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初二)物理: 上学期上册  下学期下册

八年级(初二)物理试题

一个铝球,它的体积是500cm3 , 质量是540g,

(1)请判断这个铝球是空心还是实心的?

(2)如果是空心的.问空心部分的体积是多大?

(3)如果在空心部分注满水,则铝球的总质量变为多少?(已知ρ=2.7g/cm3

寓言《龟兔赛跑》中说:乌龟和兔子同时从起点跑出,兔子在远远超过乌龟时,便骄傲地睡起了大觉.等它一觉醒来,发现乌龟早己悄悄地爬到了终点,后悔不已.在整个赛跑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乌龟始终比兔子跑得慢 B . 兔子始终比乌龟跑得快 C . 兔子的平均速度大 D . 龟的平均速度大
小明同学在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时,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请你根据小明的实验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1. (1) 在C与E两图中,保持了排开液体的体积不变,研究浮力与 的关系.根据A与E两图所示的实验数据,可知物体浸没在盐水中所受的浮力 N.
  2. (2) 小明对ABCD四个步骤进行了观察研究,发现浮力的大小有时与深度有关,有时与深度又无关.对此正确的解释是浮力的大小随着排开水的体积的增大而,当物体完全浸没在水中后排开水的体积相同,浮力的大小与深度
  3. (3) 在小明实验的基础上,根据有关实验数据,可以计算出盐水的密度为 kg/m3
在“五岳”之一泰山上,历史上曾多次出现“佛光”奇景.据目击者说:“佛光”是一个巨大的五彩缤纷的光环,与常见的彩虹色彩完全一样.“佛光”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 . 直线传播 B . 小孔成像 C . 影子 D . 光的色散
某小组在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所用木块各个面光滑程度相同,并记录了如下信息:

实验序号

探究过程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1

图片_x0020_100021

木块在木板上滑动

F1=0.8N

2

图片_x0020_100022

木块在木板上滑动

F2=1.2N

3

图片_x0020_100023

木块在毛巾上滑动

F3=1.4N

  1. (1) 实验时用弹簧测力计拉动木块,使它沿长木块滑动,这时摩擦力与拉力是一对力,从而测出摩擦力的大小;
  2. (2) 比较两次实验可得结论:在压力相同的条件下,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3. (3) 实验结束后,该组同学还想探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积大小之间的关系,请你帮助他们在实验1的基础上,利用实验1中的器材再做一次实验就能探究这个问题;

    ①你的做法:

    ②分析与结论:如果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0.8N,可得结论;如果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等于0.8N,则结论相反;

  4. (4) 请你举出一个增大有益摩擦的例子:
质量70kg的消防员背负10kg的装备沿竖起金属杆匀速下滑,此时消防员所受的摩擦力大小是N,方向是.(g取10N/kg)

根据下表中几种物质的熔点(在标准大气压下)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物质名称

固态水银

固态氢

熔点/℃

-38.8

1064

1083

1535

3410

-259

A . 在气温为-50℃的地方不能选用水银温度计 B . 用钨制成的灯丝不易熔化 C . 铜球掉入铁水中不会熔化 D . -200℃的氢为固态
水平地面上置有一个质量为1千克、底面积为1×10-22的薄壁圆柱形容器,容器内盛有质量为5千克的水。求:
  1. (1) 容器中水的体积V
  2. (2) 容器对地面的压强p
  3. (3) 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p
向某烧杯中加入某种液体,同时测量液体与烧杯的总质量,直到装满烧杯,并将体积与质量的数据绘制成图像,如图所示。根据图像可知:烧杯的质量为g;液体的密度ρ=kg/m3;120g该液体体积为cm3

图片_x0020_100014

将圆珠笔笔杆与头发摩擦后靠近小纸屑,有什么现象发生?

