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革命” 知识点题库

20世纪70年代,在中国大地上曾流行这样的口号:“谁敢反对毛主席,就砸烂谁的狗头!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该口号不能反映当时

A . 个人崇拜盛行 B . 强调阶级斗争 C . 社会秩序混乱 D . 执法公正严明
1966年12月14日《人民日报》发表的标题为《无产阶级专政和无产阶级》一文指出:“在中,我们党支持广大革命群众的创造,支持革命群众广泛采用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大串连这些大民主的形式。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国家机器的各个环节,群众都有权提出批评和建议。各级领导干部,不管他功劳多大,地位多高,资格多老,群众都可以批评。”文章中的思想所产生的历史影响是(  )

A . 空前地调动了广大人民参与政治活动的积极性 B . 可广泛吸取群众意见与形成群众对干部的监督 C . 群众民主意识被阴谋家利用从而导致国家动乱 D . 使群众直接参与国家事务管理成为国家的主人
被加上“叛徒、内奸、工贼”的罪名,遭迫害致死,成为新中国历史上最大冤案的受害人是

A . 彭德怀 B . 吴晗 C . 彭真 D . 刘少奇
实践证明,“”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以下对其后果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建设
②严重破坏我国国民经济,人民生活得不到改善
③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被毁弃,国民的素质下降
④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同发达国家差距加大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 C . ①②③ D . ①④

图是某一时期的“结婚证”,从中反映了

①结婚有法可依
②“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对个人生活的影响
③“结婚证”突显了深刻的时代烙印
④法治完全遭到破坏

A . ②③④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①②③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ChinaWatch》一书中写道:“他们每天都亲眼目睹少年们在‘阶级斗争’的借口下,对长辈进行抢劫、报复、打骂和侮辱;他们必须出席公开批判邻居、朋友、同事和父母的大会,甚至还要积极发言……”关于费正清笔下的历史事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严重践踏了中国的民主、法制 B . 是由于党的指导思想出现了严重偏差 C . 直接推动了中国民主政治的改革 D . 给新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根据何顿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我们像葵花》中有这样的一组镜头:男主人公冯建军的养父冯清明在下雨天收衣服时,不小心用衣杆碰破了家中挂着的毛主席画像,随即被无端关押十多年。在看到这组镜头时,作为对历史有所了解的人,你认为对此该怎样解释才正确:()

①作为小说和影视作品的内容,这一段内容纯属虚构,毫无根据;

②根据这样的情节来判断,这一组镜头反映的社会背景应该是在“文革”开始后不久;

③艺术是社会现实的反映,这反映了当时我国法制建设遭到破坏的情形;

④冯清明破坏毛主席画像的事实,表明当时中国的确存在大量的反革命分子

A . ②③ B . ①④ C . ②④ D . ①②③④
冯骥才在《关于文革博物馆》一文中写道:“一代人经受的惨痛教训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财富。”他所说的“精神财富”不包括(   )

A . “法制化建设” 意识 B . “强化阶级斗争”意识 C . “民主建设”意识 D . “加强党建” 意识
历史认识是人们对历史事物的描述、看法和评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被全面否定,曾经提出洋务运动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学者被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受到批判。80年代初出现了一股研究洋务运动的热潮,尽管在一些问题上争论较大,但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符合时代潮流、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观点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据《洋务运动研究的回顾》等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分析20世纪七八十年代对洋务运动评价发生变化的原因。

下面是北京王府井大街“四联”理发馆的场景图。图中对联的上联是“剪刀不留情专截牛仔裤”,下联是“推子要革命去你阿飞头”,横批“兴无灭资”。这体现出(    )

A . 三大改造开始进行 B . 民主与法制遭到践踏 C . 阶级斗争影响社会生活 D . 政治体制改革已经开始
下表为“”时期进出口贸易表(单位:亿美元),下列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

时间

进出口贸易总额

比较

1969年

40.3

比1966年下降12.6%

1973年

100

比1972年增长74.2%

A . 中国经济实现了从内向型向外向型的转变 B . 国内政局、政策影响进出口贸易变化 C . 国内经济持续发展推动进出口贸易增长 D . 中美建交影响1973年进出口贸易变化
通常情况下,修改宪法都以前一部宪法为基础。1982年,我国修订宪法时,等一些领导人主张不能以1975年或者1978年宪法为基础,而应该以1954年宪法为基础进行修订。这一主张从侧面说明(    )

