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初二)物理: 上学期上册  下学期下册

八年级(初二)物理试题

我们经常提到的像有:①小孔成像;②平面镜成像;⑧放大镜成像;④电影银幕上的像;⑤汽车观后镜中的像。其中属于实像的是。(填序号)
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  ;教室外面有嘈杂的声音,关上门窗是在 减弱噪声.

如图所示,长方体物块甲、乙置于水平地面上,物块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分别为S、S′(S<S′),对地面压强相等。然后将这两物体先后叠放到对方的上表面(如图所示),此时甲、乙对地面的压强分别为p、p , 甲、乙对地面的压强变化量分别为Δp、Δp;则(   )

A . p>p , Δp>Δp B . p<p , Δp>Δp C . p<p , Δp<Δp D . p>p , Δp<Δp
如图所示在建国60周年阅兵式上,空军加油机与“歼10”战斗机以空中受油的状态列队飞行。若把加油机看作是静止的,所选的参照物是(    )

A . 天空中浮动的云 B . 地面 C . 阅兵式主席台上的人 D . “歼10”战斗机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老师给同学们提供了带底座的玻璃板、白纸、笔、火柴、光屏、刻度尺,两支外形相同的蜡烛A和B等实验器材。
  1. (1) 为了保证实验效果,实验时应选择(填“厚玻璃板”或“薄玻璃板”)进行实验

  2. (2) 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如图,拿(填“点燃”或“未点燃”)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观察,直至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的方法是(填“控制变量法”或“等效替代法”)。
  3. (3) 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无法呈现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填“虚”或“实”)像。
  4. (4) 为了让右座的同学也能够看清蜡烛的像,小英只将玻璃板向右平移,则蜡烛像的位置(填“向右移动”“向左移动”或“不变”)。
在气温是0℃的情况下,用一小金属盆装冰水混合物,置于装0℃的酒精的大盆中,如图所示,在两盆液体中分别各插一温度计甲和乙,用电扇吹整个装置的液面,在此过程中,内盆仍为冰水混合物,外盆仍有许多酒精,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甲温度计示数未变,乙温度计示数降低 B . 甲乙温度计示数相同 C . 内盆中,冰占有的比例将减少 D . 内盆中,冰与水比例不变.
起重机的钢丝绳吊着重物,比较在重物静止时,重物匀速上升时,重物匀速下降时钢丝绳对重物的拉力大小,则(   )
A . 重物匀速上升时,拉力最大    B . 重物静止时,拉力最大 C . 重物匀速下降时,拉力最大    D . 上述三种情况,拉力一样大
中国青铜时代始于公元前2000年,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观赏价值。如图所示,考古家用焦距为10cm的放大镜观察出土的青铜器件,他看到的是正立、放大的(选填“虚”或“实”)像。此时,该物件与放大镜的距离应10cm(选填“>”“=”或“<”);用放大镜的镜片制成的眼镜可用于矫正(选填“近视”或“远视”)眼。

2018年,平昌冬奥会闭幕式的“北京8分钟”惊艳了全世界,在美轮美奂的光影中,冰上少年与智能机器人随音乐共舞,20多名机器人动作整齐划一,精准优美,和炫舞少年相得益彰,关于正在表演的机器人和冰上少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机器人在弯道滑行时,运动状态不发生改变 B . 机器人在冰面上运动时,不受力的作用 C . 相对于看台上的观众,滑行中的机器人是运动的 D . 相对于自己的溜冰鞋,滑行中的少年是运动的
如图所示,跳水运动员在向下压跳板的过程中,压跳板的力的作用效果是使跳板发生。跳板弹起的过程中,跳板推运动员的力的作用效果是使运动员的发生改变。运动员离开跳板后,仍会向上运动是由于运动员具有

图片_x0020_100008

1654年,马德堡市长和他的助手做了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

(1)实验中,他们把两个铜半球壳灌满水后合在一起,再把水全部抽出,此时球内接近 ,周围的 把两个铜半球紧紧地压在一起.