如图所示为某同学探究浮力大小规律的示意图,请将该同学测得的数据填入表格:

  1. (1) 补充完整:

    物体重(牛)物体浸没水中弹簧测力计示数(牛)物体在水中受浮力(牛)物体排开水的重力(牛)




  2. (2) 由实验得出的结沦是 。

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时,同学们利用小桌海绵、砝码等器材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图片_x0020_100019

  1. (1) 同学们是根据来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的。
  2. (2) 通过比较乙丙两图的实验,得到的结论:压力一定时,,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本实验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3. (3) 小明将图乙中的小桌和砝码放到一块木板上,如图丁所示,图乙中海绵受到的压强 p和图丁中木板受到的压强 p的大小关系为 pp(选填“>”、“<”或“=”)。
古战场上,探马将耳朵贴在地面听便能及早发现敌情,这是因为(   )
A . 空气不能传递声音 B . 固体能够传递声音 C . 空气传声比固体更快 D . 固体传声比空气更快
在测量某种液体密度时,物理兴趣小组讨论形成了以下方案:

A.将量筒中的液体倒入烧杯,测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1

B.将适量的液体倒入量筒,测出液体的体积V

C.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2

D.计算出液体的密度ρ

  1. (1) 以上方案中的步骤,其正确顺序是(只填写序号即可)。
  2. (2) 用所测物理量的符号写出液体密度的表达式ρ=
  3. (3) 在用调节好的托盘天平称量空烧杯的质量时,往右盘中加入最小的砝码后,发现指针在分度盘上的位置如图所示。接下来的操作应该是

  4. (4) 在对实验方案进行论证时,老师指出该方案误差较大,请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及结果。
  5. (5) 请结合(4)中的分析,对该物理兴趣小组形成的方案进行完善。
如图所示,光从水中射向空气中,请作出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

如图甲所示,在玻璃瓶内灌满红色水,盖紧瓶塞让细玻璃管内液面达到一定高度,用力捏玻璃瓶时,观察到细玻璃管中的液面立即上升,说明力可以使玻璃瓶发生 ;另一个玻璃瓶装半瓶红色水,盖紧瓶塞让细玻璃管内液面达到一定高度,如图乙所示,将此装置移至高山上,玻璃管中液面会 ,由此证明高山上的气压比地面的气压 

在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 (1) 图中AB段的路程SABcm,如果测得时间t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cm/s。
  2. (2) 测量小车从A点出发到达B点所花费的时间,如果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所测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
  3. (3) 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填“大”或“小”)。
  4. (4) 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正确吗?,理由是:
在探究“冰的熔化特点”实验中
  1. (1) 如图甲所示,是小明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的冰加热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分析图象可知,冰的熔点是℃,其熔化过程的特点是.在第6min该物质处于.(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

  2. (2) 另一个小组为了使物质更快受热,实验装置如图乙所示,你认为该装置存在的不足是

2021年1月13日,中国自主研发设计、自主制造的世界首台高温超导高速磁浮工程化样车及试验线,在西南交通大学正式启用。这台样车时速可高达620km/h,与其他磁悬浮技术相比,高温超导磁悬浮技术尤其适合未来的真空管(隧)道交通运输。这里的“高温”指的是零下196摄氏度,高温超导体可以在液氮温区(零下196度以上)出现超导态。高温超导悬浮装置不再需要铁芯,更为简单,重量轻耗能少,只需要使用液氮和少量电力,高温超导磁浮列车就能正常运行,成本大为降低。其主要工作原理:位于轨道两侧线圈里流动的交流电将线圈变为电磁体,与列车上超导电磁体发生相互作用,不仅悬浮并稳定列车车体,还能通过交流电周期性地变换磁极方向而获取推进动力使列车高速运行。

  1. (1) 利用液氮对导体进行降温处理时,液氮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2. (2) 许多材料在低温下会失去电阻的特性,这种现象称为现象;
  3. (3) 磁悬浮列车的运行,根据同名磁极的原理使列车浮起;
  4. (4) 超导体(选填“可以”或“不可以”)用来制作电热毯;
    超导磁悬浮列车是通过改变轨道线圈里,周期性地变换磁极方向。
关于如图所示的热学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

A . 甲图中,压紧的两铅块,下面悬挂钩码而不分开,这是由于大气压强的作用 B . 乙图中,试管内的水沸腾后,水蒸气将软木塞推出,软木塞的内能的转化为它的机械能 C . 丙图中,抽去玻璃隔板后,两瓶中的气体逐渐混合,这说明上面瓶中的空气密度较大 D . 丁图中,金属管装有少量乙醚,迅速拉动缠在金属管外的皮绳,可使橡皮塞从管口飞出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