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甲文勃字子安,太原人,王通之诸孙也。六岁善辞章。麟德初,刘祥道表其材,对策高第。未及冠,授朝散郎。沛王召署府修撰。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闻之怒,斥出府。勃既废,客剑南,登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之功,赋诗见情。又尝匿死罪官奴,恐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救除名。父福畤坐是左迁交趾令。勃往省觐,途过南昌。时都督阎公新修滕王阁成,九月九日,大会宾客。将令其婿作记,以夸盛事。勃至入谒,帅知其才,因请为之。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酒酣辞别,帅赠百缣,即举帆去。至炎方,舟入洋海溺死,时年二十九。(选自辛文房《唐才子传》,有删改)乙文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以纸笔巡让宾客,勃不辞让。公大怒, 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 “亦是老先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 ”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选自王定保《唐摭言》,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加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B.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C.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D.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策,汉代试士,将设问写在简策上,应试者因其所问而作答,称为“对策”。后代也有以此取士。B.及冠,古代男子二十岁会行冠礼,以示成年。故男子年满二十岁, 称为“及冠”。C.左迁,降低官职。古代贵右贱左,因此将贬官称为“左迁”,将升官称为“右迁”。D.衡庐,指衡山和庐山。两者都属于五岳,其他三岳分别为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和北岳恒山。【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勃年少成名。他极有才华,六岁就能写文章,不到二十岁就做了官,还被沛王征召做署府修撰。B.王勃因文生祸。他因开玩笑写了一篇声讨英王斗鸡的檄文而被高宗嫌恶,定为死罪,因为父亲求情才免于死罪。C.王勃探亲逢盛事。王父受王勃连累被降职,王勃去看望父亲时恰巧遇到滕王阁举行盛会,在会上写下《滕王阁序》。D.王勃才情出众。甲文和乙文都记叙了王勃写《滕王阁序》的过程, 虽细节有所不同,但都展现了王勃的非凡才情。【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2)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
答案:【答案】【1】C【2】D【3】B【4】(1)王勃欣然面对宾客执笔,一会儿就写成了,文章没有任何修改,满座宾客都大为震惊。(2)阎公十分恼怒,生气地甩衣袖起身(离开),专门派人窥伺王勃如何下笔。【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勃”为“在座”的主语,不应该断开,排除B项、D项。“子婿”为“孟学士”,结合句意内容分析,不应该断开,排除A项。句意:都督阎伯屿不信他,王勃虽然也坐在宴席间,但是为了让自己的女婿在宾客面前显示才华,早就嘱咐他构思一篇序文。故选C。【2】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D项,“两者都属于五岳”错误。五岳分別为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和中岳嵩山。庐山不属于五岳。故选D。【3】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B项,“他因开玩笑写了一篇声讨英王斗鸡的檄文而被高宗嫌恶,定为死罪”错误。王勃因写声讨英王斗鸡的檄文被高宗嫌恶,但高宗并没有定他死罪。王勃被判死罪是因为他藏匿并杀害犯死罪的官奴。另外,他被赦免不是因为父亲求情,而是因为恰逢皇帝大赦天下。故选B。【4】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操觚”,原指执简写字,后即指写文章;“顷刻”,一会儿;“就”,完成;“文不加点”,比喻作文一气呵成,无须修改;“点”,涂上一点,表示删去。(2)“而”,连词,表修饰;“起”,起身离开;“专”,专门;“伺”,窥伺;“其”,代词,他。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参考译文:附辛文房《唐才子传》译文:王勃,字子安,太原人,王通的孙儿,六岁时就擅长辞章。麟德初年,刘祥道上表称赞他的才干,以高名次对策及第。还没到二十岁,就授为朝散郎,沛王又把他招入府中做修撰。当时诸王斗鸡,王勃开玩笑写了篇给英王的鸡的檄文。高宗知道了很生气.将他赶出沛王府。王勃罢官以后,客居剑南,登山望远,很感慨地想起诸葛亮的功业,写诗表达情思。又曾经隐藏了一个犯了死罪的官奴,怕事情败露,就把这个官奴杀了。事被发觉该处死,正赶上大赦就,只除名。父亲王福畴被牵连贬为交趾县令。王勃前往探望,路过南昌。当时都督阎公新修成滕王阁,九月九日,大宴宾客,准备让他的女婿写篇记,来夸耀这一盛事。王勃到此拜见阎公,阎公知道他的才华,就请他来作记。王勃欣然对客提笔,一会儿就写成了,还不加修改,满座宾客大为惊奇。酒酣辞别。阎公赠送他一百匹缣,他就扬帆离去。到了炎方,船人大海,王勃被淹死,当时是二十九岁。王定保《唐摭言》译文:王勃写《滕王阁序》,当时年龄不过十四岁。都督阎伯屿不信他,王勃虽然也坐在宴席间,但是为了让自己的女婿在宾客面前显示才华,早就嘱咐他构思一篇序文。到了阎伯屿谦恭地拿着纸笔,一个一个地请客人写序文,而客人都谢辞了。轮到最后一个客人,是小小年纪的王勃,料想也不敢来接纸笔,但仍然把纸笔送了过去,颇显都督的“风度”。王勃却毫不客气地接过了纸笔。阎伯屿非常生气,然后满脸愠色地离开了宴会厅,私下则教属官观察动静,随时通报情况。当第一次报“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时,阎伯屿说,这是“老生常谈”;二次报“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时,未作声;三次报“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阎伯屿倏地站了起来:“天才!天才!他的文章可以传世了。”于是马上隆重宴请他,欢饮直至散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