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初三):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历史 道法 

九年级(初三)试题

小洋和小红在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一起组装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他们分别记下了钩码和弹簧测力计的位置.

  1. (1) 实验时,小红应向上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升高,并由弹簧测力计读出拉力为0.5N;同时小洋用刻度尺测出钩码升高的高度为0.1m,以上测量准确无误,其它被测物理量和计算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钩码重/N

    弹簧测力计提升的高度/m

    有用功/J

    总功/J

    机械效率

    2

    0.4

    0.2

    0.2

    100%

  2. (2) 小洋和小红测得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100%,他们意识到出了错误,请你帮他们找出原因: .

  3. (3) 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实际为 .

  4. (4) 若提升的钩码重增加到6N,则其机械效率将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5. (5) 通过分析,可知对滑轮组机械效率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有 .

某化学小组在实验室进行二氧化碳与碱溶液反应的实验探究。 

  1. (1) Ⅰ.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可行性研究 

    [实验1] 学习碱的性质时,甲组同学分别向澄清石灰水 和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如图①、②)。观察到: 

    ①中澄清石灰水很快变浑浊,②中无明显现象。 

    甲组得出结论: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 不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乙组同学提出异议,如果生成物具有  性质,就无明显 现象。他们设计如图③所示的实验,若软塑料瓶变瘪就可证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 反应。他们的依据是  。 

  2. (2) 丙组同学提出:需要在乙组同学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对比实验,才可以证明是氢氧化 钠吸收了二氧化碳。丙组的实验设计为  。 

    结论:二氧化碳能与碱溶液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 

  3. (3) Ⅱ.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现象研究 

    [实验2] 丁组往氢氧化钠溶液中持续通入一段时间二氧化碳,发现也变浑浊了。 

    已知:①室温下某些物质的溶解度:氢氧化钠 109g,碳酸钠 21.5g,碳酸氢钠 9.6g。 

    ②向碳酸钠溶液中不断通入二氧化碳发生反应:  。 

    【猜想与假设】 

    猜想 1:可能生成了难溶物。 

    猜想 2:可能与二氧化碳的量有关。 

    猜想 3:可能与氢氧化钠溶液浓度有关。 

    上述猜想中,肯定不正确是  ,理由  。 

  4. (4) [实验3] 室温下,取四支试管,向其中加入质量分数均为 10%氢氧化钠溶液为 10g,向 其中通入不同体积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被充分吸收),实验现象记录如下: 

    组别

    氢氧化钠溶液

    通入CO2的体积/mL

    实验现象

    1

    10%

    300

    没有明显现象

    2

    10%

    450

    出现较少浑浊

    3

    10%

    500

    出现较多浑浊

    4

    10%

    600

    出现大量浑浊

    解释与结论 1:溶液变浑浊的原因主要是:过量的二氧化碳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氢钠, 碳酸氢钠的  ,导致溶液浑浊。所以,猜想 2  (填“成立”或“不成立”)。 

  5. (5) [实验4] 室温下,另取三支试管,向其中加入质量分数不同的氢氧化钠溶液 10g,向其 中通入相同体积的二氧化碳,实验现象记录如下: 

    组别

    氢氧化钠溶液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1

    1%

    持续通入等体积的CO2气体 

    没有明显现象

    2

    5%

    出现很少浑浊

    3

    10%

    出现大量浑浊

    解释与结论 2:由此可知,猜想 3  (填“成立”或“不成立”)。 

  6. (6) 【反思与评价】 

    结合所给数据,丁组推测实验 3 中出现的不溶物还可能是碳酸钠,理由是  。 

  7. (7) 【拓展延伸】 

    往氢氧化钠溶液中持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如果始终不能产生浑浊现象,氢氧化钠溶液 的浓度最大值为  (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下图中说法错误的是(    )
A . 如图是发电机原理装置图 B . 如图是电动机原理装置图 C . 如图中动圈式话筒是电流磁效应原理 D . 如图是安培定则判断通电螺线管的极性
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按要求填空:
  1. (1) 铜在空气中加热:,该实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2. (2) 丙烷(C3H8)在空气中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相比,燃料发生完全燃烧的优点有
用化学知识对下列成语进行解释,错误的是(   )
A . “釜底抽薪”的灭火原理是移除可燃物 B . “煽风点火”的原理是加速空气的流动补充氧气 C . “火上浇油”的原理是为燃烧提供了更多的可燃物 D . “钻木取火”的原理是通过摩擦生热提高木材的着火点
下列各种设备中,与发电机工作原理相同的是(  )

A . 司南 B . 电磁继电器 C . 电炉子 D . 动圈式话筒
2015 年 3 月 26 日起, 因安全形势严重恶化, 中国政府成功从海外撤离中国公民 613 人,以及来自 15 个国家的外国公民 279 人。回答1-2 题。

  1. (1) 中国政府这次成功撤侨是在()

