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已知和
都是等腰三角形,
,
交于点F,连接
,下列结论:①
;②
;③
平分
;④
.其中正确结论的个数有(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岁月划过父亲的手
①想起父亲,便想起他那双手;岁月悄然间滑过,惟余道道沧桑。
②少不更事的我,厌学成性。厌成堆枯燥的作业,厌老师无休的说教,厌同学攀比而生的自卑;逃学、捣乱是家常便饭,那时,父亲常被老师“有请”,用以招待他的便是我的种种劣迹。父亲回家,一脸怒气,二话不说,扬起巴掌冲我就来;逃不掉,便是一顿臭打。厚实有力的手,在我身上打出道道血印——那双手,是我少年的恶梦,但梦醒之后,却是学业有成的幸福。
③那几亩老田,是父亲一生的舞台。勤劳的双手,磨光了无数农具,收获了无尽甘甜。 春天,他抡起铁锹,锄净猪圈、堆肥备耕;夏天,他握着锄头,挥汗田垄,点种玉米;秋天,他扶着犁铧,精耕细作、播种小麦;冬天,他拿起斧凿,修缮农具、谋划来年。 辛劳过后,父亲总会用那双沾满泥土的双手,欣慰地捧出花生、红薯、果蔬及一家的希望。如今,父亲还在菜园里忙活,只为丰富我们的餐桌。那双手,是取之不尽的粮仓,保障着全家老小温饱无忧。
④我们三兄弟的学业、婚事,逼着父亲曾一度背井离乡,四处打工;父亲手中握的,便是通往城里的张张车票。小小车票,带着父亲下过山西的煤窑,入过东北的林场,住过北京的工地。那十几年,父亲辗转各地,吃苦无数;可每次回家,他都笑着交给母亲一沓钞票,送给我们一堆糖果。那次,我将一张车票递给父亲,想带他旅游;父亲的脸上却瞬间闪过愁容,眉头紧蹙着说:“一看到车票,便想起当年的酸甜苦辣。怕了,就想守在家里,哪都不去。”那双手,曾握着写满苦累的车票,送我们兄弟踏实有力地启程人生。
⑤父亲的手,其实很有艺术灵性,拉的一手好胡琴。母亲笑言,是父亲的琴声,绕住了地的心。父亲曾是村里戏班的“首席”,颇具影响。那年村里唱戏,父亲软磨硬泡恳求人家,让他拉了个整场。 父亲正襟危坐,琴声如水,叮咚跳跃,悠扬声声;台下乡亲听得入迷,如痴如醉,这一幕,让我甚感自豪。 拮据的家境,曾让父亲无奈卖了胡琴,断了琴声。两年前,父亲坐在墙根的阳光里,悠然地用桑木自制了一把板胡,拉起了当年的小调,陶醉其中。每每回家,我都要让父亲拉上一段。手指虽不再灵活,但琴声却更有味道。那双手,按着弦、拉着弓,奏出了父亲的生活五味。
⑥那次回家,父亲因腰疼卧床。过了许久,父亲喊我:金刚,你娘在地里,你帮我换贴膏药吧。说着双手颤巍巍地撕下一贴,递给我。父亲身上的皮肤已然松弛,那贴膏药,我使劲压、抹才贴好。不由一酸:这还是那个曾驮我乱跑、力壮如虎的父亲吗?那次父亲重感冒,在医院输完液后上街吃面。父亲像个孩子似的,一路紧跟,过路口,我干脆牵住了他的手。几十年,貌似第一次和父亲拉手。可拉到的手,却是枯瘦、无力。不由一酸:那双曾力大无穷,撑起全家的大手哪去了? 那双手,不再强硕有力,却重重地 捶打 着我的心:酸,痛。
⑦无情的岁月,滑过父亲的手,滤走了カ量,留下了枯槁。 从父亲手中,我虽没接过权贵、人脉,但却接过了隐忍、坚强,让我受用终生。由心发誓:我将紧握父亲的手,让他剩余的岁月过得幸福、安然。
(选自《劳动日报》)
1 . 梳理文章的内容,思考文章是围绕什么展开的(请在 ①处作答),然后根据表格示例分层、分角度填写②③。
2 . 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句子。
( 1)那双手,不再强硕有力,却重重地 捶打 着我的心:酸,痛。(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
( 2)春天,他抡起铁锹,锄净猪圈、堆肥备耕;夏天,他握着锄头,挥汗田垄,点种玉米;秋天,他扶着犁铧,精耕细作、播种小麦;冬天,他拿起斧凿,修缮农具、谋划来年。(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3 . 第 ⑤段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分析这一手法的妙处。
4 . 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融合了多种表达方式。请具体分析文章最后一段划线句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并分别谈谈它们的作用。
表达方式: _________________
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8·临沂)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氢气的一种发生装置。
(1)检查该装置的气密性:关闭活塞,向长颈漏斗中加水,当出现
现象时,说明该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2)若液面刚好不与锌粒接触而又无稀硫酸可加,要制取H2且不影响生成H2的量,下列可以从长颈漏斗中加入的试剂是 (填序号)。
a.碳酸钠溶液
b.氯化钠溶液
c.氢氧化钠溶液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
A.中伤/中间 行货/五行缺土 不省人事/三省吾身
B.教诲/阴晦 剥皮/抽丝剥茧 金戈铁马/游弋自如
C.折本/折扣 拮据/不足为据 前仆后继/风尘仆仆
D.脚踝/裸露 恣睢/恣意妄为 顿开茅塞/塞翁失马
物理实验室中常用打点计时器记录时间,如图甲、乙所示,为用该打点计时器分别测量甲、乙两个物体运动时所打出的两条纸带,则:
( 1 )甲图中,从 A 点到 F 点,所用的时间间隔是 ______ 秒;
