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记叙文阅读满孙君飞①那时候,母亲总在家里,父亲总在家外。②父亲就像一个熟悉的客人,前来“拜访”我们的时候,总会带着礼物。③他从不知名的远方挑回的担子里有圆滚滚的卷心菜,红白相间的猪肉块,一块撒满碎花儿的土布,一个快要装满彩色圆球糖的玻璃瓶,轻轻摇动一下,就会发出让我口舌生津的可爱声响……④有一次,父亲拉着满满当当的木板车过来,我一看,像是一个打了胜仗的“大王”,身后还多了一群呐喊助威的“大兵小将”。他欣然地卸下一张桌子,说让我写字用;又搬下一条高凳子,凳子下面竟然有个小抽屉,带锁,说可以搬到学校坐,周围无数双眼睛都被它镀亮……这一刻,我无比自豪。⑤可有时候,他也会两手空空,像打了败仗的士兵,手无寸铁。⑥他眼睛里的火光熄灭了,叹息着,灰头灰脸,嘴唇起了白皮儿,他肯定又饥又渴,脸上什么也没少,但就是让人觉得差了什么东西。他的腰身弯如无箭可射的猎弓;疲累得好似一件等待浆洗的脏衣服。⑦这一天,他做生意亏了本儿,一路风餐露宿,空空荡荡地走回来了;他个子越是高大,越显得臂怀里的空旷冷清。⑧母亲看到他,不说话,也不笑,她的个子原本有些矮,这时候却像变得更矮。她神色平静,目光柔和,窸窸窣窣地小步快走,从厨房里捧出满满一碗凉开水放到他面前。他“咕嘟咕嘟”一饮而尽,母亲拿走碗,盛来满满一碗饭放到他面前。在我的记忆里,这情景不止一次,这饭有时是面食,有时是白米盖着菜,有时竟是只有节日里才有的大块萝卜炖小块骨头,好像她提前知道他要空着肚子空着手回来似的。当然有时母亲还会特意为他斟上一碗热热的黄酒……看他吃饱喝足、心满意足,我有些不解:母亲怎么像是在犒劳凯旋归来的将军?⑨父亲并没有上床休息,而是无牵无挂地枯坐着,看母亲从井水中捞出洗净的衣服,拧干,一件接一件地晾晒到院子里的绳子上。还有摊开的被单,母亲将其搭到绳子上,被单慢慢滴出水,水拉着被单,起初还显得紧致,慢慢地灌满了风,吸足了阳光,它们就如巨大的翅膀般,扑扇着发出富有节奏的、鼓舞人心的“鼓点”,那声音灌满了我们的耳朵。那些红的、绿的、青的、蓝的、白的土布啊,在风中扑扇出阳光的温煦芬芳,挂满了院子。我们这些孩子在这个快乐的“迷宫”里穿梭、奔跑、喊叫、躲藏,惊吓他人,最后以甜美的笑声收场。这时候,父亲的眼中似乎也有了光芒,有了奇迹,有了满足,有了激动。⑩父亲看着看着就笑了,然后躺到床上,当一块做梦的“石头”,发出惊天动地的呼噜声。⑪再后来,父亲放下了担子,也放下了木板车,和母亲一样,总在家里,总在庄稼地里,总想着将家填得更满些,更满些。可是屋子里总是这里还缺一个柜子,那里还少一台收音机,另外一个地方又需要一辆自行车……终于有一天,他们都说:“我们都老了,那些空着的地方,你们去填满吧……”⑫我们会的,会把所有需要填满的地方填满,还有他们心里梦里空着的地方。⑬但是我又懂得,在那些有他们的地方,其实一直是满满当当的,我们最需要的东西,那里一直不缺不空。(选自《时文选粹》,有删改)【1】初读全文,从“我”的角度梳理概括文章内容,填写下表。【2】按要求回答问题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选文第六段划线的句子。他的腰身弯如无箭可射的猎弓;疲累得好似一件等待浆洗的脏衣服。【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父亲总在家外的原因是为一家人的生活而奔波劳累。B. “镀亮”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周围的人被高凳子的奇特吸引,目光有神采,内心羡慕。C. 当父亲两手空空回来时,母亲不说话也不笑是因为心中埋怨父亲。D. 第⑬段中,“我”认为“我们最需要的东西,那里一直不缺不空。”之所以不缺不空是因为有着父母的关爱。