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

初中 科学

如图所示,电源电压为3V且保持不变,滑动变阻器R标有“1A 10Ω”的字样。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在最右端时,闭合开关S,通过灯泡的电流为0.3A,此时通过干路中的电流是A。在电路安全工作的情况下,向左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时,灯泡亮度将

  1. (1) 音调:指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越,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
  2. (2) 响度:反映的是声音的强弱,取决于声源的、与声源的和不同的人对声音的感觉。
  3. (3) 音色:不同发声体的不同,发出的音色就不同。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4. (4) 声音的三个特性:.
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 CO2 后残留的废液收集在学校实验室的废液缸中。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想探究废液中溶质的成分,请我们共同参与探究并回答下列问题:

[查阅资料] CaCl2 溶液呈中性。

[提出问题] 废液中的溶质是什么物质?
[作出猜想]

猜想一:废液中的溶质只有 CaCl2

猜想二:废液中的溶质有CaCl2 和①(填化学式)。
【实验与结论】

小明同学取少量 CaCl2 溶液和废液分别加入到 2 支试管中,并向其中分别滴加无色酚酞试剂作对比实验,结果两试管中溶液均无色,于是甲同学认为猜想一是正确的。你认为甲同学的猜想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②

小刚同学认为要证明废液中溶质的成分,可向废液中加入某种试剂,根据实验现象作出判断。则小刚同学所选的下列试剂合理的是③

A. NaOH 溶液 B.紫色石蕊试液 C.Na2CO3 溶液 D.铁粉

为了探究“赤霉素对大豆植株高矮特性的影响”。

⑴甲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取生长正常、大小相同的大豆幼苗15株,测量高度后,置于按科学标准配制的培养液中,放在适宜的温度和光照等条件下培养。

②每天喷洒用清水配制的赤霉素溶液。

③20天后测量每株大豆的高度,发现平均高度增加了。实验结论:赤霉素有促进大豆植株增高的作用。

⑵乙同学认为甲的实验结果可信度不高,因为甲没有设置对照实验。请你帮助设置对照实验:

①取的大豆幼苗15株,置于同样的培养液和适宜的温度和光照等条件下培养。

②每天喷洒与实验组等量的

③20天后测量每株大豆的高度,计算平均高度。这种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这种科学探究的方法称为法。

⑶如果20天后,出现的实验结果,可以得到“赤霉素有促进大豆植株增高作用”的实验结论。

⑷请你再提出一个可能影响大豆植株高度的因素

如图,手电简发出的光向下照射到烧杯底部,向烧杯中注水到一定高度后发生了折射现象,下列光路图能正确表示这种现象的是(   )

A . B . C . D .
亲爱的同学:你会使用温度计和刻度尺吗?

  1. (1) 用同一支温度计分别测量当天正午与晚上的气温,两次温度计的示数如图1甲、乙所示,其中图是中午的气温,其示数是 ℃。
  2. (2) 如图2所示,用A、B两把刻度尺测同一物体长度,放置正确的是 刻度尺,该物体的长度为   cm。
小科同学在家中进行化学实验,按图甲将5克的氯化钠放入烧杯连接好电路发现灯泡不亮,按图乙将5克氯化钠溶解在500毫升的自来水中放在相同烧杯中连接相同的电路发现灯泡亮。于是得出结论,氯化钠的水溶液是导体。

  1. (1) 请你根据学过的知识解释氯化钠水溶液能够导电的原因
  2. (2) 小雪同学认为小科在实验选择材料上不够严谨,所以还需要在原来基础上进一步实验才能证明氯化钠水溶液的导电性,请你补充实验设计,可以添加实验器材,并说明预测实验现象。(可供添加的实验器材有:烧杯、蒸馏水、天平、量筒)
将氢氧化钠溶液逐滴滴入盐酸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中,并根据观察到的现象绘制了如图所示的曲线,根据图示回答问题:

  1. (1) 请写出AB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 (2) C点处溶液的溶质是
外,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生态系统中,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生物因素,另一类是因素,如阳光、水、温度等.
安装在车辆前挡风玻璃上的行车记录仪,可以拍摄记录车辆行驶途中的影像,以保存证据,还原真相。在一次A,B两车追尾相撞交通事故中,交警调阅A车行车记录仪,看到道路前方正常行驶的车子纷纷“倒退”。突然发现B车超车变向,并道到A车前后却又放缓车速,即恶意别车。A车避让不及,追尾相撞,如下图所示。请用科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 (1) 如何理解“道路前方的车子纷纷“倒退’”?