( 2 )甲物体从 A — C 所用的时间 ______ 乙物体从 D — F 所用的时间(选填 “大于”、“等于”或“小于”);
( 3 )从乙图中,可判断物体在做 ______ 运动,理由: ______ 。
1 .该动物繁荣的地质年代是( )
A .古生代 B .前寒武纪 C .中生代 D .新生代
2 .与该动物处于同一地质年代繁荣的植物为( )
A .被子植物 B .裸子植物 C .蕨类植物 D .海生藻类
3 .该动物灭绝的事实表明( )
A .生物灭绝与环境变迁无关
B .地球已不适合生物生存和发展
C .地质历史时期,地球经过一些不利于生物生存的环境变化阶段
D .了解地质历史时期的环境变化,对人类无任何意义
“我无法呼吸”——连日来在国际舆论场中持续发酵。这声“无法呼吸”,对美国人来说一点也不陌生。
材料一 他兴起于美洲大陆,是一个没有“童年”、没有母语的国家。……殖民者在此先后颁布了《糖业法》《印花税法》等一系列新税法,激化了矛盾,使他和母邦兵戎相见。
——摘编自《图说天下》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导致材料一中美国“无法呼吸”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材料中“和母邦兵戎相见”指什么事件?
材料二 在北方,反对奴隶制的民众组成了2000多个废奴社;在南方奴隶主势力声称实施奴隶制是南方各州的固有权利,如果受到联邦法律的侵犯,蓄奴州有权退出联邦。
1861—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解决了这一问题,美国变成一个真正具有统一主权、统一政治机制的国家。
——摘编自杨积讯《论美国<联邦宪法>的长久存续》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此时美国南北双方矛盾的焦点是什么?指出奴隶制被废除的文件,以及美国南北战争的历史意义。
材料三 1929—1933年,美国国民经济陷入绝境。……1933年,美国政府成立了田纳西流域管理局,负责对田纳西河进行综合治理。这是当时美国兴办的最大工程,包括开凿内陆水道、建立水电站、提供廉价电力、生产化肥、植树造林,以及控制洪水泛滥、防止水土流失等。它保护了3000万英亩的农田,使整个流域居民的平均收入提高了9倍。
——摘编自《图说历史课程标准》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导致美国此时“无法呼吸”的事件是什么?根据材料回答,解决“无法呼吸”的具体措施及作用。
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人们能用到便宜且好用的纸要感谢
A . 司马迁 B . 蔡伦 C . 毕昇 D . 张仲景
荆州“方特东方神画”主题乐园于2019年9月盛大开园。乐园在修建过程中,如图所示,工人师傅在50s内用大小为500N的力F,将物体从斜面底端拉到顶端,若此装置的机械效率为80%,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g=10N/kg)( )
A. 所拉物体的质量为800kg
B. 拉力的功率是40W
C. 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是100N
D. 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时增加的内能大于800J
将一不吸水、体积为10﹣3m3的长方体缓慢放入装有一定水的圆柱形容器内,如图所示长方体静止时有体积露出水面。(ρ水=1.0×103kg/m3,g取10N/kg)
(1)长方体受到的浮力F浮与重力G的大小关系是:F浮 G,长方体所受浮力F浮= N;
(2)放入长方体后,水面上升了4cm,容器底部受到水的压强增加了 Pa。
—Look at the tall boy over there. He’s ________ winner of the school science competition.
—Oh, he must be ________ creative boy.
A . the; an B . the; a C . a; the D . an; a
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
B.
C.
D.
宋代《千里江山图》描绘了山清水秀的美丽景色,历经千年色彩依然,其中绿色来自孔雀石颜料 ( 主要成分为 Cu(OH) 2 ·CuCO 3 ) ,青色来自蓝铜矿颜料 ( 主要成分为 Cu(OH) 2 ·2CuCO 3 )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 保存《千里江山图》需控制温度和湿度
B . 孔雀石、蓝铜矿颜料不易被空气氧化
C . 孔雀石、蓝铜矿颜料耐酸耐碱
D . Cu(OH) 2 ·CuCO 3 中铜的质量分数高于 Cu(OH) 2 ·2CuCO 3
下列实数是无理数的是( )
A . B .
C .
D .
“中国农民丰收节推广大使”李子柒在美丽如画的中国乡村采摘、烹饪、劳作,耐心地用中国传统手工艺展现美食、器物从无到有的制作过程,她拍摄的视频没有一个字夸中国好,却火遍全国,在国外也强势“圈粉”.这( )
①有利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②说明李子柒只想成为大家追捧的网红
③说明中华文化已经完全被世界其他国家所接受
④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A . ①③ B . ②③ C . ②④ D . ①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