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生物

黄瓜的花有雌花、雄花与两性花之分(雌花:仅雌蕊发育;雄花:仅雄蕊发育;两性花:雌雄蕊均发育)。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F和M基因均是花芽分化过程中乙烯合成途径的关键基因,对黄瓜花的性别决定有重要作用。F和M基因的作用机制如图所示。

(+)促进(-)抑制   *未被乙烯抑制时雄蕊可正常发育

  1. (1) M基因的表达与乙烯的产生之间存在(正/负)反馈,造成乙烯持续积累,进而抑制雄蕊发育。
  2. (2) 依据F和M基因的作用机制推断,FFMM基因型的黄瓜植株开雌花,FFmm基因型的黄瓜植株开花。当对FFmm基因型的黄瓜植株外源施加(乙烯抑制剂/乙烯利)时,出现雌花。
  3. (3) 现有FFMM、ffMM和FFmm三种基因型的亲本,若要获得基因型为ffmm的植株,请完成如下实验流程设计。

    母本基因型:;父本基因型:;对部分植物施加适量

下列有关颤藻和黑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二者的细胞中都含有DNA和RNA,主要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B . 二者的细胞都能将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并产生[H]和ATP C . 二者的细胞分裂过程中,都会发生核膜的消失和重建 D . 二者的细胞光反应都发生在叶绿体类囊体的薄膜上
有关物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一个种群就是一个物种;

②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能相互交配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③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④在物种形成的过程中,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是同时出现的.

A . ①②③ B . ②③ C . ②④ D . ①④
薇甘菊是首批入侵中国的外来种,也是世界上最具危害性的100种外来入侵物种之一。每年我国因为薇甘菊入侵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数亿元。回答下列与之相关的问题:
  1. (1) 在薇甘菊的源产地中美洲,有多达160多种昆虫和菌类作为天敌控制其生长量,难以形成危害,这是长期的结果;在入侵地,薇甘菊和本土所有生物共同构成
  2. (2) 某人承包了薇甘菊的部分入侵地,用除草剂除去全部薇甘菊和其他的野生植物,种植了一些观赏菊。一段时间后,发现地里又陆续出现了一些薇甘菊和其他野生动植物,这种现象在生态学上称为。几年后有人发现地里植物上蚜虫增多,为了确定其种群密度,通常应采用

    法调查。

  3. (3) 田野菟丝子对很多菊科植物都有危害作用,某科研小组为了研究田野菟丝子对薇甘菊的影响,进行了以下实验。

    实验原理:田野菟丝子能够从菊科植物体内吸收营养物质和水分,从而导致其生长变慢,直至死亡。田野菟丝子和菊科植物的种间关系是

    实验步骤:

    a.分组

    实验组:花盆+生长良好的薇甘菊+不同数量的田野菟丝子

    对照组:花盆+

    b.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收割薇甘菊,去除田野菟丝子后称干重。实验结果如下图:

    结果分析:

    由图可知,随着接种的田野菟丝子数量的增加,薇甘菊光合作用积累的在减少。进行薇甘菊防治的最佳接种数量为

  4. (4) 接种田野菟丝子并不是消灭薇甘菊的最佳方法,这是因为
在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过程中,泌尿系统的功能主要是(  )
A . 提取营养 B . 气体交换 C . 调节水、盐平衡 D . 物质运输
大米中铁含量极低,科研人员通过基因工程等技术,培育出了铁含量比普通大米高60%的转基因水稻,改良了稻米的营养品质。下图14为培育转基因水稻过程示意图。

  1. (1) 图中①表示基因工程中的步骤是,该步骤需要的工具酶有
  2. (2) 为了筛检成功导入重组质粒的农杆菌,1号培养基需要加入。诱导组织细胞失去分化的培养基是

