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中考 

初中 历史

在17和18世纪,先后发生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这三次革命的共同点不包括(   )

A . 都推翻了封建统治,处死了国王 B . 都具有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 C . 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D . 都建立了资产阶级统治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所以被定性为一场帝国主义战争,是因为这场战争(  )

A . 因列强争夺殖民地而引发 B . 推动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C . 交战双方都蒙受巨大损失 D . 波及到欧、亚、非及太平洋广大地区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实现政治民主化,在政治体制建设方面进行了不断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98年康有为向光绪皇帝建议:“大抵欧美以三百年而造成治体,日本效欧美,以三十年而摹成治体。若以中国之广土众民,近采(学习)日本治体……十年而图霸定矣。”

材料二:孙中山在阐释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后总结说:“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入专利,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利,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利,故要社会革命……"

材料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在中国统治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新建立的政体有名无实。这是由于辛亥革命并没有使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思想随之消亡,旧的观念、旧的礼教,依然左右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

  1. (1) 材料一中康有为主张中国学习日本的什么政治体制?
  2. (2) 材料二孙中山实际上要求在中国建立什么政治体制?这一体制在本质上与康有为主张的政治体制都属于什么性质?
  3. (3) 材料三认为导致辛亥革命后建立起来的政体有名无实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为解决这一问题,当时先进的中国人高举了哪两面大旗与之进行斗争?
《圣经》把两河流域描绘成“人类幸福的伊甸园”.在这里曾经孕育的文明国度是(  )

A . 古巴比伦 B . 古代埃及 C . 古代印度 D . 古中国
“臭名昭著的‘解放’实际上是对农民的残酷掠夺”。这里列宁评价的是(    )

A .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 . 美国南北战争 C . 俄国1861年改革 D . 俄国二月革命

2014恰逢下列重大历史事件周年纪念:黄埔军校成立、红军长征开始、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南方视察深圳特区等。为纪念这些历史事件,某班历史学习小组开展课外学史活动,收集了一些材料,现邀请你共同探究。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材料四: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图片指出黄埔军校创办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时任黄埔军校校长是谁?

  2. (2) 长征途中召开的哪次会议成为中国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咏读材料二《七律·长征》,我们从中可以感悟哪些长征精神?

  3. (3) 据材料三,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方式。

  4. (4) 材料四中的雕塑“拓荒牛”,体现了深圳特区的一种什么精神?细读题词,指出特区主要“特”在哪一领域?与深圳同时开放的位于福建省的特区是哪一城市?

据《变迁中的古代社会》统计,公元前722至前464年的259年中,38年没有战争;公元前463至前222年的242年中,约89年没有战争。这一“变迁”的历史时期是  (    )

A . 夏商时期 B . 西周时期 C . 春秋战国时期 D . 秦汉时期
阅读材料时,抓住题目的关键词语,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和关键词语“西域都护”“伊犁将军”有关的地区是(  )
A . 台湾 B . 新疆 C . 西藏 D . 蒙古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事件是(  )

A . 辛亥革命 B . 南昌起义 C . 五四运动 D . 中共一大
制作年代标尺是历史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地展示出来。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使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③处反映的应该是(     )

图片_x0020_591552116

A . 商朝的建立 B . 西周的建立 C . 夏朝的建立 D . 东周的建立
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 . 开国大典 B . 解放西藏 C . 第一届政协会议 D . 发动
1939年9月1日,希特勒对波兰“发动巨大的突然袭击”,英法两国相继对德国宣战,这一历史事件标志着(  )

A . 绥靖政策达到顶峰 B .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 C .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D .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世界各国民主和法制建设经历了一个比较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某校历史兴小组就这一专题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步骤一  追寻古代的民主与法制】 

 材料一: 

 

 【步骤二  探讨近现代的民主与法制】 

 材料二:它是第一次以国家名义明确表述资产阶级政治要求的纲领性文献。它被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 

 材料三:“我真正的光荣并非打了四十次胜仗,滑铁卢一战抹去了关于这一切的记忆。但是,有一样东西是不会被人忘却的,它将永垂不朽——那就是我的民法典。” 

材料四:2018年3月 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其中把“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修改为“健全社会主义法治”, 一字之改是我们党依法治国理念和方式的新飞跃。

 ——2018年《中国纪检监察报》 

  1. (1) 指出图1石柱上的法典的历史地位,评价图2人物主政期间的民主政治建设成就。 
  2. (2) 材料二中的“文献”是指什么?它的发表有什么历史意义? 
  3. (3) 材料三中的“我”指的是谁?在他的祖国爆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其开始的标志是哪一历史事件? 
  4. (4) 结合所学,请概括材料二中的“文献”和材料三中的“民法典”的共同之处?反映了当时怎样的时代要求? 
  5. (5)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经历了从无到有、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在哪次会议上通过的?
  6. (6) 【步骤三:读史明智,学以致用】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人类政治文明演进的趋势,并谈谈对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和路线图,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是古代著名中西陆上交通示意图:

 


材料二  西汉的疆域图:

材料三   

请回答:

材料一中的这条中西通道是什么?这条通道在当时发挥了什么作用?这条通道对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还有价值吗?说出你的理由。

2)对材料二中斜线覆盖区域,西汉政府采取了怎样的措施?这一措施有何历史意义?

