the Student Office.

    School times are as follows: Monday, Tuesday, Thursday and Friday.

08:35 - 09:35  Period 1

09:35 - 10:35  Period 2

10:35 - 10:50  Tutor Time

10:50 - 11:10  Interval

11:10 - 12:05  Period 3

12:05 - 13:00  Period 4

13:00 - 13.45  Lunch

13:45 - 14:05  School-wide reading

14:05 - 15:00  Period 5

Wednesday Only

09:00 - 09:55  Period 1

09:55 - 10:50  Period 2

Rest of the times are the same as for the other days.

Cellphones

    The current cell phone policy is that, although permitted at school, they must not be used or turned on during class time.

  1. (1) If a student is absent, ______ should call the school and report the absence.

    A . the student's parents B . the student himself C . the student's tutor D . the student's teacher
  2. (2) The school doesn't have Tutor Time ______.

    A . on Monday and Friday B . on Tuesday C . on Thursday D . on Wednesday
  3. (3) Students can use their cell phones at ______ every day.

    A . 09:00 B . 10:00 C . 11:00 D . 12:00
  4. (4)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rue?

    A . When you report an absence, you speak directly to the Student Office. B . You are not late if you go to your classroom at 8 o'clock on Thursday. C . You must ring the school if you are late. D . Wednesday afternoon is free.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狼性

尹全生

隆冬时节,北国边陲的禅山屯银装素裹。

陶大夫的侄子在大城市混阔了,不远千里回到禅山屯,要接父母到城里去享清福。

回乡的当天晚上,侄子提着礼品来看望陶大夫。寒暄过后,侄子掏出一张处方,说近来自己总感身体不适,可是经多家大医院检查,并没有发现明显疾患,无奈之下找到一位很有名的老中医诊断,开了这张处方。

年近六十的陶大夫中医造诣颇深,尤其擅长疑难杂症,方圆百里久负盛名。只是由于没有文凭,又看不惯大小城市医院的乱收费,他一直都在民间行医。

陶大夫在处方上扫了一眼:“既然是大城市名中医开的处方,你直接拿去抓药得了,为什么还要拿回来给我看?”

“我发现那老中医开处方时,思忖再三,欲言又止,神色很是古怪,而且,那老中医口头交代的药引子更古怪-----狼心一个!”

“狼心?”陶大夫这才认真审视那张处方。审毕,他问侄子什么地方不适,一脸憔悴的侄子说:“我总感到心里发慌、发虚,吃饭不香,夜里还总是做噩梦,惊醒后浑身冷汗淋淋的。”

陶大夫把脉过后又逐字审视处方,审毕喃喃自语道:“真可谓命之理微,医之理亦微;天下至变者病也,至精者医也。”

“你是说这处方不对症?”

“这处方出自高人手笔,症既洞彻,药必效灵。你照处方抓药服用定可见效。不过……”陶大夫也是思忖再三,“不过,狼心难得啊。”

禅山屯四周山高林密,群狼出没,得狼心不是难事,可这一带早已禁猎。侄子说这天寒地冻时节不会有人巡山,即使被人发现了他也能摆平,请陶大夫再帮忙猎一只狼。陶大夫早年喜欢打猎,有猎狼绝技在身。他应承了侄子要求后便开始准备猎狼用具:先宰了只鸡,将一把锋利的三棱刮刀沾上鸡血放到室外,待鸡血冻住后,将三棱刮刀再次沾血……如此反复多次,三棱刮刀的利刃被鸡血严严实实地包了起来。

第二天,两人一道走进了白雪皑皑的山林。陶大夫选好猎狼场所后,先将刮刀头朝上插进雪地里,又从怀里掏出矿泉水瓶子,将水浇在刮刀旁,转眼间刮刀就被牢牢冻在雪地上了。之后,两人到下风头找地方隐蔽起来。

大雪封山,一只断了吃食的饿狼循着血腥味儿找到了刮刀。饿狼最先企图将三棱刮刀叼走,努力失败后,就迫不及待地用舌头舔刮刀。被舔化的鸡血散发出浓烈的血腥味儿,饿狼越舔越快,越舔越有力,三棱刮刀渐渐露出了锋利的刀刃,但狼并没有停止舔食。

侄子感到奇怪,悄声问陶大夫:“刀刃已经露了出来,它怎么还在舔?”

