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知识点题库

黄邦和在《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中说:“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会合,开启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过程。”下列不属于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是(  )
A . 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 B . 传统的商路受阻 C . “商业革命”“价格革命” D . 欧洲出现“寻金热”
“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来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的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从这一角度看,新航路开辟的历史作用不包括(   )
A . 促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B . 世界各地经济文化交流联系日益紧密 C . 促使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D . 原始积累加速,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
到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比16世纪初平均上涨了4.2倍,法国物价指数比16世纪初高2.2倍,英国高2.6倍,荷兰高3倍,意大利和瑞典高将近2倍。这一现象产生的影响是(   )

①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           ②导致欧洲贵金属的大量增加

③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           ④世界日益连为一个紧密整体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②④
经济全球化是指随着生产力发展和国际分工愈加明确,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联系,日益成为一个整体的历史过程。其表现为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等。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发展过程可以追溯到(   )
A . 新航路的开辟和资本主义在西欧的兴起 B . 工业革命后 C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D . 21世纪以来
有学者在《扩张体制与世界市场的开辟》中列出1600年运入欧洲部分商品的统计表(万磅)。对此表解读正确的是(    )

商品

经好望角

经地中海

胡椒

100~200

300~400

丁香、靛蓝、肉豆、药品

35~65

70~100

A . 欧洲与亚非美洲联系更加紧密 B . 传统商路仍发挥重要的作用 C . “商业革命”导致贸易货物的改变 D . 欧洲贸易中心转移到地中海
王加丰在《扩张体制与世界市场的开辟》中列出1600年运入欧洲部分商品的统计表(万磅)。对此表解读正确的是(     )

商品

经好望角

经地中海

胡椒

100~200

300~400

丁香、靛蓝、肉豆、药品

35~65

70~100

A . 欧洲与亚非美洲联系更加紧密 B . 欧洲贸易中心转移到地中海 C . “商业革命”导致贸易货物的改变 D . 传统商路仍发挥重要的作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棉花产业传播活动的中心是印度。棉花的种植和加工技术从印度向东传遍亚洲,特别是传入中国,使得亚洲在19世纪以前一直是全球棉花产业的中心。元朝时,棉花在中国农村广为普及,事实上取代了苎麻成为中国人制衣的纤维原料。到明朝时,棉花生产大力发展,中国的农民可以用棉花抵税,劳动力的地理分工已经出现:北方农民运输原棉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南方的农民用这些原棉以及他们自己种植的原棉生产棉纺织品,其中一些纺织品还会被卖回北方,棉布生意甚至达到帝国商业额的四分之一。到17世纪,中国的男女老幼几乎都穿着棉布衣服。当中国人口在18世纪增加到4亿时,棉花产业仅次于印度排世界第二。

材料二:16世纪末,荷兰和英国开始挑战葡萄牙在亚洲贸易的垄断地位。他们特许设立一些合股公司,从印度购买棉纺织品,把它们带回欧洲消费,或者运往非洲购买奴隶送往新世界刚刚开始扎根的种植园中工作。在一系列英荷战争后,印度纺织品贸易主要落入英国人手中。随着印度棉纺织品在18世纪更为流行,替代这些进口产品的愿望成了推动英国棉花生产强有力的激励因素,最终引起了棉织产业革命性的变化。到1780年,整个欧洲,尤其是英国,已经成为世界棉花网络的中心。一个松散、多中心的旧棉花世界转变为一个整合、集中、等级森严的棉花帝国,全球数百万家庭棉织工人失去了纺纱和织布的能力。

——摘编自【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棉花传入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作用。
  2. (2) 根据材料二,归纳欧洲人缔造棉花帝国的手段。
  3.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棉花传播与交流的世界影响。
1531年,最早的一家商品交易所在安特卫普开业。此后,阿姆斯特丹出现了粮食交易所,伦敦办起了综合交易所。这些现象反映出( )
A .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基本形成 B . 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 C . 商品输出成为殖民扩张的手段 D . 新航路开辟引发商业革命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古希腊重视对财富的积累,幸福和快乐的生活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中世纪,欧洲鄙弃奢侈生活,主张苦行寡欲。15世纪末16世纪初,西方人认为奢侈有利,节俭有弊,主张奢侈消费。17~18世纪中期,人们主张理性消费,如亚当·斯密主张增加生产性消费,抑制非生产性消费。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大量消费品被制造出来,人们对消费的追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奢侈,大众消费时代建立。20世纪60年开始,个性消费、概念化消费大量涌现,开始出现多元化、个体化趋势。

