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甲为小阳家的电热水瓶,图乙是其电路原理图,和
为阻值不变的电热丝,
,
,S1为温控开关,可以实现“加热”和“保温”态的转换。为了测量电热水瓶的实际电功率,小阳找来了一块标有 “200evs/(kW·h)”字样的电能表,在电热水瓶中加入1L温度为
的水后,把它单独通过电能表接入家庭电路中,将水加热到
,用了3.5min。小阳根据电能表的参数和转盘转数,计算出电热水瓶的实际电功率为900W。
求:(1)水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2)电热水瓶正常工作时保温功率是多少?
(3)在给水加热的过程中,电能表的转盘转了多少转?
(4)电热水瓶的加热效率是多少?
将2.8 g铁粉放入一定量的硫酸与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三者恰好完全反应,除去其中的不溶物,再将所得的溶液蒸干,最后可得固体( )
A.3.2 g B.7.6 g C.8.0 g D.15.2 g
如图,抛物线 与
轴交于 A (-1 , 0) , B (4 , 0) ,与
轴交于点 C .连接 AC , BC ,点 P 在抛物线上运动.
(1) 求抛物线的表达式;
(2) 如图 ① ,若点 P 在第四象限,点 Q 在 PA 的延长线上,当 ∠ CAQ =∠ CBA 45° 时,求点 P 的坐标;
(3) 如图 ② ,若点 P 在第一象限,直线 AP 交 BC 于点 F ,过点 P 作 轴的垂线交 BC 于点 H ,当 △ PFH 为等腰三角形时,求线段 PH 的长.
( 1 )在一密闭容器中盛有 aL 含 Cl 2 和 H 2 的混合气体,用电火花引燃后,恢复到原来状态,发现气体仍为 aL 。用足量的 NaOH 溶液吸收燃烧后的气体,结果无气体剩余。由以上条件,推知原混合气体中 Cl 2 和 H 2 物质的量之比一定是 ___ 。
A . Cl 2 : H 2 =1 B . Cl 2 : H 2 < 1 C . Cl 2 : H 2 ≥1 D . Cl 2 : H 2 ≤1
( 2 )氢气在氯气中充分燃烧,若两者的体积比为 1 : 2 ,所得混合物用 200mL3.00mol/L 的 NaOH 溶液(密度为 1.12g/mL )恰好完全吸收。
①求原 NaOH 溶液的质量分数 ___ 。(结果用小数表示,保留 3 位小数)
②求所得溶液中 Cl - 与 ClO - 的物质的量之比 ___ 。
③求溶液中 ClO - 的物质的量 ___ 。
生活中的 “吸”字常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如:用吸管将饮料“吸”入口中,是利用了 ______ 的作用;梳过头发的塑料梳子能 “吸”小纸屑,是因为梳子带了 ______ 。
使用 SNCR 脱硝技术的原理是 6NO(g)+4NH 3 (g) 5N 2 (g)+6H 2 O(g) ,如图是其在密闭体系中研究反应条件对烟气脱硝效率的实验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从图 1 判断,该反应的正反应方向是放热反应
B . 从图 2 判断,减少氨气的浓度有助于提高 NO 的转化率
C . 从图 1 判断,脱硝的最佳温度约为 900 ℃
D . 从图 2 判断,综合考虑脱硝效率和运行成本最佳氨氮摩尔比应为 1.5-2.0
— Do you know ____________?
—At 9:00 tomorrow morning.
A.when the video meeting began
B.when did the video meeting begin
C.when the video meeting will begin
D.when will the video meeting begin
人体可以感知环境变化并对自身生命活动进行调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感受器能感受刺激并产生兴奋 B.兴奋通过神经进行传导
C.感觉形成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 D.感知变化并进行调节利于生存
下列几种微小生物,没有真正的细胞核的是( )
A. 草履虫 B. 酵母菌 C. 乳酸菌 D. 变形虫
如图所示的图案由三个叶片组成,绕点 O 旋转 120° 后可以和自身重合,若每个叶片的面积为 4 cm 2 , ∠ AOB =120° ,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__________ .
镁条在空气中久置表面会变黑。某小组同学设计并进行实验,探究镁条变黑的条件。
【查阅资料】 常温下,亚硫酸钠(Na2SO3)可与O2发生化合反应。
【猜想与假设】 常温下,镁条变黑可能与O2、CO2、水蒸气有关。
【进行实验】 通过控制与镁条接触的物质,利用图所示装置(镁条长度为3 cm,试管容积为20 mL),分别进行下列5个实验,并持续观察20天。
编号 | 主要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1 | 先充满用NaOH浓溶液洗涤过的空气,再加入2 mL浓硫酸 | 镁条始终无明显变化 |
2 | 加入2 mLNaOH浓溶液 | 镁条始终无明显变化 |
3 | 先加入2 mL浓硫酸,再通入约4 mLCO2 | 镁条始终无明显变化 |
4 | 先加入4 mL饱和Na2SO3溶,再充满CO2 | 镁条始终无明显变化 |
5 | 先加入2 mL蒸馏水,再通入约4 mLCO2 | 镁条第3天开始变黑,至第20天全部变黑 |
【解释与结论】
(1)实验1和2中,NaOH浓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实验1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3中,试管内的气体主要含有CO2_______________。
(4)得出“镁条变黑一定与CO2有关”的结论,依据的两个实验是________(填序号)。
(5)由上述实验可推知,镁条变黑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与评价】
(6)在猜想与假设时,同学们认为镁条变黑与N2无关,其理由是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欲进一步证明镁条表面的黑色物质中含有碳酸盐,所需要的试剂是_________________。
如图所示,用一根细绳将杠杆AOB在O点悬挂起来,B处挂一重物G,请你在杠杆上画出最小的动力F1及动力臂l1,使杠杆在图中位置平衡。
( )
利用生锈废铁屑和钛白废酸(含硫酸、硫酸亚铁)制备硫酸亚铁的主要转化过程如下
(1)Ⅰ中除铁锈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Ⅱ中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金属和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
( 1 )在四川三星堆遗址出土大量重要文物,其中有巨青铜面具如图甲,其制作材料属于 ______ (填序号)。
A .金属材料 B .合成材料 C .复合材料
( 2 )为了防止铁器生锈,通常在其表面涂防护漆,其防锈原理是 ______ 。
( 3 )某同学用图乙所示实验来验证铜与银的金属活动性强弱,则 X 、 Y 分别是 ______ ,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 。
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一种常用方法。下列分类正确的是( )
A.酸:NaHCO3、H2SO4
B.氧化物:SO2、KMnO4
C.黑色固体:CuO、Fe2O3
D.具有还原性的物质:C、H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