“狼的眼睛只顾观察四周动静,没发现已经舔到了刀刃,就是看到了刀刃,它也不会停下的。”

侄子大惑不解,问这是为什么。陶大夫说狼嗜血成性,已经舔到了不顾一切的“忘我境界”,把不住自己舌头了。“而且,三棱刮刀的槽很深,虽然刀刃已经露了出来,但刀槽内遗留的鸡血还没舔净呢!”

远远看去,狼迅速抽动的舌头舔到了刀刃,舌头开始流血了,而狼仍然没有停止舔食。

侄子忍不住又问:“那家伙难道不觉得疼?”

“狼本性贪婪,又正舔到兴头上,在血腥味的诱惑下,已经感觉不到疼了。我就是摸准了狼的本性,才琢磨出这一猎狼招数。”

“真是怪事——舌头血流如注,它竟不知道疼!”

“就是知道疼,它也不会停止——这就如同世上的贪官赃官,明知道贪污受贿是犯罪,甚至可能掉脑袋,可是有几个肯收手的?”

零下二三十度的冰天雪地里,侄子的脑门儿上居然沁出了汗珠。

狼这时舔的实际上已经是自己的血了。它舌头上淌出的血越来越多,舌头抽动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因此淌出的血就更多……最终,贪婪的狼腿一软瘫倒在地上——它已经失血过多,垂垂死矣!

该过去拖死狼了,做药引子的狼心唾手可得,而侄子的双脚似乎被冻在了雪地上,痴呆呆地看着陶大夫:“我现在觉得,用狼心做药引子让人心里发怵。”

“听说你在外面当局长,对吧?”陶大夫也没去拖死狼,却拖住侄子要下山,“实话对你说吧,那服中药本来就不需要,药引子更不需要——狼心、良心只差一个偏旁啊!那老中医的用意你难道现在还不明白?”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篇的环境描写及对侄子基本情况的描述,既为故事的发展提供了背景,又有利于下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 B . “真可谓命之理微,医之理亦微;天下至变者病也,至精者医也。”这表明陶大夫已基本明白大城市名中医所开处方的用意。 C . 侄子目睹了猎狼的全过程,这对于在大城市生活的他来说是很难见到的场景,因此他对陶大夫说他觉得用狼心做药引子让人心里发怵。 D . 本文构思巧妙,以狼喻人,既反映了当前社会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又在拷问人性,更能引导读者审视自我,从而正确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
  2. (2) 小说中的陶大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请概括其形象特点。
  3. (3) 小说以“药引”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He tried his best to make the________of the famous professor and persuaded him to be his tutor.

—May he succeed.

A . decision B . function C . acquaintance D . friends
It will be quite a long time _______ she is back again, so don't be too cross with her.

A . that B . since C . before D . until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苏州优越的地理环境,绚丽丰富的锦缎,以及五光十色的花线,都为苏绣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明清时期,江南已成为丝织手工业中心。[甲]在绘画艺术方面出现了以唐寅(唐伯虎)、沈周为代表的吴门画派,推动了刺绣的发展,刺绣艺人结合绘画作品进行再创作,所绣佳作绘声绘色 , 笔墨韵味淋漓尽致,有“以针作画”“巧夺天工”之称。自此,刺绣艺术在风格上自成一家 , 在艺苑中吐芳挺秀,与书画艺术媲美争艳。