  2. (2) 为什么恶意别车容易造成追尾相撞的交通事故?

某兴趣小组同学在做镁条和盐酸反应实验时发现,试管外壁很烫,试管口出现白雾。白雾是什么呢?

Ⅰ.同学们作出猜想

猜想一:是小水滴。因为盐酸溶液中的水受热会汽化上升,在试管口(填物态变化名称)成小水滴。  猜想二:是盐酸小液滴。可能是因为同学们将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放在内有正在反应的镁条和盐酸的试管口,试纸变红,证明猜想二是合理的。

Ⅱ.小金提出质疑:为什么刚才打开盛放盐酸的试剂瓶,瓶口没有白雾,却在反应过程中出现白雾?   小金联系反应时试管外壁很烫,于是猜想:白雾的形成可能与温度有关。

他用试管取少量盐酸,将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试纸不变红;然后。(填操作和现象) 得出结论:这种盐酸浓度并不高,是镁和盐酸反应放热促使盐酸形成白雾。

下列属于复分解反应类型的是(    )
A . Mg +2HCl==MgCl2+H2 B . Cu(OH)2 + H2SO4=CuSO4 + H2O C . 3Fe+2O2 Fe3O4 D . 2KMnO2 K2MnO4+MnO2+O2
为了测定某种黄铜(铜和锌的合金)的组成,现取该黄铜样品碎屑100g,把400g稀硫酸分4次加入到该样品中,测得数据记录如下表:(Zn+H2SO4===H2↑+ZnSO4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加入稀硫酸质量(g)

100

100

100

100

剩余固体质量(g)

87

74

67.5

67.5

  1. (1) 第2次测得剩余固体质量为74g,其成分中含物质。
  2. (2) 该黄铜样品中铜和锌的质量比是
  3. (3) 计算所用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并画出反应生成的氢气质量与加入稀硫酸质量的关系图。

水晶球样式的生态瓶常作为家庭摆设,该球密封,内装有水、2~3条小鱼,底部有泥沙,并生长着一些水藻。下列关于生态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该生态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水藻 B . 该生态瓶与外界隔绝,小鱼、水藻一直能繁衍下去 C . 该生态瓶必须放在有光照的地方才能使小鱼、水藻存活 D . 该生态瓶食物链简单,较易遭到破坏
既是植物蒸腾作用的“门户”,又是气体交换的“窗口”的是( )

A . 气孔 B . 叶肉 C . 叶脉 D . 表皮
将粗细均匀的电阻丝围成闭合的等边三角形ABC,如图所示,分别将A、B和A、C两端接在同一电源上,则两次通过AB的电流大小之比是(    )

A . 1:1 B . 2:1 C . 1:2 D . 2:3
某实验小组用传感器探究稀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过程中温度和pH的变化,测定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实验中溶液的温度一直升高、pH一直增大 B . 氢氧化钠与盐酸的中和反应先放热后吸热 C . 40s时溶液中的溶质为氢氧化钠和氯化钠 D . 该实验是将稀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稀盐酸中
生活中常见的下列标志中,属于节水标志的是(    )
A . B . C . D .
图一为某湿地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形成的食物网;图二表示图一中某条食物链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相对含量;图三表示该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过程。请据图回答:

  1. (1) 图一所示的食物网中,水生植物的能量通过条食物链传递给鹭。
  2. (2) 图二中的乙对应图一中的生物是
  3. (3) 图三中的字母A-E代表生态系统的成分,数字①-⑦代表推动碳循环的生理过程,则字母D代表,数字③④⑤代表
小金利用如图甲所示的电路,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跟电阻的关系”。实验器材:

电源(电压恒为4.5V),电流表、电压表各一只,开关,三个定值电阻(5Ω、10Ω、15Ω),两只滑动变阻器(甲“10Ω 2A”、乙“20Ω 1A”),导线若干。

  1. (1) 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完成图甲电路的连接。
  2. (2) 实验中小金发现,无论怎样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两电表的指针始终处于图乙所示的状态,则电路故障可能是
  3. (3) 排除故障后实验,根据实验数据画出如图丙的I﹣R图象,结论是
  4. (4) 在上述实验中,小金用10Ω的电阻替换5Ω的电阻,为了完成实验,他应该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端移动(选填“A”或“B”),使电压表示数为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