    A.1号培养基             B.2号培养基         C.3号培养基           D.4号培养基

  3. (3) 让农杆菌侵入愈伤组织而非水稻胚与幼苗。其主要原因有         
    A . 胚与幼苗中导入重组质粒的细胞较难发育成完整转基因植株 B . 愈伤组织细胞膜因为损伤较多而有利于接受重组质粒 C . 3号培养基的作用主要是促进愈伤组织的细胞接受重组质粒 D . 转基因水稻植株须由转基因细胞分裂与分化而形成
  4. (4) 图中⑤至⑥的过程,属于技术。
  5. (5) 为提高实验的效能,应采用限制酶处理Ti质粒和含目的基因的DNA。
如图为某家族甲、乙两种遗传病的系谱图,若甲病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乙病由另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已知Ⅲ4只携带甲病的致病基因,正常人群中甲病基因携带者的概率为4%。不考虑突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为X连锁隐性遗传病 B . 3的基因型有2种,为甲、乙两病携带者的概率为2/3 C . 1与一正常男性结婚,生一个只患乙病男孩的概率约为1/8 D . 1为甲、乙两病携带者的概率为1/4,Ⅳ2的致病基因最终来自Ⅰ1
下列各项组合中,能体现生命系统由简单到复杂的正确层次顺序的是(    )

①某草原上的一头荷斯坦奶牛②某草原上的全部牛类③某草原上的全部荷斯坦奶牛④荷斯坦奶牛的红细胞⑤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⑥整片草原⑦某草原上的所有生物⑧荷斯坦奶牛的心脏⑨荷斯坦奶牛的血液⑩荷斯坦奶牛的循环系统

A . ⑤④⑧⑨⑩①③②⑦ B . ⑤④⑧⑨⑩①③②⑦⑥ C . ④⑨⑧⑩①③⑦⑥ D . ④④⑨⑧⑩①②③⑦⑥
甲图表示物质跨膜运输的某种方式,乙图表示某些条件对物质跨膜运输速率的影响。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甲图所示结构的基本支架是,该结构功能的复杂程度取决于的种类和数量。甲图所示的物质运输方式叫做,可用乙图中(填数字序号)号曲线来描述其特征。
  2. (2) 甲图所示的运输方式表现出生物膜的功能特点为
  3. (3) 在乙图②号曲线中,当运输速率达到B点后则不再增加,限制因素最可能是
  4. (4) 若对离体心肌细胞施用某种毒素,结果心肌细胞对Ca2+吸收量明显减少,而对K的吸收不受影响,其原因最可能是
用一定浓度梯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扦插枝条,枝条生根的情况如图甲所示,图乙是用不同浓度生长素处理顶芽和根部的结果。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图甲表明在没有外源激素的作用时,扦插枝条也能生根 B . 图乙中①表示的是根,因为根对生长素更敏感 C . 图乙中cd段浓度的生长素对顶芽生长具有抑制作用 D . 两图均能体现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特点
下图为某动物体内细胞正常分裂的一组图像,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 细胞①和④中的DNA分子数∶染色体数=1∶1,细胞②的子细胞叫做次级精母细胞 B . 细胞①②③④产生的子细胞中均含有同源染色体 C . 细胞①分裂形成的是体细胞,细胞④分裂形成的是精细胞或极体 D . 等位基因的分离发生在细胞④中,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发生在细胞②中

为探究食物相同的三种水生动物的种群增长规律及种间关系,某小组进行了下列3组实验(各组实验中,每种动物初始数量相等,饲养条件相同)

1:甲种与乙种分别于两个容器中饲养甲种数量变化如下图曲线A所示.

2甲种与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乙种数量变化如曲线F所示.

3乙种与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形成上、下层分离分布一段时间后每种动物的数量均较组1少。

11中,甲种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由                 决定;若容器内饲养液体体积为20mL,则第40天时乙种的种群密度为         .

2在某些生态系统中,存在与本实验类似的种间关系.

①在同一段河流中食物相同的两种鱼,分别分布在河流中央底部和临近河岸底部,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        代表的类似,其分布体现生物群落的      结构.

②在玻璃温室中放养食物相同的两种传粉昆虫后,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减少,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          代表类似.

