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风能资源的丰富程度可以用风能密度来表示.图6是我国陆上风能密度分布图,据此回答27一28题。
6.关于我国风能资源分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盆地多于平原B.高原多于山地
C.东北多于西南D.南方多于北方
7.图6中甲地风能密度大于乙地,其原因是
A.甲地纬度低,获得太阳辐射多
B.甲地受台湾海峡狭管效应影响
C.乙地面对的海域开阔风力强大
D.乙地受山脉阻挡作用风力较小
`
读摩洛哥局部地区示意图,完成18~19题。
18.对图中甲处洋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洋流流向为自东北向西南
B.洋流对沿岸具有增温增湿的作用
C. 洋流主要成因是盛行西风的吹拂
D. 该处形成了著名的世界渔场
19.关于该国地理特征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或信风控制
B. 冬季,该国西北部多地形雨
C. 年降水量由西北向东南递减
D.河流有明显的春汛
广西平果县以丰富的铝土资源为基础,发展了氧化铝和电解铝工业,这将会吸引铝电缆、铝铸件轧等加工企业在此集聚。回答37—38题。
37.这些企业在这里聚集的目的是 ( )
A.组建高科技产业基础 B.满足当地对铝制品的需求
C.减少当地的环境污染 D.资源共享和追求集聚效益
38.当地电解铝工业发展的能源优势是 ( )
A.火电 B.水电 C.核电 D.风能
某校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利用今年暑假对我国西南某地区进行了野外综合考察。下图是他们考察地区的等高线(单位:米)地形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22分)
(1)图中C处有一石碑“×河源”。请在图中画出发源于该处的小河。小组同学发现,图示区域内该河的上游和下游段水流较急,而中游段水流缓慢,你是否能解释其中原因?(6分)
(2)该小组的几位同学在山上玩起了“躲猫猫”游戏,其中一位同学站在C处、另一位同学站在E处,如果不考虑树木等物体的影响,请问站在D处的同学能否看到上述两位同学?为什么?(6分)
(3)该小组的两位同学分别画了DE、GH一线的剖面图,出现了图右侧①②两种情况,你认为正确反映GH剖面的是________,请在①②两图中标出GH和DE的交点Ⅰ。(6分)
(4)两位同学分别在A、B两地测量当地的温度,你认为两地之间的温差约为多少?为什么?(4分)
旅游评价是旅游规划的基础,旅游规划是旅游开发的的前提。读下图,回答问题。
(1)阅读上图并将图中景区代号及其选择的开发措施填于下表中。
区域旅游发展规划模式
模式 | 旅游资源 | 区位条件 | 经济水平 | 开发措施 |
+++ | +++ | +++ | ||
+++ | ++ | + | B | |
④ | +++ | + | + | |
+ | +++ | +++ |
可供选择的开发措施:
A.保护性开发 B.国家扶持,适当超前开发
C.全方位开发 D.恢复与人造新资源开发
(2)到景区④游览可选择Ⅰ和Ⅱ两条线路,下列景观Ⅰ线可见的是:(多选)
A B C
D E F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图示地区主要地形区的分布状况。
(2)简述黄河乌海至磴口段河流流向及水文特征。
(3)指出该地发展农业生产的限制性自然因素,并说明进行改造的方式及可能引发的问题。
近年来, “ 塑料大棚 ” 和 “ 订单农业 ” 兴起,其主要的影响因素分别是
A .技术、交通 B .气候、市场
C .技术、市场 D .资金、劳动力
现代旅游业发展的主要条件是 ( )
①人们旅游欲望的增强 ②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
③自然和人文景观的改善 ④现代化交通条件的出现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易发生洪涝灾害的主要自然原因有
A.地形复杂崎岖不平 B.土壤肥沃土质疏松
C.降水时空分配不均 D.河湖淤塞排水不畅
20世纪50年代,我国地矿程人员在黑龙江松嫩平原某地区经多年地质勘探,判定本地区为大型背斜构造,储油的可能性极大。后经开采,原油喷出。本地区地质剖面如右图9所示。据此完成26—27题。
26、该地区为大型背斜构造的判定依据是在地表由甲至乙一线多点采集岩石标本,经同位素方法测定,岩石年龄分布为( )
A.老—新—老 B.新—老—新 C.无规律 D.新—较新—较老—老
27、图中的E.F.G分别代表的是( )
A.气、水、油 B.气、油、水 C.水、气、油 D.油、气、水
下列有关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流量季节变化都不大
B.一切河流的流量,都有显著的季节变化
C.以永久性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大
D.世界上大多数河流主要靠稳定的地下水补给
下图是地震波速度和地球构造图,据图完成24~25题。
24.关于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④通过固体、液体传播,③的传播只能通过液体
B.④和③传到①时,波速明显增加
C.④和③在①中波速明显减小
D.①②均为固体,所以纵波和横波都能通过
25.①上下两侧名称分别为
A.地幔和地壳 B.岩石圈和地壳
C.地幔和地核 D.地壳和地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