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初二)历史下学期下册试题

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开始后,全党全国人民艰苦奋斗,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了巨大成就,涌现出一大批时代楷模。其中,被誉为“铁人”的是(    )
A . 邱少云 B . 雷锋 C . 王进喜 D . 邓稼先
“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是(    )

A . “九一三”事件 B . 周恩来主持工作 C . 粉碎“四人帮” D . 邓小平主持工作
在预习《抗美援朝》这一节课时,涂涂同学摘录出以下观点,其中正确的有(   )

①中朝人民进行的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      ②著名战斗英雄 黄继光、邱少云、左权

③战后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大大提高      ④战争的结果是将美国赶出了朝鲜半岛

A . ①② B . ①②③ C . ①③ D . ①③④
1950年6月,刘少奇指出:“这种情况如果不加以改变,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就不能巩固,农村生产力就不能解放,新中国的工业化就没有实现的可能。”据此,中央人民政府决定(    )
A .  进行“大跃进”运动 B . 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 . 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D . 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一个美国记者评论周恩来在一次会议中的作用时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这次会议是(    )
A . 日内瓦会议 B . 第26届联合国大会 C . 万隆会议 D . 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会议
开国大典上,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该情境发生(    )
A . 1921年 B . 1949年 C . 1978年 D . 1980年
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集中主要力量发展的是(    )
A . 轻工业 B . 商业 C . 重工业 D . 农业
对下面年代尺解读最准确的是(  )

A . 邓小平理论的发展、形成过程 B . 改革开放后外交发展的成就 C . 改革开放后国有企业的发展过程 D . 改革开放后教育发展的重大历程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们坚定不移的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继续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进人类和平发展的崇高事业,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胡主席在国庆六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1. (1) 根据材料一回答,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一直奉行什么样的外交政策?

  2. (2) 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分别是什么?

  3. (3) 左图是1955年召开的万隆会议,在会上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提出的什么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4. (4) 右图反映了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取得的哪一重大外交成就?同时期,我国还取得了哪些重大外交成就(任举两例)?

  5. (5) 2001年我国在上海承办了哪次重要国际会议?

  6. (6) 你认为中国外交取得重大成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东方红,太阳升…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的大救星.”这首歌里的“人民的大救星”是指在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被选举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的(  )

A . 毛泽东 B . 刘少奇 C . 朱德 D . 周恩来
近年来,粤港澳三地相关部门积极策划组织开展粤港澳青少年红色寻根之旅,让更多港澳青少年来粤研学交流,了解党的百年历史,领略岭南传统文化,感受国家发展成就。此类活动有助于(    )
A . 促进香港经济的持续发展 B . 增强港澳青少年对祖国的认同感 C . 推动粤港澳地区科技发展 D . 加速粤港澳三地的经济融合进程
下图新闻报道中的事件的历史意义是(    )

A . 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时期 B . 开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征程 C . 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D . 确立邓小平理论为中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政策的调整对巩固政权和增强综合国力意义重大。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2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加42%,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

材料二: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材料三:

行业

参加合作社或公私合营的情况

农业

87.8%参加合作社

手工业

91.7%参加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

私营工业的99%和私营商业的82.2%实现公私合营

  1. (1) 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当时的土地所有制发生了什么变化?
  2. (2) 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基本任务?列举这一时期的主要成就。(至少三项)
  3. (3) 材料三说明了什么?简述其历史影响。
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战略的重要成果,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 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B . 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C . 中日建交 D . 中美正式建交
在土地改革中,党和政府之所以把土地分给农民,其根本原因是(   )
A . 农民在革命战争年代有功于革命 B . 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发展 C . 地主土地太多,无法耕种 D . 农民无地或少地,生活困苦
美国一些青年人,乐意佩戴“雷锋”字样的标记组成救护队,扶老携幼过马路。在荷兰有“牛仔雷锋”,在法国有“老年雷锋”。在巴西有人设立“雷锋奖学金”。在日本有人建立了“雷锋卡”、“雷锋奖金”。这些现象表明(   )
A . 雷锋为很多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 B . 雷锋精神消除了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隔阂 C . 雷锋与许多国际友人建立了友好关系 D . 雷锋精神具有强大生命力
中国改革开放后出现的生活景象有(   )

①大家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

②城镇居民凭粮票、油票购买食品

③人们的服饰丰富多彩,展示个性

④开私家车出行的人越来越多

A . ①④ B . ②③ C . ②④ D . ③④
1978年,安徽小岗村18户农民率先包干到户。此后,四川、贵州、甘肃等地的包产到户也在摸索中发展。1980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指出,一些地区的群众要求包产到户,“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并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这反映了党和国家(   )
A . 决定实行农村多元化经济所有制 B . 尝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 . 顺应并肯定了群众的要求与探索 D . 引导全国各地农民走向共同富裕
归纳与整理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下列归纳与整理搭配不正确的是(    )
A . 中共十二大一一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B . 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C . 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 中共十七大——确立科学发展观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标志着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的历史事件是(    )
A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 . 西藏和平解放 C .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D . 抗日战争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