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经正确组装并调节后,如图所示,在光屏上接收到了清晰的倒立、 的实像;若保持蜡烛和凸透镜位置不动,更换一个焦距更小的凸透镜,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要使像重新变清晰,可将光屏向 (选填“左”或“右”)调节。
近年来美国与中国周边国家日本、菲律宾频繁军演 ,插手中国东海、南海事务,其狼子野心与上世纪初的行为如出一辙。上世纪初美国为争夺亚太地区的霸权( )
A . 参加巴黎和会 B . 签订《巴尔赛和约》
C . 加入国际联盟 D . 签订《九国公约》
我国自行设计的新型履带式水陆两栖坦克,如图所示,它即可像普通坦克一样在陆地上高速行驶,又能像船一样在水中航行。该坦克的质量为22t,配备发动机的最大功率为420kW,若在水中匀速航行时,最大速度为18km/h,此时受到的阻力为_____。
下列应用实例与采用的生物技术,搭配错误的是( )
A .生产酸牛奶 —— 发酵
B .培育太空椒 —— 克隆
C .快速繁育无毒植株 —— 组织培养
D .产生胰岛素的大肠杆菌 —— 基因工程
电磁铁通电后,小磁针N极转至图所示位置,此时铁块在水平桌面上静止并受到电磁铁吸引。
(1)电磁铁甲端应为N极还是S极?
(2)以点表示铁块,在方框内画出铁块受到的摩擦力。
质量为 m 的物体,在某处以 g 的加速度由静止开始竖直下落高度 h ,在这个过程中( )
A .重力做功 mgh B .物体的重力势能减少了 mgh
C .合力做功 D .物体的动能增加了
mgh
固体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 1 ) t 2 ℃时,将 30g 硝酸钾加入到 50g 水中,充分溶解后恢复到原温度,所得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 _____ (填最简整数比)。
( 2 ) 将 t 2 ℃时溶质质量分数为 30% 的硝酸钾溶液降温至 t 1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__________ 。
下列表述 完全正确 的一项是( )
A .周末,妈妈让我给弟弟讲了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愚公移山》。
B .小李把自己的作文交到老师手上说: “ 老师,请欣赏敝人的大作! ”
C .韩愈升职后,在去往潮州上任的路上,写下了有名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D .端午将至,我班排演了郭沫若的独幕剧《屈原》来纪念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下面句子的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记述了6至7世纪青藏高原上各民族部落由分散到统一的发展史实
②形成了世界性的专门研究学问的“格萨尔学”
③在说唱文学中,青海藏族民间史诗《格萨尔》(又名《格萨尔王传》)是一部名震世界的英雄史诗
④在国内外引起了各类社会科学专家的重视
⑤描述了格萨尔王以神奇的力量、善良勇敢的禀赋,发挥大智大勇,征战南北,抑强扶弱,除暴安良的英雄业绩
A . ③①⑤④② B . ②③④①⑤ C . ③②①⑤④ D . ②④③①⑤
In the picture, the students are ________.
A . Swimming B . playing ball games C . flying kites D . doing morning exercises
阅读材料,请完成相关问题。
(1)上述情景体现了公民的什么权利或义务?
(2)结合上述情景分析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阅读《赔偿》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赔偿
余显斌
①我拿上一尊泥塑,付了钱,转身就走。年轻的店主喊住我,要找补我钱。我大方地一笑:“‘泥人曾’的泥塑,值这个价。“说完,挥一挥手,就急匆匆地离开了。
②不一会儿,我就拐入一条小巷。 巷子两边,粉墙黛瓦,高高低低,延伸向远处。墙头不时冒出一两枝桃花,红艳艳的,引得蜂飞蝶舞;或者爬出几根青藤,嫩嫩的,绿绿的,曲折蜿蜒。 我不禁哼起轻快的小曲,放慢了脚步。
③突然,身后传来急促的脚步声。我停止唱歌,加快了脚步。身后又传来了喊声:“先生,请停一下。”我侧耳一听,不是店主的声音,于是停下来,慢慢地转过身。原来是一个六十岁左右的老人,浑身上下透着一种儒雅的气韵。
④“是叫我吗?”老人点点头,快步来到我面前:“先生刚才在‘泥人轩’买了一尊泥塑?”我赶忙摇头。老人看见我手中的纸盒:“这就是啊!”