——摘编自陈国庆《西方消费经济思想与消费文化观念变迁研究》

在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的信息,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需有史实依据。)

1649年荷兰莱顿大学教授科内利乌斯·博特科伊在发表的《茶、咖啡和巧克力》论文中,极力推崇饮茶的好处。此论文客观上反映了(   )
A . 茶叶遭到了荷兰民众的抵制 B . 咖啡取代了茶叶的饮料地位 C . 茶叶受到西方民众的普遍接纳 D . 国际贸易扩大下的文化交融
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历史最重要的影响是(  )
A . 大西洋沿岸取代地中海区域成为欧洲商路和贸易的枢纽 B . 打破各文明间孤立分散隔绝的状态促进世界市场的形成 C . 大量贵重金属源源不断流入西欧导致货币贬值物价上涨 D . 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人类社会开始进入大变革时代
仔细观察下图,你认为此图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最有可能(    )

A . 是新航路开辟后掀起的一场商业革命 B . 直接加速西欧的社会分化 C . 是罪恶的三角贸易   D . 直接推动工业社会的到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及接踵而至的葡萄牙人、英国人、法国人等,通过对新土地的殖民和占有,与土著居民的接触、交往和融合,给欧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没有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很多,英国也不可能成为发动工业革命的国家……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变过程。

材料二  有人描述20世纪初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情况时指出,伦敦的居民可以在1911年的某天,一边喝下午茶,一边打电话订购世界上任何产品,想订购多少悉听尊便,并放心地等着这些东西运到自家门口;同时,他也可以把自己的财富投资到地球任何角落的自然资源开发和新冒险事业中,例如非洲的矿山,或上海的洋行;如果他愿意,他可以利用廉价和舒适的交通工具,立即动身去任何国家,在任何地方都能找到舒适的旅馆;他随身携带的金币可以在世界各个地方兑换成当地货币而通行无阻。

  1. (1) 依据材料一归纳开辟新航路的主要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初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可划分为中心区、边缘区和半边缘区(如下图)。这反映了(   ) 

  

A . 价格革命导致西北欧贸易中心地位的确立 B . 新航路的开辟导致美洲沦为贸易边缘地区 C . 英国、荷兰、法国逐渐成为贸易半边缘区 D . 不同贸易区域划分是国际分工差
新航路开辟之所以被认为是人类历史的一大进步,最主要是由于(   )
A . 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B . 人类开始由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走向整体世界 C . 证明了地圆 D . 近代商品和证券交易所开始出现
王加丰在《扩张体制与世界市场的开辟》中列出1600年运入欧洲部分商品的统计表(万磅)。对此表解读正确的是(   )

商品

经好望角

经地中海

胡椒

100~200

300~400

丁香、靛蓝、肉豆、药品

35~65

70~100

A . 欧洲与亚非美洲联系更加紧密 B . 欧洲贸易中心转移到地中海 C . “商业革命”导致贸易货物的改变 D . 传统商路仍发挥重要的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商路的开辟对促进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

材料一:1500年以前,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在欧亚大陆从一个地区和另一地区之间贩运商品,主要是奢侈品——香料、丝绸、宝石和香精。到18世纪末,这种有限的奢侈品贸易由于新的、大宗生活必需品交易的扩大而转变为大规模贸易。跨大西洋贸易的规模尤为如此,因为美洲种植园为供应欧洲,先生产了大量烟草和蔗糖,以后又生产了大量咖啡、棉花及其他商品。他们还必须输入劳动力,从而导致了繁荣一时的三角贸易:欧洲的朗姆酒、布匹、枪炮及其他金属产品运到非洲,非洲的奴隶运到美洲,美洲的蔗糖、烟草和金银给运到欧洲。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原产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和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后来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洲。

