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初一)生物: 上学期上册  下学期下册

七年级(初一)生物试题

按照构成人体的结构层次排序,正确的是(    )

A . ④→②→①→③→⑤ B . ①→②→③→④→⑤ C . ⑤→①→③→④→② D . ②→①→③→⑤→④
如图是呼吸运动模拟装置,叙述错误的是(    )

A . ②模拟肺,④模拟膈肌 B . 甲模拟吸气过程,此时膈肌舒张 C . 乙过程中胸廓容积变小 D . 这个模型说明,呼吸与膈肌的运动有关
人体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    )

A . 鼻子 B . 气管 C . 肾脏 D .
在适宜的条件下,下列种子不可能萌发的是( )
A . 胚乳损伤的玉米种子 B . 子叶损伤的菜豆种子 C . 切去胚的小麦种子 D . 籽粒干瘪的花生种子
“观察玉米种子的结构”时,用刀片将玉米种子从中央纵向剖开。
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请问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
A . 生物圈 B . 森林生态系统 C . 草原生态系统 D . 湿地生态系统
动物、植物、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主要作用分别是 (    )
A . 肉食者、植食者、腐食者 B . 寄生者、光合作用、腐生 C . 消费者、生产者、分解者 D . 分解者、生产者、分解者
下列生物中属于单细胞生物的是(    )
A . 蚯蚓 B . 草履虫 C . 蛔虫 D . 涡虫
北欧人的鼻子比较高大,非洲人的鼻子平小,下列关于这种差异的意义解释科学的一项是(  )

A . 北欧的污染严重,鼻子高大有利于空气的清洁 B . 北欧空气干燥,鼻子高大有利于对空气湿润 C . 北欧的气候寒冷,鼻子高大更有利于使空气变得温暖 D . 只是人种的差异,没有任何意义
2019年3月,生态环境部通报了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空气质量排名前20位和后20位城市名单。其中咸宁位居第13位,成为湖北省唯一入选“20个空气质量相对较好的城市”。为打赢蓝天保卫战,你认为下列做法有积极意义的是(    )
A .    植树造林,不断扩大绿化面积 B . 倡导垃圾分类,提高资源的循环利用 C . 减少煤炭、石油的利用,开发新能源 D . 对非法开采矿山、工业污染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专项治理
下列关于人体呼吸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人在进食吞咽时,一般不会误入气管的原因是会厌软骨盖住喉的入口 B . 呼吸道都有骨或软骨作支架,能保证气流通畅 C . 北欧人的鼻子明显比生活在赤道附近的人大,这有利于预热冬天寒冷的空气 D . 在患重感冒时,往往用嘴呼吸,这对吸入的空气起到了充分的预热和清洁作用
下列食品中,符合国家卫生标准,能让我们放心食用的是(   )。

A . 蛋白含量少的“空壳”奶粉 B . 含“瘦肉精”的猪肉 C . “染色”的玉米馒头 D . 环保的绿色食品
下列各组生物性状中,不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A . 小明的 A 型血和小刚的 B 型血 B . 人的身高和体重 C . 人的卷发和直发 D . 小麦的高杆和矮杆
pH小于5.6的雨水称为,这种雨水对生物有极大的危害.

能调节糖类在体内的吸收,利用和转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是(  )

A . 生长激素 B . 肾上腺素 C . 胰岛素 D . 性激素
为了了解我国各省人民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情况,可以采用的科学方法是(     )
A . 观察法 B . 调查法 C . 实验法 D . 比较法
人体呼吸的主要过程包括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判断对错)
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时,视野中的气泡影响了观察效果。可将气泡移出视野的操作是(  )

A . 擦拭目镜 B . 移动装片 C . 换低倍物镜 D . 调粗准焦螺旋
和平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校旁池塘中4种不同的生物(A、B、C、D)进行研究:一是对它们消化道内食物的组成进行分析;二是请专家对这4种生物体内的主要污染物(某种杀虫剂)含量进行了测定.其结果见下表:

生物种类

千克体重内某种杀虫剂含量(mg)

消化道内食物组成

A(大鱼)

96

小鱼

B(小球藻)

5

/

C(小鱼)

31

水蚤

D(水蚤)

15

小球藻

  1. (1) 根据表中提供的信息,以食物链形式表示4种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 .

  2. (2) 该池塘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 .

  3. (3) 该生态系统除了这4种生物外,还有一类不可缺少的生物是 ,它们能将动植物的遗体分解成无机物.

  4. (4) 研究看出,大鱼、小鱼、水蚤生命活动所需能量最终都来自小球藻所固定的 能.

  5. (5) 鱼是人们的美味佳肴,原来爱吃大鱼的人较多,现在很多人更喜欢吃小鱼了.从表中数据分析,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 .

植物体内水分的散失,由(    )调节.
A . 气孔的张开与闭合 B . 光合作用 C . 植物叶片的多少 D . 植物输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