到了清代,苏绣开始进入全盛时期,真可谓流派纷呈 , 名手竞秀。皇室享用的大量刺绣用品,几乎全出于苏绣艺人之手。民间刺绣更是丰富多彩,广泛运用于生活用品。[乙]这些苏绣生活用品不仅针法多样,绣工精细,配色秀雅,而且图案花纹含有喜庆、长寿、吉祥之意,深受群众喜爱。[丙]还有一种“画绣”,属于高档欣赏品,称为“闺阁绣”。史载吴县的钱慧、曹墨琴;吴江的杨卯君、沈关关;无锡的丁佩、薛文华等人的佳作,皆名盛一时。

  1. (1) 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以及 B . 绘声绘色 C . 自成一家 D . 纷呈
  2. (2) 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
    A . B . C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旅游促进区域流动,牵引多元发展。通州北运河如果能肩负起继承、宣传运河文化的使命,那么北运河承载的时间记忆和奋斗精神就会得到保持。 B . 桂林自古享有“山水甲天下”之美誉,景色优美,气候适宜,是国内旅游首选的休闲度假胜地。但最好几月份去合适,是自由行还是报团游,很多人不清楚。 C . 黄岩北宋戏曲砖中的儿童形象,抬手疾行,烂漫天真,感受到孩童嬉笑滑稽的可爱,说明“小儿班”于宋代早期就已在台州黄岩的“参军戏”中出现。 D . 推特公司周五证实,无论特朗普是否承认败选,明年1月总统宣暂就职的那一刻,美国总统的官方推特号@POTUS都将被自动转移给“当选总统”拜登。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长江边上欧洲风格的江汉关是英国殖民者设立的海关,它不但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见证,也是汉口开埠、武汉走向近代的标志。 B . 在本次高科技含量十足的11个线下展区里面,非遗文化将凭借其独特的魅力再次大放异彩,为观众呈上一场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熏陶和视觉盛宴。 C . 习总书记在参加河南代表的审议时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是扛稳粮食安全重任为主,要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延伸粮食产业链。 D . 调查显示:中国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倡导节约,反对浪费”,就是我们的责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前不久,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了《2019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博物馆共接待观众11473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了9.9%。为什么博物馆能年接待观众“10亿+”?它在丰富人们公共文化生活中又扮演了什么角色?

当前,我国绝大部分博物馆都已实现免费开放。2019年,中央财政继续支持包括博物馆在内的“三馆一站”等公共文化场所免费向公众开放,人们走进博物馆看展的门槛已降至“0元”。对于博物馆免费开放,复旦大学博物馆馆长、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副教授郑奕有自己的看法,“希望通过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让大家喜欢并热爱博物馆,逐步养成参观、使用博物馆的习惯。如果有可能,日后再以各种方式‘反哺’博物馆”。

博物馆免费开放,迎来越来越多的游客,并在与观众日常观展的磨合中改进服务。不少博物馆在常设展之外还努力探索引进特设展,为观众带来数量众多、文化多元的展览,满足人们对文化生活多样性的需求。潘小培是博物馆的忠实“粉丝”。作为与博物馆共同成长的一代,潘小培认为博物馆为她提供了看待社会与世界的另一个视角。“每个人的观点和立场都是不一样的,通过看那些在艺术上很有造诣或在某一领域更胜一筹的大师的展览,会发现更多生活中的小美好。”

近年来,内容丰富多彩的精品展览越来越多,专业的策划和多样的展品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进博物馆,苏禾便是其中之一。苏禾喜欢各种主题展览,尤其偏爱与唐代相关的展览。这几年来,博物馆几乎成了她去各地旅游“必打卡”的地方之一,在她看来,这是她“快速了解当地历史人文的方式”。“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博物馆不仅是历史文化的“存储器”,也参与构建着新的历史文化。今年“国际博物馆日”期间,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举办了抗击疫情纪实展,以主题展览的形式将公共事件转变成了公共记忆的一部分。

