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课内阅读。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我奇怪地问他 爹 为什么要烧掉呢 怪可惜的 待了一会儿,父亲才回答:“不要了就烧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1】“籍”字是    结构,共    画,部首是    。【2】给第三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3】“那年春天”是指______的春天。这年春天父亲的行为比较异常,体现在:_________【4】“含糊”的意思是___________;文中指_______________【5】文中的第五自然段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其作用是什么?_________ 答案:【答案】【1】 上下 20 竹 【2】 :“ , ? 。” 【3】 1927年  (1)每天早出晚归;(2)烧掉一些书籍和纸片;(3)含糊地回答我的问题。 【4】 不确定,不清晰  父亲不向“我”说明烧掉书籍和有字的纸片的原因 【5】 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通过父亲对“我”态度的前后对比,写出了李大钊同志对待亲人的慈爱和善以及对待工作的严肃认真。 【解析】【1】略【2】略【3】略【4】略【5】略
语文 试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