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知识点题库

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传到中国后,某人在《庶民的胜利》一文中,宣称“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在中国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他是

A . 陈独秀 B . 李大钊 C . 梁启超 D . 胡适

从专制到民主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之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对以下三部法律文件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 图3的内容中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 B . 三部文件都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密切相关 C . 图1由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颁布 D . 图2在新中国初期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历史上大凡激烈变革和动荡的时代,总不免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要砸烂一切旧传统的革命倾向,一种是要维护旧传统的保守倾向。中国历史上符合这种现象的时期有①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 ②7世纪初期 ③20世纪初期

A . ①②③ B . ②③ C . ①② D . ①③
2011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纪念日。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其中,在《新青年》上指出“阶级竞争说恰如一条金线,把这三大原理(注:指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从根本上联系起来”的文章是

A . 《庶民的胜利》 B .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C .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D . 《敬告青年》
1923年《晨报》公布了一次社会调查,其中两个问项的统计数据如下:“你欢迎资本主义吗?”欢迎者占27%,不欢迎者占73%;“你赞成社会主义么?”赞成者占76%,不赞成者占24%,这一数据反映出被调查人群的多数( )

A . 欢迎国民革命军北伐 B . 主张选择资产阶级民主道路 C . 渴望公正公平的社会制度 D . 赞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
迄今所知,在中国出版的书刊中,最早介绍马克思的是1899年上海广学会编译的《大同学》,其中称:“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由此可见(    )

①新兴的中国工人阶级找到了自己的领袖

②当时介绍到中国的马克思身份是“工人领袖”

③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已经开始在中国传播

④当时的介绍者连马克思是哪国人都没有搞清楚

A . ①③ B . ②④ C . ①②③ D . ②③④
以下是近来解密的《蒋介石日记》:1923年9月22日“下午看《马克思学说概要》。”l0月4日“上午 复看《马克思学说概要》,习俄语,下午看《概要》。”l0月13日“晚,看《共产党宣言》。”10月16日“看《共产党宣言》。”10月18日“看《马克思传》。下午,看《马克思学说》乐而不能悬卷。”由此可见(    )
A . 蒋介石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持怀疑态度 B . 以俄为师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的一种追求 C . 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中国社会主流思想 D . 国共合作的实现使蒋介石思想发生改变
2011年我校学生开展了以“毛泽东与新中国诞生”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第一小组 围绕“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提出问题:

  1. (1)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部队创建的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什么?由此开辟了怎样的中国革命道路?
  2. (2) 经过查找资料,有人认为选择这条道路是取决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也有人认为取决于农村中敌人力量薄弱,农民占大多数。你认为哪种观点最准确?
  3. (3) 毛泽东思想在哪次会议上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伟大的人物往往有共同的辉煌。下面革命理论和实践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完成的是 (  )。

①改造正义者同盟               ②写作《共产党宣言》 

③写作《德意志意识形态》       ④写作《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A . ①④ B . ②④ C . ③④ D . ①②③
恩格斯在1895年评价《德意志帝国宪法》时说:“原来,在资产阶级借以组织其统治的国家机构中,也有许多东西是工人阶级可能利用来对这些机构本身作斗争的。……资产阶级和政府害怕工人政党的合法活动更甚于害怕它的不合法活动,害怕选举成就更甚于害怕起义成就。”这表明恩格斯

A . 抛弃了社会主义革命道路中的暴力革命 B . 认为社会主义革命有和平发展的可能 C . 没有看到德意志帝国宪法中封建残余的一面 D . 不再是马克思的“第二提琴手”
下列近代中国社会思潮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②“中华(民国)立国,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人道之大经。政体虽更,民彝无改”③“吾人对于俄罗斯今日之事变,惟有翘首以迎其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④“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    )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④②③ C . ①②④③ D . ①③②④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在乡村建设运动出现之初,王鸿一等人于1929年在河南设立了村治学院,形成所谓村治派,提出了实行乡村自治的理念。他们明确表示,成立村治学院的目的在于:“研究乡村自治及一切乡村问题,并培养乡村自治及其他服务人才,以期指导本省乡村自治之完成。”……在思想认识上,乡村建设派认为合作社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好途径。梁漱溟说:“所谓经济进步,无非是生产技术与经营技术的进步,此种进步,均从小规模进于大规模,从零碎生产进于大批生产。这种情形,都是竞争的结果。……农业进步亦需要大规模的经营,与工业同。……农业既不能走竞争吞并的路,其经营复须相当的大规模,则舍农民同意的自觉的‘合作’,殆无他途。”……乡村建设运动的各个实验区都建立了数量众多、形式多样的农村教育机构。对农村教育最为投入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其农民教育部的报告中指出:“我们想产生的教育建设方案不是偏于心理,或物质,或社会,或国家的任何一方面的建设,而是集中在一切建设的基础上作工夫;简言之,就是人的建设,或新民的建设。此种建设成功,则其他一切建设都易着手进行。”