把博物馆搬上“云端”、将藏品数字化,是近年来各地博物馆发展的趋势。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博物馆的数字化进程,网络看展逐渐从辅助方式转变为常态化活动,“云端”成为博物馆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主战场”。4月5日,闭馆70多天的故宫博物院迎来2020年首次直播。一时间,全国各地的网友涌入直播平台,观看春日故宫盛景。据统计,仅人民网PC端、人民网微博、快手、抖音、人民视频和人民网文娱快手的观看和播放量便突破了1100万人次。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博物馆打造了“流动的博物馆”,借助展板、宣传册、现场体验等形式,打破地理空间的束缚,让历史文化“流动”起来,在更广泛的空间范围里满足人民群众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近年来,使用博物馆网站,通过信件或邮购方式购买博物馆文创及周边商品的消费者大幅增长。

(摘编自孟丽媛、刘喆《年接待观众“10亿+”,博物馆缘何成为“网红打卡地”?》)

材料二:

近日,某省博物馆发出公告,其中提出“原则上不允许社会人士(含导游、社会教育机构及其他个人)在博物馆展厅组织开展讲解活动”。对此,很多文博爱好者大为不解,明明馆方讲解人力有限,为何不让社会人士加以补充?

“三分游,七分讲”,文物讲解是参观展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禁止社会人士入馆讲解是不少博物馆的通行做法。一方面,社会人士讲解往往以带团为主,较多的人群聚集会导致展厅拥堵喧闹,扰乱参观秩序。另一方面,社会讲解员的专业程度参差不齐,把“解说”搞成“戏说”的不在少数。吹嘘雷峰塔可治“妻管严”,妄称青铜之绿源自“发酵”,甚至在革命纪念地宣扬“宿命”“天意”,都是发生过的真实案例。

规范有必要,但如何规范是个问题。关上大门,全靠博物馆自己提供讲解服务不失为一个办法,但从现实来看效果不尽如人意。旅游业存在明显淡、旺季,博物馆客流量也起伏波动。一到旺季,热门博物馆的讲解员很难满足游客需求,甚至连自动讲解器都一机难求。更重要的是,随着人们文化素养的普遍提升,很多游客不再满足于固定一套讲解词、一种参观路线,对文物的背景、历史的细节、游览的互动有了更多追求。一些博物馆的讲解文本常年不变,对文物衍生的历史故事更是鲜有提及,观众实在是不解渴,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催生了“外援”。

“若典藏品是博物馆的心脏,教育则是博物馆的灵魂。”对博物馆而言,当代人文化需求旺盛实乃幸事。履行好社会教育功能,显然还有比一刀切地对社会人士说“不”更好的解决方案。比如,一些具有资质的社会讲解机构正在崛起,博物馆可以购买第三方服务;再比如,博物馆可以组织资质认定,向具备讲解能力的社会人士发放相关证件,将其作为“编外力量”纳入管理。当然,更重要的是博物馆自身提升服务意识,通过预约制等精细化管理方式维持好参观秩序,不断提高馆方讲解员的业务能力,力争让讲解兼具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