⑤我脸一红,声音不再柔和,厉声问道:“咋的,有问题吗?”老人轻轻地点点头,从我手里拿过纸盒,慢慢打开。只见“关公”身着绿袍,腰围玉带,枣红脸,卧蚕眉,五绺长须迎风飘飞,倒提着青龙偃月刀,骑在赤兔马上。赤兔马前蹄跃起,后腿直立,鬃毛猎猎飞扬,几欲腾空而去。简直是极品!
⑥老人举起泥塑,“噗”地一声扔在地上,泥塑顿时碎了一地。我一惊,气红了脸:“你……要干什么!”
⑦老人笑笑,慢条斯理地说:“这尊泥塑有问题。”看我一脸疑惑,他蹲下身,用手轻轻拨弄着泥塑的碎土,里面有一团团的棉花。老人告诉我,为了泥巴筋道,泥塑结实,泥巴里要搅拌上一些棉丝。但是,绝不能是棉团。没有拌开的棉团,雨天会回潮,泥塑就会鼓包,甚至鼓裂。
⑧我理解了,又迷糊了。“你咋知道这些啊?”“我就是‘泥人曾’。”老人得意地一笑,一脸阳光。“那……年轻人?”“是我儿子。”原来,在老人外出时,儿子将次品摆出来卖了。老人回来发现后,就急匆匆地追了过来。
⑨我鼻尖上冒出了汗珠,嗫嚅着,不知道说什么好。
⑩老人拍拍我的肩,安慰道:“放心,我赔。”说着,拿出两个纸盒,打开来:一尊是“千里走单骑”,和我前面买的一样,但泥质更细腻柔和,关公更是眼光闪闪,嘴唇微张,好像正在呵斥对手。另一尊是“雪夜上梁山”,林冲披着斗篷,戴着斗笠,扛着花枪,双眼微眯,望着远方。枪上挑着一个酒葫芦,斗笠和斗篷上都盖着一层白雪,给人一种寒浸浸的感觉。
⑪我结结巴巴道:“我……只买了一个。”老人将泥塑放进纸盒,用丝带小心扎好,说:“‘泥人轩’的规矩,货不正宗,加倍赔偿。这两个泥塑,都是赔给你的。”老人站起来,将纸盒递给我,拍拍我的肩,笑道;“放心,都是我捏的,货真价实。”
⑫我红着脸,接过纸盒,没有说话。迟疑片刻,我从钱夹里拿出两尊泥塑的钱,塞在老人手,对他深地了一躬。老人愣住了,赶转身高开。背后传来老人的成声;“这两尊是赔偿的,不要钱。”
⑬可是,我已经迅速消失在小巷的拐角处,钻进了人群。因为,只有我知道,在店里我给的是假钞。
(选自《嘉应文学》 2019年7期,有删改)
1 . 小说有两条情节发展线,请用简洁的语言把下面的梳理补充完整。
以老人的活动为明线:追赶买主 → ( 1) ______ →双倍赔偿
以 “我”的活动为暗线: ( 2) ______ →被追上,知真相→ ( 3) ______
2 . 第 ②段中画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3 . 请联系全文,概括老人的形象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4 .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 的两项是( )( )
A . 第 ⑤⑥段中,都写到了“我”脸红,两次脸红的原因都是在表现自己的气愤。
B . 第段中 “千里走单骑”“雪夜上梁山”这两件泥塑都显示出老人的技艺高超。
C . 第 ⑬段中“迅速消失在小巷的拐角处,钻进了人群”,显示出我付完钱的坦然。
D . 文章以诚信之行对欺骗之心进行了赔偿,表现小说鞭挞欺骗、倡导诚信的主旨。
E. 小说构思巧妙,第 ①段“大方地”不要钱、“急匆匆地离开”都为后文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