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中考 

初中 道德与法治

面对违法犯罪时,未成年人要敢于并善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常见方法有(   )

①及时拨打110报警电话                ②虚张声势,与违法犯罪分子巧妙周旋

③记住违法犯罪分子的体貌特征          ④了解违法犯罪分子的去向

A . ①③ B . 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④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事故回放】2018年10月28日,重庆市万州区一公交车在万州长江二桥桥面与一小轿车发生碰撞后坠入江中,车上15人全部遇难。

【网络声音】事发后,关于公交车坠江原因,迅速在网上发酵,且均指向“小轿车女司机逆行,大巴车避让不及导致坠江”。于是,网上评论铺天盖地的对这位女司机品诛笔伐,甚至攻击谩骂,给她及家人带来了极大的心理伤害。

【真相还原】后经警方调查公布,事故原因系公交车乘客刘某与公交车驾驶员冉某发生争吵、互殴,造成车辆失控,与对向正常行驶的小轿车撞击后坠江。刘某和冉某的行为均严重危害公共安全,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已触犯《刑法》第一百一十五条之规定,涉嫌犯罪。因两人均已死亡,不再追究刑事责任。而女司机毫无过错,蒙受了不白之冤。

  1. (1) 根据材料,谈谈该事件对于我们如何合理参与网络生活有何警示?
  2. (2) 结合材料分析刘某和冉某行为的基本特征。
下列不属于青春期正常心理变化的是(    )

A . 进入青春期后,小刚常常不由自主地将目光瞄向女同学 B . 进入青春期后,小雯开始关注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 C . 小强对班上的一名女同学有好感,不断打电话要和她交朋友 D . 放学路上,李明遇到同班女同学不好意思和她打招呼
2016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指出努力办好乡村教育,着力提升乡村教育质量。这项举措(    )

①能提升乡村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②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唯一途径

③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现社会和谐       ④能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对于中学生来说,下列属于自己的承担责任的是(  )

A . 抄袭同学作业 B . 轮到值日找借口逃避 C . 帮助学困生补习功课 D . 逃学去网吧玩游戏
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参与志愿服务(    )

①能避免成长中的一切错误

②可以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③可以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④是践行亲社会行为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2020年1月1日,《泰州市文明行为条例》正式施行。针对广大市民反映强烈的不文明行为,《条例》从法律层面加以规范约束,同时对文明行为的推行进行道德层面的提倡和引导。材料表明(    )

①推行文明行为需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      ②需要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

③推进文明城市建设需要制定更多法规      ④需要发挥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积极心理环境指数调查显示,学校积极心理环境指数每提高10%,学生焦虑、孤独、违规违纪等负面情绪和行为平均降低约6%。这启示我们 (   )
A . 人青春期的心理矛盾是不正常的心理现象 B . 青春期的心理矛盾有助于我们健康成长 C . 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培养积极心理 D . 我们要正确看待青春期正常的身体变化
下列体现公平的成语是(   )

①一视同仁    ②程门立雪    ③不徇私情    ④法不责众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爷爷的偶像是江姐,爸爸的偶像是雷锋,我的偶像是杨利伟。”年代不同,一家三代的精神偶像也不同,说明了中华民族精神(  )
①是衡量我国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
②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丰富和发展
③具有鲜明的先进性和时代性
④是与时代精神结合在一起的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蚌病成珠,拼搏成就人生】

自然界没有不凋零的花,人世间没有不曲折的路。人生难免有挫折。

请你谈谈中学生如何战胜挫折。

典籍里的中国

《典籍里的中国》是在《故事里的中国》基础上升级打造的又一档文化节目,主创团队融合“戏剧十影视十文化访谈”的手法,在一部典籍、一个人物、一条主线的严谨构架体系里,创新设计出历史空间和现实空间,用时空对话营造“故事讲述场”。

节目中,“当代读书人”撒贝宁以典籍为舟,带领观众畅游华夏文明之长河∶今人穿越到古代,看先贤如何燃万古之明灯;古人穿越到当下,看后世如何传千年之经义。从首期节目走进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尚书》,到第二期节目讲述中国古代重要科技文献《天工开物》,无数青年被典籍的魅力折服。这档节目以强烈的仪式感、厚重感和时尚感,重新定义了“历史穿越”,涵养着坚守初心、向新而行的精神力量。

《典籍里的中国》开播以来,好评如潮,有人用“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来评价该档节目。请运用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此节目有哪些感触。

俗话说:“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解一生之需。”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
A . 学习可以提高我们的品德修养 B . 学习方法要因人而异 C . “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是同一回事 D . 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将会受益终生
在2017年12月4日国家宪法日这一天,某中学八年级学生分组走出校门,开展了以“宪法在我们身边”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第一小组的学生来到当地人民法院,人民法院正在举办“纪念国家宪法日”主题实践活动,全院160多名法

警面向宪法庄严宣誓。

第二小组的学生采访了按照程序查看政府“账单”的网民……

第三小组的学生来到当地某中学,并和当地的中学生一起朗读宪法。

  1. (1) 探究一:设立国家宪法日、建立宪法宣誓等制度有什么意义?
  2. (2) 探究二:网民是在行使什么权利?行使这项权利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3. (3) 探究三:让中学生朗读宪法对你有何启示?
世界是纷繁复杂的,存在着是是非非。这就要求我们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分清是非。那么我们分清是非的依据是(    )

A . 个人好恶 B . 个人愿望 C . 个人利益  D . 法律和道德
下列选项中属于违反社会保护有关规定的是(    )

A . 初一某同学因成绩不好,经父母同意决定退学 B . 某网吧偷偷接纳初一同学入内 C . 初一某同学因调皮捣蛋被学校劝退 D . 某工厂拒绝未满16周岁的人进入工厂打工

1)为助力青春成长,你会选择漫画中哪位同学的表现?为什么?

2)向你选择的那位同学学习,你准备如何做?

一个暑假没有见,升入八年级的小童忽然发现原来瘦小的同桌小青竟然比他高了一头,这种现象属于

A.一种病理反应                                   B.青春期的心理变化

C.青春发育期的身体变化                          D.童年期的社会化

2018年9月25日,文昌市某中学初三男生小朱因厌学离家出走。直到26日下午,父亲才将他找到。对于厌学的小朱,我们可以这样告诉他( )
A.学习是痛苦的,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B.学习是一个过程,我们每时每刻都能从中感受到快乐
C.当经历学习的辛苦,收获学习的成果时,就会让我们体验到学习的美好
D.学习要耗费巨大的时间和精力,不如出去打工挣钱
“所谓青春,就是心理的年轻。”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青春代表美丽的容颜 B.青春更多的体现为一个人的心理状态
C.青春蕴涵着朝气、勇敢和智慧 D.青春是幸福、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