(摘编自鲍南《博物馆请“外援”关键是把好关》)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当前我国博物馆业已实现免费开放,这对人们喜欢、热爱、参观和使用博物馆有极大推动作用。 B . 内容丰富、策划专业、展品多样,是近年来博物馆在布展方面的努力方向与趋势,吸引了不少游客。 C . 只有把博物馆搬上“云端”,将藏品数字化,才能够吸引更多的观众,从而丰富人们公共文化生活。 D . 随着人们文化素养的普遍提升,作为参观展馆中最为重要的一环,文物讲解成为众多游客的关注焦点。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为搜集、保管、研究、陈列、展览文物或标本的机构,博物馆可以通过文化创新反哺博物馆发展,实现经济和文化效应的双赢。 B . 不少博物馆禁止社会人士进入展馆进行讲解,除了出于对自身场馆管理难度方面的考虑,还有着对文化是否得到正确传承的考量。 C . 2019年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10亿+”人次,既得益于博物馆免费开放和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还有博物馆的多样运营模式。 D . 相较于现场实地看展,网络在线看展突破了地理空间束缚,能够使观众得到更为便捷、直观、全面的观展体验,成为观展新优选择。
  3.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博物馆文创”的一项是(   )
    A . 故宫博物馆与华熙生物润百颜品牌合作,从清宫后妃服饰等器物中汲取灵感,推出故宫口红等彩妆产品。 B . 以康熙、乾隆、雍正等帝王“萌萌哒”造型、“大内咪探”“故宫猫”为典型代表,推出卖萌路线产品。 C . 为了吸引更多的人关注文物所承载的丰厚传统文化,故宫在其采购的短袖衫背面彩印故宫图像进行销售。 D . 故宫邀请明星与故宫专家参与综艺节目《上新了,故宫》,打造畅心睡衣等新品,赢得众多消费者喜爱。
  4. (4) 某省博物馆不允许社会人士在展厅组织开展讲解活动的公告颇受诟病。对此你认为该省博物馆可采取哪些举措解决这一难题?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
  5. (5) 美国学者乔治·布朗·古德曾说:“博物馆者,非古董者之墓地,乃活思想之育种场。”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新闻报道,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2020年,超级“网红”马保国横空出世,雷倒众生。这个69岁的老人,自称是浑元形意太极拳掌门人。2020年5月17日,马保国和搏击教练王庆民擂台切磋,短短的半分钟之内,被三次击倒。三天后,他重新出现在大众视野之中,并引发全网刷屏。2020年11月15日,马保国发文回应其视频遭各类恶搞剪辑:网络信息很乱,希望大家清晰明辨,马老已回归平静生活,远离武林是非圈子。2020年11月28日,人民日报发文《马保国闹剧,该立刻收场了》,公开批判马保国爆火现象。各网络平台纷纷下架与他相关的视频、图片等。

  1. (1) 请用对联的形式拟写这则新闻的标题,不超过15个字。
  2. (2) 针对这则新闻,请写一段评论性文字,字数不超过80个字。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仪式存在于传统的节日里,清明节扫墓祭祖、冬至日包饺子、春节贴春联……

仪式存在于人生的阶段里,周岁时抓周试儿、生日时吹烛许愿、结婚时互换戒指……

仪式存在于日常的行为里,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冬天的第一顿火锅、跨年夜看的零点电影……

充满了仪式的生活,让人们感受不同:有人说仪式是情感认同,郑重地记录着时光,仪式感的生活,可以超越物质、抵达精神;也有人说仪式是形式主义,盲目地走过场,让人应接不暇、倦怠不堪。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兴国中学”)同学做国旗下讲话,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阅读理解

       Although I started learning English during my college years, when I entered the States, I only understood two English words “Yes” and “No”. We learned many grammar rules but we could not make the language connections to the real English world. Language frustration worries almost all first generation immigrants. For example, I got a letter from a Chinese-American who has lived in the States for a long time and has a good IT job saying “My 11-year-old girl writes quite well, but as her parents, we could not even read her article.”In addition, my Chinese-American professor friend has difficulty reading a novel. Improving our English skills has become a long journey for all of us. Honestly, if I have a chance, I really want to reach out to everyone in the world who has had a similar experience: learning a second language in adulthood. I wish I could encourage them to speak out about the culture shock, frustration they felt abou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West and East.

     I have mainly focused on my English writing since 2008 after I found “Literacy Volunteers”, an organization that specially focuses on helping immigrants improve their English. I decided to challenge myself, writing a story like an American. I saw many wonderful Americans there. As soon as I met my teacher Alice, I asked her to be my private language tutor and have taken Tims English class. Every week Alice and I have worked on my English essays sentence by sentence.

     To observe the culture differences between West and East, occasionally, I posted a few of my English essays online. I mentioned previously about American culture; when people read the same article or even face the same situation, American and Chinese act very differently. In my viewpoint, these differences make America the strongest country in the world. I know you have the right to express your own opinions, but accusing others without proof is not acceptable.

  1. (1) The underlined word “frustration” in the first paragraph means   .

    A . failure and setbacks B . words and problems C . understanding and progress D . slang and idioms
  2. (2) In the passage, “Literacy Volunteers” is   .