关于图示生理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能发生图示生理过程的细胞有成形的细胞核

    BmRNA上的密码子在tRNA上不一定都能找到对应的反密码子

C.需要氨基酸和游离的核糖核苷酸参与

D.所需能量由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共同提供

果粒生产在中国尚属起步阶段.果粒除了可直接食用外还可作为配料加入到酸奶、冰淇淋、果冻等食品中.果胶酶作为一种新型加工助剂,可将果粒的组织结构损坏程度减到最小,最大限度地提高成型果粒的含量.根据以上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果胶酶作为一种果粒加工助剂,它能将果胶分解成可溶性的      ,由酶的     性可知,组成果粒的另一成分      不会被分解.                                                                                     

2)在4045温度下搅拌处理的原因是       ;最后升温到9092再冷却罐装的目的是                      

3)图1表示温度对果胶酶活性的影响,如果纵坐标表示果粒的生成速率,横坐标表示温度,请在图2中画出果粒生成速率的曲线图(所绘制的曲线大体符合事实即可).                                           

                                         

将某水生绿色植物放在特定的实验装置内,研究温度对其有机物积累量的影响,实验以CO2 的吸收量与释放量为指标。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温度(℃)

10

15

20

25

光照下吸收CO2mg/h

2.50

3.25

3.75

4.25

黑暗中释放CO2mg/h

1.00

1.50

2.25

3.00

根据该表数据分析,如果每天交替进行12小时光照、12小时黑暗,那么在哪种恒温条件下,该植物积累的有机物最多 

A10           B15          C20           D25

如图表示某果蝇的体细胞染色体及基因组成,如表显示有关基因与性状的关系,请据图表分析回答:

基因          B               b                V               v                R               r                E

性状          灰身          黑身           长翅          残翅          细眼          粗眼           红眼

1)摩尔根的果蝇实验验证了萨顿提出的           假说.

2)如果进行果蝇的基因组测序,需要检测   条染色体.

3)如果以该果蝇为亲本之一,若只通过一次杂交就得到子代雄果蝇全部为白眼,则另一亲本的基因型是          

4)若只考虑表中的体色与眼形,让该果蝇与基因型相同的异性果蝇交配,理论上F1中不同于亲本表现型的个体中纯合子占         

5)图二是该果蝇某染色体上基因序列,假设该染色体上的所有隐性基因在每一个后代中都表达,至少需要满足                                      的条件(不考虑突变和环境因素).

6)根据果蝇隐性纯合子的死亡率,隐性致死突变分为完全致死突变和不完全致死突变.有一只雄果蝇偶然受到了X射线辐射,为了探究这只果蝇X染色体上是否发生了上述隐性致死突变.让这只雄蝇与正常雌蝇杂交;F1互交;统计                 

结果预测:

I.如果F2中雌:雄=21,则X染色体上发生了                 

II.如果F2中雌:雄在1121之间,则X染色体上发生了                 

III.如果F2中雌雄比例为11,则X染色体上                            

生物的某些变异可通过细胞分裂某一时期染色体的行为来识别.甲、乙两模式图分别表示细胞分裂过程中出现的环形圈十字形结构现象,图中字母表示染色体上的基因.丙图是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在某一时期所呈现的形态.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三图中发生的变异均可遗传给下一代

B.甲、乙、丙三种变异在光学显微镜下均可观察到

C.甲图是由于个别碱基对的增添或缺失,导致染色体上基因数目改变的结果

D.甲、乙、丙三种变异类型分别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染色体数目变异和基因重组

DNA分子复制发生的时期是

A.有丝分裂前期                     B.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

C.有丝分裂末期                     D.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分裂间期

下列与种群数量相关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一段时间内某种群出生率升高,则在此期间该种群的数量一定上升

B.若某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则该种群数量一定增加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是从直接改变种群的年龄组成入手减少害虫的数量

D.我国一线城市人口的剧烈波动往往与迁入率、迁出率有关

4、腐乳味道鲜美,易于消化、吸收,是因为其内主要含有的营养成分是( 

A.无机盐、水、维生素                        B.NaCl、水、蛋白质

C.多肽、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                D.蛋白质、脂肪、NaCl、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