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知识点题库

有西方学者通过估算发现,在17世纪和18世纪,美洲生产的白银大约有70%输入到欧洲,其中40%又通过贸易方式转运到亚洲。这表明当时(   )
A . 亚洲的手工制造业领先于世界 B . 荷兰垄断了东西方海上贸易 C . 中国是世界白银流动的主导者 D . 西欧丧失世界贸易中心地位
下表是英国政府的大事记(部分),其政策调整的主要因素是 (    )

1651年

英国议会制定了《航海条例》

1846年

英国皮尔保守党政府废除了限制粮食进口的《谷物法》

1849年

英国罗素辉格党内阁政府废除《航海条例》

A . “地理大发现”推动 B . “世界工厂”的确立 C . “日不落帝国”形成 D . “海上马车夫”影响
新航路的开辟带来了“地理大发现”,从而引起了“商业革命”。“商业革命”的表现不包括(  )
A . 欧洲商路和贸易的枢纽由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B . 美洲的烟草、玉米、可可等商品出现在欧洲市场上 C . 贵金属的大量流入,西欧金银持续贬值,物价直线上升 D . 贸易范围空前扩大,地区性贸易向世界性贸易扩展
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烟草、可可、玉米,非洲的咖啡珍珠、宝石、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的丝绸、瓷器、茶叶、香料,都成为国际贸易中的重要商品。欧洲的商人开始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商业联系。材料主要说明新航路开辟(   )
A . 扩大了烟草等农作物在世界的种植 B . 使亚洲的丝绸等商品成为珍品 C . 使欧洲商人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殖民活动 D . 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
十六世纪时,欧洲物价长期、普遍的上涨,史家称之为“物价革命”。时人分析其原因,多认为是商人独占物资、政府大量发行劣质钱币所造成。但法国学者波丁(1530-96)考察经济情况,反驳上述看法。他主张欧洲物价上涨有一更重要因素,而他的见解也获得后世很多史家认同,波丁主张的更重要原因应是(     )
A . 资本主义发展循环的自然现象 B . 欧洲气候异常导致农产品歉收 C . 美洲的白银大量流入欧洲市场 D . 君王与中产阶级以此对抗贵族
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  大英博物馆有一件文物,是非洲馆的来自埃塞俄比亚一个基督教堂的圣坛服装,年代

大约为1700年。这件衣服的料子是来自中国的丝绸,但是由来自也门的犹太织工织造的。

1624年英国政府颁布《垄断法》……法案规定,任何涉及专利问题的侵权都可以向王室法庭或者财政署普通法庭起诉。如果诉讼中获得成功,胜诉方可获得他所受损失的三倍的赔偿,并得到两倍诉讼费用的补偿。规定专利的统一保护期限为14年,涉及专利权的案件要按照普通法的程序进行判决等。

提取材料信息,从材料类别和材料内容两方面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世界近代历史有哪些史料价值。

表3为19世纪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中国和印度红茶在英国市场上的相对地位变化情况表(五年平均)。中印相对地位变化反映出(   )

时间

以中印总销量为100

中国红茶

印度红茶

1865-1869

94.0

6.0

1870-1874

87.4

12.6

1875-1879

80.6

19.4

1880-1884

68.0

32.0

表3

A . 世界茶叶贸易的国际竞争加剧 B . 世界市场得到了进--步拓展 C . 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放缓 D . 中国产业结构出现重大调整
有学者认为,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东西文化圈大汇合的根源是(   )
A . 西方王室勇于冒险 B . 商品经济的发展 C . 造船水平的提高 D . 宗教扩张的狂热
1603年一位旅居西班牙的法国人说,“我在这里听到一句话:本地除了白银外,所有的东西都价格昂贵”。这反映了当时西班牙(   )
A . 世界中心地位确立 B . 出现了“价格革命”  C . 出现了“商业革命” D . 物产资源十分丰富
时空观念

材料一:1494年1月哥伦布写给西班牙国王夫妇的报告写道:“这里需要各种物资,粮食应该(继续)运到这里,直到我们在这里播种和栽种的作物收获为止。我们要的是小麦、大麦和葡萄藤。…… 应该运来一些活羊,最好是羊羔,母的比公的更好;还要公母都有的牛犊。……这里多么需要有角的牛羊和驮载的役畜……如果在一千个移民中有一百骑兵,那将很不错,而且是甚为有益的。 ”