    A . only intended to help the Chinese-Americans B . an organization which is set up to make a profit C . of great use to people like the author D . a school showing how to enjoy literature
  3. (3) From the last paragraph we can learn that   .

    A . Americans and Chinese are of the same idea about something B . culture shock only exists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s C . accusing others freely can be acceptable in America D . culture differences have great influence on the people
  4. (4) The purpose of the passage is   .

    A . to show how hard a Chinese-American lives in America B . to share her experience of improving her English C . to imply grammar rules are not important D . to warn Chinese-Americans of English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寻声楚吟缓缓归

    ①听见一声“到了”,应声望去,秭归就到了。这句话猛然唤醒了我:那场处心积虑的返回,将将抵达。路上,我一直在深究的,正是“秭归”这个地名。“秭”,《广韵》中称“千亿”。“归”,即返回,扩展为反观、反思。所谓“秭归”,便是万千人生的返回、反观与反思。

    ②屈原必深谙于此,他的一生是对“返回”最好的注释,而导引这一切的就是诗。屈原本质上先是个诗人,以文辞与辩才名世,“诗”与“策”,是他生命的两翼。他曾极力以他的“策”去报效他的国,可惜君王既不懂他的“诗”,也无视他的“策”。当“策”的翅膀被折断,便只能返回去做他的诗人。

    ③我要赶回去过秭归的端午节,参加乐平里的三闾骚坛诗会,向屈原故里、中国文脉源头致意。我到的那天,是端午前一天。我不敢确认,迁址重建的秭归新城,屈原和无数归人是否找得到。这些年,我在异域他乡身心俱疲,每时每刻都在渴望着归去。如果“返回”“归”是秭归的一大属性,漂泊与流浪,则是秭归的又一大属性。没有远离、漂泊与流浪,何来“返回”与“归”?

    ④多年前的一个端午,我去过老秭归。那年的端午诗会是在一个幽暗的礼堂进行。轮到我上台时,浑身都在哆嗦。“近乡情更怯”,紧张,突然意识到了那个时刻的庄严。诗是秭归的骨与血。只有那时,你才会真切地想起你面对的,是中国最古老也最伟大的诗人屈原——一直颠沛流离于江河湖海的诗人。在他身后,世界迷失了方向,至今还在迷失着,我们都在流浪。汉唐以降,诗早成了仕途进阶攀附的云梯,诗的价值断崖式跌落。人沦为徒具肉身的躯壳,灵魂无家可归。比如我,多年漂泊异乡,以为浪迹天涯阅尽春秋有无尽豪迈,其实无非是一种极致的自我迷失,潇洒中隐藏着的唯有深切的孤独。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与屈原一样,一直处于无尽的流放与漂泊之中……

    ⑤翌日清晨我醒得早,沿乐平里盘山小道爬上去,来到屈原庙前奉上三炷香。转身一望,唯见云山苍茫。只有在乐平里,才能感受到屈原穿越了两千多年的时光,整整走过一部中国文明史。说屈原只知忠君报国的论者,他们忘了屈原终其一生都是个追寻真善美的诗人。在他那里,美政与美人同为一体,二者不过是“美”的不同形态。他是人类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以“美”为终极目标的歌者。以为他只是为自己被黜而痛苦,透露的只是论者自身的狭隘与浅薄。美是这个世界上最崇高的,她高踞于山河之上,与日月同光。

    ⑥祭奠屈子的招魂仪式即将开始。在高高的屈原庙脚下,一张普通条桌,铺上一幅深红色绒幛。凝眸处,“三闾骚坛”四个稚拙可亲的隶书字,让整个乐平里顿有千钧之重。条桌上,供着显见是出于民间手笔的灵牌:“楚三闾大夫屈原之魂魄位”,两边“清烈千秋师”“忠贞万古存”两行小字,点点滴滴都是淋漓的民心。烛灯、香炉、酒盅、点心一溜排开,轻烟缭绕,人世静穆。纸扎的引魂幡以它素雅的清白,在屈原庙前陡峭沉郁的深色背景里,时而低垂,时而轻飏。由一面鼓、两面锣、一副大钹组成的乐队,四个乡人,把阵阵锣鼓敲打得叫人热血盈沸。三个吟诵招魂诗的乡人开始了吟唱。那是始自屈原的道地楚吟,来自大地,悲悯悠扬,深切跌宕,上天入地,忧而不伤。置身在那样的气氛里,异样的肃穆让人既振奋充盈,又虚脱无力。屈原若魂魄来归,必可听见乡党的声声呼唤。

