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中考 

初中 历史

下列关于两宋时期少数民族首领和其所建立政权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 . 耶律阿保机——蒙古 B . 元昊——辽 C . 完颜阿骨打——金 D . 铁木真——西夏
如图所示毕业证书颁发于(    )

图片_x0020_96263578

A . 公元1912年 B . 公元1919年 C . 公元1920年 D . 公元1921年
某同学搜集了“政企分开”“利改税”“股份制改革”等资料。据此判断其学习的课题(    )
A . 土地改革 B . 国有企业改革 C . 教育体制改革 D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天农业生产的发展,还有许多困难的条件限制了它,约束了它,要在现有基础上提高一步,就必须帮助农民解决以下三个问题:(1)必须帮助贫困农民解决生产资料的困难…(2)帮助农民减少自然灾害用什么办法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这些困难呢?当然,国家要大力帮助另一条道路是新道路,是领导农民组织起来,靠大家互助合作的力量…

——邓子恢《在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1953年4月)

材料二:1978﹣2010年中国国民经济部分年份简表

1978年

1992年

2002年

2010年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3524

20370

102308

421368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人(元)

343.4

1826

7073

2862

材料三:社会主义就是要发展生产力……资本主义发展几百年了,我们干社会主义才多长时间!何况我们自己还耽误了二十年如果从建国起,用一百年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中等水平的发达国家,那就很了不起!从现在(1992年)起到下世纪中叶,将是很要紧的时期,我们要埋头苦干。

——《文选》第三卷

材料四: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中国章程》(2017年10月24日通过)

  1. (1) 根据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生产发展困难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另一条新道路”指的是什么?“新道路”的实施使生产资料所有制方式产生了怎样的变化?
  2. (2) 材料二反映出:1978年后,尤其是在1992年后我国经济快速增长,这应得益于1978年和1992年中国召开的两次重大会议。这两次会议在经济方面分别作出了什么重大决策?
  3. (3) 据材料三,指出提出的“我们要埋头苦干”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谈话的影响。
  4. (4) 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什么?理论被确立为中国的指导思想是在哪次会议上?
要研究唐时期印度和中亚的历史,最好的书籍是(    )
A . 《史记》 B . 《西游记》 C . 《大唐西域记》 D . 《唐书》
观察日本自1868年以来的国力变化示意图,分析C 阶段变化的原因是(   )

①注重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②重视教育

③利用新科技成果

④美国的扶植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③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④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暴风骤雨,中国终于以崭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那一天,北京沸腾了,中国沸腾了。那一刻,举国欢庆,30万军民齐聚天安门广场,来庆祝这个伟大的日子。

材料二:国家形象毕竟不是一种既定的状态。它的构建是一个主动塑造的动态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新的政治秩序和新的经济秩序以塑造新的国家形象,同时推行社会改革,通过“翻身”意识等建立“积极的国家形象”,并赢得广大民众的普遍认同。

  1. (1) 据材料一,指出材料描述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这一事件对中国有何重大意义?
  2. (2) 据材料二,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是通过哪些方式来构建国家形象的。请任意选择其中一种方式,举出相关史实。
  3. (3) 作为中学生,你能为维护我们的国家形象做些什么?
以下对应关系搭配错误的一组是(    )
A . 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B . 毕加索——《向日葵》 C .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 D .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明治维新期间,日本,开始全面学习西方,从军事、技术、政治体制一直到生活习惯,全力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化。后来,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矛盾,所以改革措施中又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由以上可见,明治维新(    )
A . 自始至终采取全盘西化的策略 B . 彻底根除了封建制度的残余 C . 有选择地学习和借鉴西方文化 D . 使日本走上了侵略扩张道路
下列中国的革命活动由巴黎和会直接促成的是(  )

A . 辛亥革命 B . 五四运动 C . 新文化运动 D . 中国的成立
下列适合填入下边表格名称画线处的是中国    成就表(    )

时间

成就

1955年

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

1971年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2年

尼克松访华

1991年

中国正式加人亚太经合组织

A . 科技 B . 国防 C . 外交 D . 文化
文艺复兴的先驱但丁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这句话体现的时代思潮是(   )
A . 封建神学 B . 浪漫主义 C . 人文主义 D . 启蒙思想

列举出隋唐时期我国各列世界前列的科技成就。

下面是马小虎同学在想象半坡原始居民一天的生活写作中的片段。请找出不符合史实之处,并加以改正。

早晨,红日东升。一群人从他们的干栏式房子里走出来,房子的四周有用于防护的壕沟。人们开始劳动,他们有的在用石铲收割水稻;有的在喂养家畜,家畜的种类有猪、狗和水牛等;有的在窑场烧制黑陶;有十几个小伙子在野外打猎,他们手持石斧,正在追赶一头鹿……

天色愈来愈暗,劳动的人们开始陆续回家,留在村子里的一部分人已准备好了晚饭,他们吃着米饭,笑谈劳动中的趣事……夜已深,大家都回去休息了。

1)错误:_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__

2)错误:_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__

3)错误:_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__

4)错误:_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__

5)错误:_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__

温家宝总理在访问印度泰戈尔国际学院时说:“汉字有悠久的历史。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后统一了文字。2 000多年来,汉字不仅内容不断充实,形式也不断变化。……中国的书法是心与力的结合。”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文物图片反映了汉字的演变,请你将相应的汉字字体名称写在图片下面的横线上。

图①商朝牛骨刻辞图②李斯书写的峄山刻石图③司母戊鼎④《兰亭序》(摹本—局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按照汉字的演变过程将以上文物图片重新排列顺序。

(3)汉字自古至今一脉相承,从以上文物图片及中国汉字“马”的演变图中,你能看出我国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什么?

(4)“中国的书法是心与力的结合”,请你对《兰亭序》这一书法作品及其作者作简要的介绍。

《水浒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李達和燕青逛东京大街,一个有说书、唱曲、杂剧、猜谜、相朴、踢球等娱乐活动的场所,让两人流连忘返。这一场所在当时被称为     (      )

A.皇官              B都市              C.瓦子              D.乡村

20世纪40年代中期,国民党《中央日报》就国共关系某一事件的影响评论道:“这一结果固然还有不能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内战之不致发生,却已有确实的保障。”这指的是(  )

A.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C.“双十协定”的签订                D.《国共合作宣言》的签署

对于 1971年10月25日发生的一件大事,美国代表布什说:“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他哀叹,那些表决后欢声雷动的代表们“就是要踢山姆大叔一脚”。这个“转折点”是

A 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 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C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D 万隆会议召开并取得圆满成功

下列有关我国境内早期人类及其生活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北京人会使用火   

②北京人能用打制方法制作出尖状器、刮削器等石器
③北京人生活在周口店龙骨山上   

④元谋人生活在黄河流域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西周初年为巩固政权采取分封制度,下列哪项不属于分封制重要作用      

  A.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联系    

B.扩大了西周的影响    

C.巩固了皇帝制度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