    A . 叙利亚 B . 尼泊尔 C . 伊拉克 D . 也门
  2. (2) 从海外成功撤离本国及外国公民说明了中国 ()

    ①综合国力日益强大 ②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③是个负责任的国家 ④已经步入了发达国家行列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下列划线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zūn)清酒斗十千 B . 暂凭杯酒(zhǎng)精神 C . 又恐(qióng)楼玉宇 D . (yǐ)户,照无眠
若m,n为方程 的两根,则多项式 的值为(   )
A . -8 B . -9 C . 9 D . 10
如图所示是“比较水和食用油吸热升温特点”的实验装置。

  1. (1) 加热过程中,用搅棒搅动的目的是;水和食用油吸热的多少是通过来反映的(选填“温度计示数的变化”或“加热时间”).
  2. (2) 关于该实验的变量控制,下列要求中不正确的是         (填字母);
    A . 采用相同的加热方法(如酒精灯火焰的大小,与烧杯底的距离等) B . 烧杯中分别装入相同体积的水和食用油
  3. (3) 从表中数据可知,(选填“水”或“食用油”)吸热的能力更强。
今天,无数青年在努力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华彩篇章。他们有的钻研科学,用实验室里的青春换来我国科研领域的发展进步;有的在奥运场上拼搏、奋斗,以中国热血挑战世界……他们共同彰显了(    ) 

 ①忧国忧民、道济天下的爱国情怀 

 ②诚信守法、见利思义的高尚情操 

 ③自强不息、坚持实干的奋斗品质 

 ④律己宽人、扬善抑恶的处事准则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已知关于x的方程ax2+(a﹣3)x﹣3=0(a≠0).
  1. (1) 求证:方程总有两个实数根;
  2. (2) 若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负整数根,求整数a的值.
电热饮水机有加热和保温两种工作状态(由机内温控开关S0自动控制),从说明书上收集到如表数据及如图所示的电路原理图:

热水箱容量

2L

额定电压

220V

加热时的功率

400W

保温时的功率

40W

  1. (1) 分析说明温控开关S0断开时,饮水机处于哪种工作状态?
  2. (2) 求电阻R2的阻值。
  3. (3) 求电热饮水机在加热状态下的工作电流。
下列关于“四项基本原则”的正确说法是(    )

①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的强国之路

②四项基本原则是全国人民团结奋进的共同政治基础

③四项基本原则是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成功的政治保证

④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②④
— Where is Linda?

— She __________ a TV program about a missing elephant.

A . watches B . will watch C . watched D . is watching
某化学小组用一定量AgNO3和Al(NO3)3的混合溶液进行了下图实验,已知溶液甲呈蓝色。

  1. (1) 向固体乙上滴加盐酸时(填“有”或“没有”)气泡产生。
  2. (2) 溶液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有(写化学式)。
  3. (3) 请写出该实验过程中所发生反应的一个化学方程式
已知一个碳 原子的质量为m kg,一个R原子的质量为n kg,则R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表达式为   
A .      B .      C .      D .
五个大小相同的正方体搭成的几何体如图所示,其主视图是(   )

A . B . C . D .
张明是某社区管理员,他在一楼房前点A处垂直升空一无人机巡查小区,当无人机升高到离地面100米的点D处时,以5米每秒的速度沿方向飞行,已知点A观察楼顶C的仰角是 , 问自D点飞行多少秒时无人机刚好离开张明的视线?参考数据:

世界历史在不断地对抗与合作中演绎,九年级某班同学以“对抗——合作”为主题进行了探究活动。邀请你全程参与此次活动。

【军事上】

材料一:

图1 欧洲两大帝国主义集团对峙图     图2 中、苏、美、英等26国签署文件

【政治、经济上】

材料二:丘吉尔耸人听闻的宣称:“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了,”他呼吁,只有英美结成军事同盟,才能制止苏联的侵略……

——川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材料三:二战后,以前长期对立的法国和德国,现在观念已经由“我是法国人”“我是德国人”变为“我是欧洲人”。

【思想意识上】

材料四:1945年4月12日,罗斯福因突发脑溢血去世。罗斯福逝世的消息令世界震惊,不同的国家都表达了同样的怀念与尊重(共识):莫斯科红场下了半旗。中国共产党《新华日报》以“民主巨星的陨落”为题发表社论。4月14日载着灵柩的总统专列缓缓而行,沿途瞻仰灵车的人无以数计……

——摘自腾讯网

  1. (1) 图1最终导致的事件英国参战的理由是什么?图2中26国走向合作的标志是什么?
  2. (2) 材料二发出了哪一事件的信号?该事件开始的标志是什么?材料三反映的合作方面的事件是什么?
  3. (3) 旧的世界格局崩溃后,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两大主题,成为共识。当今世界出现了哪些突出变化?请完成下列表格。

    方面

    相关史实

    科学技术

    世界经济

    政治格局

  4. (4) 请你以“1945年感动世界人物罗斯福”为题,为罗斯福写颁奖词(字数在50字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