    ⑦招魂之要义不在召回肉身,而在以吟唱呼唤、重现他的诗意。诗,从诞生之日起,便与“唱”紧紧相连。三闾骚坛的诗人,一代代地读诗写诗唱诗,那既是为怀念屈原,也是他们自身生命的需要。来自俗世的吟唱者们,肉身沉重,尘埃满身,没有翅膀,无法飞翔,只好以吟唱代替飞翔。他们的吟诵,率真的粗砺一如裸露的山野,无饰的挚拙恰似未耕的田园,有无名山花之清纯,有在山之水的凛冽。

    ⑧坐在身边的朋友悄悄问我,能不能也朗诵一首自己的诗作。久不为诗,我只在去乐平里的路上,用手机记下过一些思绪。头天在县城吃过的粽子状若小喇叭,凝视良久,总以为它在吹奏什么,讲诉什么。解开紧紧缠裹着粽子的道道绳索,一如解开屈原身上的左徒官服,方可见屈原作为一个大地诗人的真身,向世界奉献他几经煎煮早已熟透的糍糯之心,顿时诗意汹涌,蜜汁涟漪流溢,九州为之庆幸。不如此,我们将痛失《九歌》《天问》,失去那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而乐平里的乡亲、农人,则在千年之后,继续为大地招魂,为诗意招魂,为生命招魂。

    ⑨骚坛诗会朗诵间隙,我与从台上走下来的乡亲悄声聊天,问他们的写作,他们的吟唱。刚才参与招魂吟唱的三位乡人,没有一个职业诗人。在乐平里,在秭归,诗性的日子已成常态,诗,伴随着他们的日常,伴随着他们的油盐柴米欢乐悲辛。

    ⑩离开秭归的路上,我记述下看见过、思索过的一切,一首仿楚辞的习作适时而生。三十五年辗转,我终于在聆听了那场楚吟后,完成了身与心的同时返回,肉与灵的共同抵达。

  (取材于汤世杰的同名散文)

  1. (1) 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那场处心积虑的返回              处心积虑:形容用尽心思地探寻 B . 颠沛流离于江河湖海的诗人        颠沛流离:形容生活艰难,四处流浪谋生 C . 点点滴滴都是淋漓的民心          淋漓:饱含深情的 D . 率真的粗砺一如裸露的山野        粗砺:未经打磨的质朴
  2. (2)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开头对“秭归”地名含义的阐释,既有文化意味,又为后文做了铺垫。 B . 第③段结尾说,正是有了漂泊和远离,才有了“返回”与“归”,颇富哲理。 C . 第④段“近乡情更怯”写出作者久别家乡,回来时已无家可归的复杂心情。 D . 第⑧段用“粽子”作比喻,表达了对还原屈原诗人本真的思索,耐人寻味。
  3. (3) 本文题目“寻声楚吟缓缓归”意蕴丰富。“楚吟”包含哪些含义?请结合全文,简要阐释。
  4. (4) 作者参加祭奠屈原的“三闾骚坛诗会”,在庄重的仪式中获得了情感共鸣和心灵感悟。举行仪式的特殊时间地点、具有象征意义的会场布置细节、震撼人心的仪式流程,给作者带来强烈的触动和深刻的思考。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通过郑重的仪式来寄托情感、昭示意义、宣扬理念、洗礼心灵的例子。结合你的经历,谈谈你对这类仪式的体会。要求:写出具体的仪式场景以及获得的体验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