E. “父亲的眼中似乎也有了光芒,有了奇迹,有了满足,有了激动。 ”是因为他觉得再也不需要他为一家人的生活而挑担子了。【4】选文中父母说,“我们都老了,那些空着的地方,你们去填满吧……”,“我”却认为“我们最需要的东西,那里一直不缺不空。”这两句话是否矛盾?为什么?结合本文与链接材料,说说你的理解与感悟。链接材料:有些人外出打工,起初是因为穷,但他们挣到钱以后,很多人并没有选择回家和孩子在一起,而是继续挣钱。他们用挣来的钱在农村老家盖大房子,逢年过节回趟家,节一过完又收拾行囊逃离了农村,留下年事已高的父母和未成年的孩子们。很多父母认为在外面辛苦挣钱为了家、为了孩子,以为给孩子充足的生活费就尽到了父母的责任。我想,他们中的很多人即使在家门口就业,孩子也是留守儿童,是精神上的“留守儿童”。
答案:【答案】【1】 A无比自豪B父亲两手空空、疲惫沮丧地回家C疑惑不解D满足激动 【2】 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腰身弯曲和身体疲惫。 【3】 CE 【4】 不矛盾,因为父母认为家中“空着的”需要“填满”的是物品,而我认为“不缺不空”的是父母给予我们的深厚丰盈的爱,所以不矛盾。 【解析】【1】本题考查故事情节和人物情感的梳理。故事情节的概括,根据表格中给出的段落提示,读懂段落内容,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文章⑤-⑥段主要写父亲两手空空,疲惫回家。人物心理变化梳理,根据表格中给出的段落提示,从段落中找出“我”的心理变化词语即可。父亲拉着桌凳等满车礼物回家,第④段末写“我”无比自豪。在第⑧段写到“我”看到母亲的行为有些“疑惑不解”,父亲边看母亲晾晒衣物,边看我们玩耍,然后安然入睡,从我对父亲的心情揣测,可感知我的心情也是“满足感动”。【2】结合语境,对句子进行赏析是重要的考点之一。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他的腰身弯如无箭可射的猎弓;疲累得好似一件等待浆洗的脏衣服”把父亲的身体比作“猎弓”,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腰身弯曲和身体疲惫,表达了对父亲的疼惜之情。【3】CE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C项“母亲不说话也不笑是因为心中埋怨父亲”错,可分析下文“她神色平静,目光柔和,窸窸窣窣地小步快走,从厨房里捧出满满一碗凉开水放到他面前”的相关描写。E项“是因为他觉得再也不需要他为一家人的生活而挑担子了”错。“父亲的眼中似乎也有了光芒,有了奇迹,有了满足,有了激动”的原因可分析上文的“我们这些孩子在这个快乐的‘迷宫’里穿梭、奔跑、喊叫、躲藏,惊吓他人,最后以甜美的笑声收场”等句。【4】.本题考查句子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不能停留于句子的表义,要结合文章的主旨,分析其深层内涵。首先明确观点,不矛盾。因为“我”与父母是从不同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的,父母认为家中“空着的”需要“填满”的是“物品”,而“我”认为家里“不缺不空”,指的是父母给予我们的关爱。文中的父亲尽管时时奔波在外,但是他始终是在为一家人的生计而忙碌,同时也时时刻刻地关注着我的学习生活;母亲也在尽自己所能为我们营造起了温馨而愉快的家庭氛围,他们让我感受到了浓浓的爱。材料中的父母因家庭生计而忽视了对子女的关爱与陪伴,造成了下一代精神上的匮乏。我认为父母给与精神上的陪伴与关爱在某一种程度上,比物质上的给予要更加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