美洲作物向外传播的同时,也有很多欧亚作物传入美洲,主要有粮食类的小麦、大麦、水稻,水果类的苹果、葡萄、甜橙、柠檬,蔬菜类的黄瓜、豌豆,经济类的甘蔗等。

——普通高中教科书 历史 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1. (1) 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1500年以前到18世纪末世界贸易呈现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16世纪以来物种交流的特点。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视角分析世界贸易新变化的影响。
人类历史经历了一个从分散的、局部的向整体的、全球化发展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观察下列图片

材料二:有学者指出: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发生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

因为,有两种因素促使了这种变化 ...... 其一,为全球化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其二,为全球化提供了体制上的保障。

材料三:西方逆全球化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在不断变化的时代条件下,西方国家治理的适应性下降并陷入制度性困境,越来越难以有效回应民众的诉 ...... 有些国家的国际责任观念和人类命运情怀淡薄,在国际发展上急功近利,追求本国利益最大化,其行为霸道任性,给经济全球化的公平正义合作秩序造成了严重伤害。 ......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群体性崛起,也使一些国家越来越边缘化。这类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获益有限,但面临的风险和压力不断增加,与此同时,新兴国家与发达国家间的发展也不平衡,双方在国际秩序上的矛盾凸显。

——摘编自吴志成等《逆全球化的演进及其应对》

材料四:有人说: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时,20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时,21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时,中国踩着历史的节奏,每一步都没有落空。

  1. (1) 材料一这两幅图片所反映的是哪些重大历史事件?这些事件的相同影响是什么?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技术上、体制上”这两种因素的具体含义。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逆全球化出现的原因
  4. (4) 根据材料四,概括说明三十年来,中国政府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和行动来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从中可以总结出哪些成功的经验?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5、16世纪以后,农作物和动物在美洲和欧亚非大陆之间广泛的、双向的、长期的大交流。据统计,今天世界的植物食品中,约有三分之一的品种源自美洲。印第安人首先培植的玉米在16世纪的欧洲已很常见,但直到17世纪才成为欧洲人的食品。由于有了玉米,原本17世纪下半期出现人口衰退的法国和意大利,到18世纪其人口开始回升。而19世纪中后期,由于爱尔兰的马铃薯出现普遍的枯萎病,导致歉收并引发的大饥荒,成为世界近代史上最严重的饥荒之一。

——据《教师教学用书·中外历史纲要》(下)整编

材料二:中国往往是大帆船贸易货物的主要来源。就墨西哥及其附近的广大地区的人民来说,大帆船就是中国船,马尼拉就是中国与墨西哥之间的转运站,作为大帆船贸易的最重要商品的中国丝货,都以它为集散地而横渡太平洋。在墨西哥的西班牙人,当无拘无束的谈及菲律宾的时候,有如谈及中华帝国的一个省那样。就马尼拉方面来说,每年航经中国沿海的商船,就是它的繁荣基础。

——选自[美]苏尔兹著《马尼拉大帆船》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促进农作物和动物在新旧大陆间“大交流”的推动因素。概述玉米等美洲农作物传入欧洲乃至全球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马尼拉在当时贸易中的地位,并结合所学予以说明。分析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对当时中国经济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5—17世纪,由于欧洲水手探索世界海洋并建立起远洋贸易的航线,全球贸易和物种交流发展起来。地理知识的积累使他们能够把世界各地通过便捷的贸易网络连接起来,然而,商业交流并非是全球网络的唯一结果。农作物的移植和牲畜的传播改善了人类的营养状况,增加了东半球的人口。外来的病原体引发的传染病使美洲和太平洋岛屿上的土著人口大量减少。欧洲的航海探险、远洋贸易网络以及哥伦布交换使得世界各地区相互依存,推动了全球一体化进程。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材料二:17世纪晚期以后,英国上层社会对亚洲棉纺织品和瓷器等奢侈品的巨大消费需求,极大刺激了欧亚贸易的发展,也推动了英国本土制造业的技术革新。中国的瓷器、印度的印花布等奢侈品在英国经历了引进、仿制和创新的过程,最终完成"进口替代"。同时,英国政府重视与支持制造业。据统计,1700-1820年,英国仿制亚洲商品专利申请件数不断增加。18世纪中期以后,英国陶瓷业快速崛起,给清代中国的外销瓷器带来极大冲击。

—摘编自曹瑞臣《制造业铺就英国世界工厂之路》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5-17世纪欧洲的航海探险所产生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