(2)如图,某校同学用底面积为500cm2的平底压力锅代替铜半球模拟上述实验,在山底比在山顶拉开锅的最小拉力要 (山底与山顶气温相同),在山底,当锅两边受到的拉力均为4000N时,锅恰好被拉开,此时锅内空气的压强约为  Pa(大气压取105Pa).

家庭用寒暑表的变化范围是(   )
A . 0℃~100℃ B . 35℃~42℃ C . ﹣10℃~100℃ D . ﹣30℃~50℃
暖水瓶的瓶胆夹壁中是真空,小明想利用它来探究真空能否传声。他把音乐贺卡里的电子发声器放入瓶中,根据听到的声音进行判断(瓶塞处漏音忽略不计)。在他设计的下列几组比较因素中最合理的是(    )
A . 塞上瓶塞和不塞瓶塞进行比较 B . 将音量大小不同的芯片先斤放入瓶胆中进行比较 C . 把瓶胆放在近处和远处进行比较 D . 用一个完好的和一个已经漏气的瓶胆进行比较

某同学利用一定质量的水,研究水的体积和温度的关系,并根据实验数据作出V-t作出图象,如图,请根据此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 (1) 图像中AB段反映的物理现象是;图像中BC段反映的物理现象是

  2. (2) 以上现象揭示了水的反常膨胀规律,由此进一步得出的结论是:水在4℃时


如图所示,一底面积为s=400cm2的圆柱形物体竖直漂浮在水面上,已知液体对物体下表面的压强为600Pa,水的密度为ρ=1.0×103kg/m3 , 则物体下表面所处的深度h为 m,物体受到的重力为 N。

如图所示,小芳同学回过头来能看清掉在地上的书上的“物理”两个字,这是因为(  )

A . 书自身发出的光 B . 书面反射的光射入了小芳的眼睛 C . 光在“物理”两个字上发生了镜面反射 D . 小芳的眼睛射出的光在书面上发生了反射
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完成下列问题


  1. (1) 如图所示,光会聚于b点,在虚线区域内放甲透镜后,光会聚于主光轴MN上的a 点;在虚线区域内换放乙透镜后,光会聚于主光轴MN上的c点.现在小明想进一步探究凸透镜成像的特点,他应选择(选填“甲”或“乙”)透镜。


  2. (2) 小明选择好凸透镜后在光具座上进行实验:

    ①为测量凸透镜焦距,他让一束平行光正对射向该透镜,须调节光屏位置直到在屏上得到一个 的光斑.图甲是调节完成的状态,该透镜的焦距f= cm;

    ②小明按图乙组装好实验装置。在只移动透镜的情况下,他发现都不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由此,你猜想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

    ③如图丙所示,蜡烛在光具座上A处时,可在B处的光屏上成一清晰的像,所成像为 、 的实像.若把蜡烛从A处向左移动距离s到C,为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则他应将光屏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

  3. (3) 小明和其他同学继续利用凸透镜和蜡烛进行成像实验.从各组汇报数据中发现,当物距均为20.0cm时,有两个小组所测像距分别为16.0cm、24.0cm,与理论像距20cm相比偏差较大.若不是因为长度测量方法错误和测量误差导致的,请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被细绳拴着的小球在水平面绕O点做圆周运动,轨迹图如图中虚线所示,不计阻力,某时刻细绳断,小球速度为v,过一段时间小球出现在P点,速度为v′(如图).vv′(选填“>”、“=”、“<”).作图找出细绳断时小球的位置,用点在轨迹图上表示

饺子是中国的传统美食之一,在包、煮、吃的过程中包含许多知识:生饺子刚放入开水时沉底,是因为饺子受到的浮力重力(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煮熟的饺子会浮起,是因为饺子的体积变大,进而使变大。 
小明采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每次让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释放,观察小车在粗糙程度不同的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请完成以下问题:

  1. (1) 每次让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释放,这样做的目的是
  2. (2) 分析实验现象,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速度的减小是因为受到的作用;进一步推理可知:如果运动的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它将做运动。对此实验用科学推理法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
  3. (3) 小车在水平面上最终停下,比较小车三次在平面上的平均速度大小关系是(A: v=v=v   B:v>v>v C:v<v<v D:无法判断)
  4. (4) 画出木板面上小车水平方向受力示意图。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