——虞和平《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的农村改造模式》

  1. (1) 根据材料,概括乡村建设运动中对农村的改造主要措施。

  2. (2)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乡村建设运动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请于广东虎门外之沙角、大角二处,置造船厂一,火器局一。行取佛兰西、弥利坚二国各来一二人,分携西洋工匠至粤,司造船械,并延西洋柁师,司教行船演炮之法,……必使中国水师,可以驶楼船于海外,可以战洋夷于海中。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二 : 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清代中国”需要改变,封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无论是辛亥革命,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无论是李鸿章,还是康有为,无论是孙中山,还是毛泽东,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新中国。

——裴钰《改变中国》

材料三  :中国的启蒙运动具有与欧洲启蒙运动迥异的特点。如果说欧洲启蒙运动是一场以个性自由为鹄的人文启蒙运动,那么中国启蒙运动则是一场旨在国家富强的现代化启蒙运动。这是中西启蒙运动的最基本差异。关于启蒙与现代化的关系,西方与中国适成倒置:在欧洲,是由启蒙而现代化;在中国,则是为现代化而启蒙。欧洲由启蒙而现代化是一个水到渠成的文化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国启蒙运动则是救亡的现代化运动的步骤。

                                               ——郑大华主编《民国思想史论》

请回答:

  1. (1) 材料一体现了魏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2. (2) 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回答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促使中国“内部改变”的指导思想分别有哪些?
  3. (3) 据材料三概括中国思想启蒙的特点。
  4. (4)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在“改变中国”中的作用。
有史学家认为,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国民革命运动接连发生,层次分明地连在一起,形成一场“总运动”。这场“总运动”的发生说明中国社会(    )
A . 近代文化转型成功 B . 民众日趋觉醒 C . 反对专制成为时代主题 D . 制度、文化渐次转型
直到《新青年》在答读者问时还这样写道:“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新青年》之所以这样回答,主要是因为(    )
A . 尚未看到社会主义实践成果 B . 中国经济落后于欧洲 C . 社会主义理论学派复杂 D . 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
19世纪末,随着甲午战争的失败,中国人民掀起了爱国救亡运动和革命,但均告失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近代政治理想的变迁经历了一个简单的理念循环,从对美国式民主共和的浪漫赞许,到英国式立宪制度的实验,最后又回到美国式政治制度的建构。所有这一切,最终都走向政治制度的消解和期望的破灭。此后,对政治理想的追求再次风起云涌,那要等俄国的马克思主义渐入中国,革命的理论基础才终于找到。

——摘自刘剑君《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政治文化的变迁》

材料二:传统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虽已受到一定的冲击,但仍占主导地位;自由、平等、民主思想,虽已为一部分人所接受,但并未为整个社会所认同。

——摘自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

材料三:(康有为)是那个国难时期的新贵。他趁机组织学会,发行报纸来宣传,一时附和的人很不少。大多数并不了解他的学说,也不知道他的改革具体方案,只有少数可以说是他的忠实同志。但是他的运动盛极一时,好像全国舆论是拥护他的。

——摘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第98页

  1. (1) 运用史实对材料一中划有下划线的观点加以论证。
  2. (2)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人掀起的爱国救亡运动和革命的结果谈谈对你的启示。
有学者说:“军阀时代既是乱世也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时代……1916年之后的十年中形形色色的思想实践和试验毫无拘束地涌现出来。”下列论据能用来支撑该观点的是(    )

①陈独秀发表《敬告青年》

②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③孙中山提出“节制资本”

④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A . ②③ B . ①③ C . ①②④ D . ②③④
近代中国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经历的三个阶段是(    )
A . 科学技术→政治制度→思想文化 B . 政治制度→科学技术→思想文化 C . 科学技术→思想文化→政治制度 D . 思想文化→政治制度→科学技术
据革命老人吴玉章回忆,1903年他在日本曾读过宣传社会主义的书籍,“感到这种学说很新鲜,不过那时候一面在学校紧张地学习,一面着重从事革命的实际活动,对这种学说也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就放过去了”。这反映了(    )
A . 社会主义理论尚未成熟 B . 社会主义制度己成为青年追求目标 C . 中国革命理论已经形成 D . 先进理论付诸实践要适应时代要求
梁启超在1921年出版的《清代学术概论》中对“时代思潮”这样阐释:“凡思非皆能成潮,能成潮者,则其‘思’必有相当价值,而又适合其时代之要求者也。”由此可知,1921年方兴未艾的时代思潮是(   )
A . 实业救国思潮 B . 民主科学思潮 C . 三民主义思潮 D . 科学社会主义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