3)材料三所示地图体现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它与我国古代四大发明有什么联系?

【答案】(1)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或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有;理由:①丝绸之路在今天仍是中西交往重要交通通道; ②丝绸之路在我国当今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③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或一带路)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只要言之有理,并正确表述符合题意的一点理由即可得分)

2)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这是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

3)新航路的开辟。指南针的发明为新航路的开辟创造了条件。

23. 21世纪世界的主题仍旧是和平与发展,然而当今天下并不太平:钓鱼岛争端、朝鲜核试验、乌克兰危机等战争阴霾依然笼罩着人类,警醒世人珍惜和平,勿忘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14分)

【重温战争历程】

材料一  2014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爆发75周年。为铭记历史,警惕战争,世界上爱好和平的国家将举行各种纪念活动,我国也将举行国庆节以外的首次大阅兵。

1)材料一中的活动主题是为了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多少周年而举办的?

材料二  右图是一幅宣传海报,上面有残破的美国国旗和相关文字。其中文字的意思是“记住127日!”

2)材料二中提到的“127日”发生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感悟战争启迪】

材料三  “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有多少个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                

-----罗斯福

3)材料三体现了抗日战争的什么伟大意义? 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规模最大的战役是什么战役?其指挥者是湖南哪里人?

材料四   各国保证竭尽全力,互相合作,彻底打败德、意、日三国轴心及其附庸,决不单独与敌人停战或媾和。       

4)材料四的内容出自哪部文献?

5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观察下面“四大文明古国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1)根据图中所标注的ABCD区域,写出四大文明古国的名称及其所处的大河流域。

2)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这些文明古国的产生有什么共同特点?为什么会产生这一特点?

3)四大文明古国有哪些成果对今天有直接影响?请你至少列出四条。

联合国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国际组织之一,关于它的叙述正确的是

A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决定建立联合国 

B1921年华盛顿会议上决定建立联合国 

C1942年《联合国家宜言》的签订,标志着这一组织的正式形成 

D1945年雅尔塔会议决定战后建立联合国

国际联盟把虎门销烟开始的 6 3 日定为 国际禁烟日 1987 年联合国又把虎门销烟完成的翌日 6 26 日定为 国际禁毒日 。领导虎门销烟的民族英雄是

A .邓世昌 B .左宗棠 C .林则徐 D .左宝贵

20世纪50年代,一位农民创作了一首“稻谷赶黄豆,黄豆象地瓜,芝麻赛玉米,玉米比人大”的民歌,你认为这首民歌创作的时代是

A.“大跃进”时期         B.土地改革时期        C.抗美援朝时期        D.三大改造时期

1952年底,我国三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他们分到土地的法律依据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D.《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材料题
近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向近代化迈进的过程中,各国历程有所不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4世纪中叶后,领主出租直领地,靠租金生活,一些富裕的农民通过各种方式将土地集中起来,雇佣少地或者无地的农民耕种,将产品推向市场。在手工业中,商人提供原料和生产工具,工人成为完全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形成了彻底的雇佣关系。
材料二:14-17世纪,人类历史发生了巨变,意大利、葡萄牙等一些先进国家在这一世界性历史巨变中各居于先导地位,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开始了。
材料三:美国这个国家虽然只有200多年的历史,但却演绎了大国崛起的罕见奇迹:美利坚民族并不是北美大陆首批开辟者,但经过100余年的时间,美国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大国。
材料四:法国大革命是世界近代史上规模最大,最彻底的革命,……震撼了整个欧洲大陆的封建秩序。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点西欧经济出现的新变化。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哪一思想解放运动率先在意大利发生?“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的事件是什么?这些事件有何共同影响?
(3)材料三中的“美利坚民族并不是北美大陆的首批开辟者”,那么是谁率领船队成为北美大陆的首批开辟者?200多年前美国通过哪一事件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该事件之后,美国通过哪一文件确立了新的国家政体?
(4)根据材料四,为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提供了重要理论准备的事件是什么?在此次革命中哪位君主的生命走向终结?这次革命具有怎样的影响?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