材料二:马作为畜力的使用,改变了美洲以人力为主的劳动模式。羊随哥伦布于1493年到达。16世纪初,牛也被引进美洲的峡谷地带和中美洲。美洲有大片肥沃的草场,特别适合放牧牛群、羊群。膘肥奶足的牛羊为人们提供了肉食和奶类,渐渐取代猪肉,促进了人口的营养和健康。牛仔们放牧牛群,催生了美洲的特色文化。除这些大动物之外,老鼠也藏在航船中漂洋过海到了美洲,这对美洲的生态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材料三

  1. (1) 阅读材料一、二,谈谈你对哥伦布大交换影响的认识。
  2. (2)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进行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即使哥伦布没有发现美洲大陆,达伽·马没有绕好望角航行,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其他人也会这么做。总之,西方社会已经达到起飞点,即将起飞;而它一旦起飞,必将扫清海路,不可阻挡地向全球扩张。

——斯塔夫里阿诺夫《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

  1. (1) 推动哥伦布去发现美洲大陆,达伽·马绕好望角航行的动力是什么?
  2. (2) 你怎样理解“西方社会已经达到起飞点”?
  3. (3) 对于新航路的开辟,有人说它是世界市场联系之路,也有人认为它是殖民掠夺之路。你对新航路的开辟有何认识?说明理由。
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性贸易成为可能。欧洲商人奔走于从欧洲到非洲、美洲、亚洲的各大港口和商品集散地,掀起了一场“商业革命”。以下不属于商业革命表现有(   )
A . 许多新的商品出现在欧洲市场上,传统商品的交易量更是成倍上升 B . 股票公司和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 C . 大西洋沿岸取代地中海区域成为欧洲商路和贸易的枢纽 D . 西欧市场的金银持续贬值,商品价格直线上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1世纪时,东征的十字军才从亚洲带回了糖,因为价格昂贵,当时只有王室、贵族才能享用。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等国开始在美洲种植甘蔗,1640年以后;英国在西印度群岛建立了甘蔗种植园,跟荷兰人学会了甘蔗种植技术,从非洲引入黑奴,英国蔗糖售价不断降低,逐渐在欧洲排挤了葡萄牙人的廿'巴西糖”日这一持续不断的变化被称为“砂糖革命”。食糖逐渐变的普通人也消费得起,加糖红茶成为城市工人的生活必需品,巧克力、果酱等甜点变得流行,食糖的消费量成倍地增长,1700年时英国人年均食用4磅糖,到1800年升至18磅。

1799年法国科学家研制出甜菜制糖的方法,19世纪初,拿破仑战争期间欧洲海上运输受阻,蔗糖等物资无法从海上运往欧洲,促使了甜菜制糖业迅速发展,再加上甜菜可以在温带地区种植,得到了英国之外的欧洲国家大力扶持。此后,欧洲各国相继建厂,甜菜制糖业很快兴起。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甜菜糖的产量经常超过甘蔗糖。20世纪中期之后,全球民众更愿意效仿美国的生活方式,乐意接受咖啡类的可口可乐,加糖红茶的时尚悄然落幕。

——摘编自川北稔《砂糖的世界史》等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蔗糖传播的特点,并说明“砂糖革命”对英国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以来世界制糖业变化的原因。
泰姬陵是17世纪印度莫卧儿帝国皇帝沙·贾汗为其宠妃修筑的。有学者认为:在美洲发现的金银被运到亚洲,这种财富的再分配促成了泰姬陵的诞生。该学者意在强调(    )
A . 印度对印第安人残酷剥削 B . 印度同美洲形成直接的商贸联系 C . 世界逐渐从分散走向整体 D . 新航路的开辟推动印度迅速崛起
王加丰在《扩张体制与世界市场的开辟》中列出1600年运入欧洲部分商品的统计表,对此表解读正确的是(    )

经好望角

经地中海

胡椒

100万-200万磅

300万-400万磅

丁香、靛蓝、肉豆、药品

35万~65万磅

70万~100万磅

A . 欧洲与亚、非、美洲联系更加紧密 B . 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地中海 C . 商业革命导致贸易内容的改变 D . 传统商路仍发挥重要的作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世界各大洲和中国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率变化(%)