A . 1954年宪法确定的若干原则一度被破坏 B . 宪法的修订要敢于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 C . 文革时期宪法修订违背了社会主义原则 D . 1982年宪法是我国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下列关于我国1966~1976年国民经济状况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 经济工作机构陷于瘫痪 B . 许多政策和规章制度被废除 C . 大批工人、干部停产“闹革命” D . 国民经济十年间持续下跌
北京青年工人遇罗克认为,对于改造思想来说,出身好的青年比出身不好的青年并没有任何优越性。他希望一切青年都享有平等的社会政治权利。结果在1970年因“思想反动透顶”、“反革命气焰十分嚣张”的罪名被处以死刑。他的悲剧说明了(    )
A . 阶级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 B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破坏 C . 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践踏 D . “文革”导致社会秩序大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人名用字,往往随着历次重大政治运动或社会变革而变易,有着强烈的时代特色。比如:张要武、陈兴武、李造反等名字应该出自(    )
A . 建国初期 B . “大跃进”年代 C . 三年困难时期 D . ”时期
”给中国人民留下的深刻教训是(    )
A . 要全面提高人民的素质 B . 要提高执政党的执政水平 C . 要加强人民对社会的监督 D . 要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通过解读材料推导结论是历史学习的一项重要能力。下列对三组材料的推论均有不当之处,请选择其中一组,指出结论的不当之处,并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不当之处”产生的主要原因。

材料

结论

1

“修昔底德陷阱”一直被西方认为是国际关系的“铁律”。它由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提出,即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

大国之间的战争不可避免。

2

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是中国“文革”的时候,与此同时,美国发生了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先从学生运动开始,后来变成全民运动,搞得轰轰烈烈。美国的群众运动有一个大的背景,冷战延续到那个时候,大家有些厌倦。如果不认同冷战中一切以“共产主义威胁”为借口,那么打越南是没有道理的。这场运动与以前不同,与经济诉求没有关系。

中国的“文革”跟美国的群众运动是一致的。

3

但丁反对中世纪的“教会至上论”,他在《神曲》里写道:“宝剑和十字架都拿在一个人的手里……今日罗马教会,把两种权力都抱在一起,跌入泥塘里去了,她自己和她所抱着的都弄污秽了!”

但丁是近代早期反对宗教的人文主义者。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1978年的所有出国考察中,对中国的发展影响最大的是谷牧所率的考察团于1978年5月2日至6月6日对西欧的访问。它和1978年11月的中央工作会议以及同年12月的三中全会一起,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三个转折点

——摘自(美)傅高义著的《时代》

材料二:

1978年12月13日

时任美驻华联络处主任伍德科克说,他会将的意见转告华盛顿,邓同意1月1日是宣布关系正常化的一个好日子。

1979年01月01日

在元旦讲话中申明了收复台湾的重要性,在他列出的3个主要目标中,其中1个是将台湾回归列入工作日程。

1979年01月06日

即三中全会刚过两周,北京就为习仲勋开了绿灯,让他准备一个广东接受外资的方案交北京正式批准。

1979年07月18日

在中央一次会议上,对安徽省第一书记万里说:“不必陷入争论,你这么干下去就是了,就实事求是地干下去。”

——依据(美)傅高义著的《时代》改编

  1.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写出在1978年“中央工作会议”上所作重要讲话的标题,用一句话指出这一讲话的历史地位。从“改革开放”的角度,简析1978年“三中全会”召开的重要意义。
  2. (2) 1979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开局之年。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述这一年我国在内政、外交方面的重大变化。
电影《建党伟业》于2011年6月15日正式公映,片中,“”有这样一句经典台词:“什么是政治?政治就是把敌人的人搞的少少的,把自己的人搞的多多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中,下列哪种做法不能印证“”的这句台词(   )
A . 进行土地改革 B . 团结各民主党派 C . 组建革命统一战线 D .
“它是20世纪流行于中国的八个文艺作品,其产生和发展和中央文革小组的领导和推动有直接关系,并对当时的文艺创作风格有很大影响。”这一文艺形式(   )
A . 有利于“双百”方针的落实 B . 推动了中国文学艺术的迅速发展 C . 是当时中国民众的主要精神食粮 D . 被奉为文艺工作者占领舞台的典范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