年份

欧洲

非洲

美洲

中国

世界总人口

1650年

18.3

18.3

2.4

22.9

5.45亿

1750年

19.2

13.1

1.6

30.9

7.28亿

1850年

22.7

8.1

5.1

35.1

11.71亿

——据(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和(美)珀金斯《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年)》整理

材料二:

近代欧洲一直在寻求向外进行商业扩张的机会。16世纪,世界所有地区的主要贸易路线已经开通,欧洲各国划分了不同的贸易路线。17世纪,世界贸易的变化更为迅速。在1600年,亚洲贸易的3/4几乎都在陆上进行,其贸易路线主要是通过中东到达地中海。但是到17世纪末,由于荷兰与英国的兴起,海上贸易取代了陆上贸易,欧洲和亚洲的贸易就转到了海上。商业优势很快从地中海转移到北欧,全球范围的商品市场已经初步形成。

——摘编自李世安、孟广林等《世界文明史》

  1. (1) 据材料一,分别指出欧、非、美三大洲占世界人口比率变化的基本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各大洲之间的关联是怎样影响这三大洲人口比率变化趋势的?
  2. (2) 据材料二,指出16—17世纪国际贸易的变化。
随着人类联系日益密切与相互交往的不断扩大,世界市场也在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从而促进了世界各地区之间经济和文化的交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方史学家习惯上把15世纪中起到17世纪中期称为“扩张的时代”。欧洲人把自己来到西半球的事件,称之为“地理大发现”。

材料二:两次工业革命重要成果表

时间

发明者

国家

发明成果

1782年

瓦特

英国

改进蒸汽机

1825年

斯蒂芬森

英国

蒸汽机试车成功

1866年

西门子

德国

发电机

1876年

贝尔

美国

电话机

1882年

爱迪生

美国

纽约市珍珠发电厂

  1. (1)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中国相比,近代西方对外交往主要采取什么方式?概括指出“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次工业革命的动力有何不同,概括指出两次工业革命分别对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表  1600年运入欧洲的部分商品数据表

经好望角

经地中海

胡椒

100~200磅

300~400万磅

丁香、靛蓝、肉豆等

35~65万磅

70~100万磅

——据布罗代尔《菲利普二世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 . 传统商路受阻引发欧洲的商业危机 B .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C . 亚洲各国成为欧洲列强的原料产地 D . 欧亚贸易格局处于转型之中
  1600年,不列颠驻威尼斯(今意大利城市)大使写道:“就贸易而言,这里的衰落已相当明显,不出二十年,此城将完全崩溃。”下列关于威尼斯商业地位衰落主要原因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 新航路的开辟 B . 传统商路的断绝 C . 工业革命兴起 D . 封建庄园的解体
材料一:葡萄牙贵族和企业家(在美洲)建立了甘蔗种植园……与其他作物不同,甘蔗需要经过一系列加工处理后才能产出适合出口的糖浆或精制蔗糖。因此蔗糖生产业常常会促成农业和工业企业的联合。它们一方面需要大量劳动力从事种植和收获过程中的艰苦劳动,另一方面还需要通晓蔗糖制作的复杂工序的熟料工人……西半球对劳动力的需求刺激了一种高利润商业的发展……欧洲商人将活人货物以在非洲买入时两至三倍的价格卖给种植园主……蔗糖产区则更多地以蔗糖或糖浆进行交换。然后,他们将美洲的产品填满船舱,启程返回欧洲。--(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材料二:十七世纪初,英国上流社会的女性流行喝加糖红茶,并以此为高贵的象征。加糖红茶可以说是由来自地球两端的两种食品组成,正是因为英国占据世界商业的中心位置,才能实现这两种商品的结合。从十七世纪中期开始,英国的糖进口量飞快增长,到十八世纪中期,英国民众的人均糖用量是法国人的八到九倍。红茶加糖能迅速补充热量,让人精力充足,不仅是早餐,工作间隙的茶歇也同样具有立时提神的作用,能让劳动者成为工厂老板需要的劳动力。红茶和糖渐渐惠及下层民众,最终成了产业革命时期英国城市工人的生活必需品。

--摘编自(日)川北稔《砂糖的世界史》

  1. (1) 据材料一指出葡萄牙蔗糖生产业的基本特点,概括蔗糖生产和销售的重要影响。
  2. (2) 据材料二,概括十七世纪以后英国蔗糖消费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3. (3) 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世界贸易发展的历史进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