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中考 

初中 历史

埃及文化部在2020年10月举办“中埃文化关系”专题研讨会,中埃两国都是文明古国,埃及文明诞生于(   )
A . 黄河流域 B . 尼罗河流域 C . 两河流域 D . 印度河流域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下列关于这次战役中曹操战败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 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 B . 曹军疾疫流行,战斗力减弱 C . 孙刘联军偷袭烧掉曹军的屯粮 D . 船舰连在一起的战术运用不当
“这次会议的成功召开是亚非人民团结合作、求同存异、协商一致的结晶。”这次会议最有可能是(   )
A . 1935年的遵义会议 B . 1949年的新政治协商会议 C . 1955年的万隆会议 D . 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张学良(1901一-2001)回忆说:“我的事情是到36岁,以后就没有了……从21岁到36岁,这就是我的生命。”张学良“36岁”时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是( )

A . 九一八事变 B . 西安事变 C . 七七事变 D . 重庆谈判
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用“正确”“错误”表示,并加以改正。
  1. (1) 北京人已经掌握人工取火技术,提高了生活的能力。
  2. (2) 生活在我国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用未耜耕地,种植粟。
  3. (3) 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西周开始。
  4. (4) 公元前841,周幽王与民争利,引起“国人暴动”,西周开始走向衰落。
  5. (5) 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他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6. (6) 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将秦军主力歼灭。
伊朗巴布教徒起义与苏丹马赫迪大起义的不同之处是(   )

A . 是否带有宗教色彩 B . 起义的方式 C . 最后的结果 D . 斗争的直接目标
中东问题的关键是哪两方之间的冲突(    )

A . 美国与巴基斯坦 B . 以色列与巴基斯坦 C . 以色列和美国 D . 以色列与巴勒斯坦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展现了志愿军战士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英雄风采。2022 年是抗美援朝战争开始(    )
A . 72 周年 B . 69周年 C . 71周年 D . 81周年
阅读下列图片和文字,然后回答提问:

情境一:

情境二:

情境三:“当革命风暴横扫整个法国的时候,英国正在进行一场比较平静的但是威力并不因此减弱的变革。”

结合图片和文字材料回答:

  1. (1) 文字中“横扫整个法国”的革命风暴是指什么?
  2. (2) “当革命风暴横扫整个法国的时候”,英国正在进行的一场变革是什么?
  3. (3) 为什么说英国的变革威力并不减弱?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是1842年,中英双方在英国军舰“皋华丽”号上签订条约的场景。

材料二:条约规定:“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附属岛屿给日本;赔偿日本费白银二亿两;增开苏州、杭州、沙市、重庆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厂。”

——摘自川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17页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回答这是哪一个不平等条约签订时的场景?该条约是在哪次战争签订的?
  2. (2) 这场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最重大影响是什么?
  3. (3) 根据材料二,回答:这又是哪一个不平等条约的内容?  该条约的签订又对中国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4. (4) 材料二的条约签订以后的中国局势,下面的哪幅图片可以显示?(将字母填入括号内)(    )
    A . B . C .
在我国民间有“沧州狮景州塔,赵州石桥大菩萨”的民谚,这里的“赵州石桥”是何时修建的(    )

A . 隋朝 B . 唐朝 C . 西汉 D . 西晋
某校七年级(3)班对唐初三位有作为的皇帝进行了探究学习,请你参与。

【图说历史】

【史料辨析】

材料一“……则天太后践祚临朝,欲收人心,尤务拔擢,开汲引之门,进用不疑,求访无倦,非但人得荐士,亦许自举其才。所荐必行,所举辄试,其于选士之道,岂不伤于容易哉!然而课责既严,进退皆速,不肖者旋黜,才能者骤升,是以当代谓知人之明,累朝赖多士之用。”

——《陆宣公翰苑集》

材料二“开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间,天下大理。河清海晏,物殷俗阜。”

——《唐语林》

  1. (1) 图一中的人物是谁?他在位时唐朝社会出现了什么局面?
  2. (2) 图二中的人物是谁?用一句话概括她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3. (3) 图三中的人物是谁?他统治前期,唐朝社会出现了什么局面?
  4. (4) 材料一反映了武则天统治时期对什么的重视?她又是如何做的呢?
  5. (5) 材料二中的“上”指的是哪位皇帝?他是怎样“留心理道,革去弊讹”的?
  6. (6) 从这些皇帝的治国政策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有益的借鉴?
1948年的最后一天,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 “本月忧患最深……各方告急与失败之报,几如雪花飞来,……一切唯听天命而已。”蒋介石这种心态主要是因为(   )

A .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B . 人民解放军在战略决战中取得节节胜利 C . 人民解放军和平解放了北平 D . 和朱德下达了渡江战役的命令
“我们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如果我们为和平联合起来,那么就不会有战争。那时,如果有某个疯子想挑起战争,我们只要用手指吓唬他一下,就足以使他安静下来。”这是上世纪50年代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与美国记者的对话,这表明(     )
A . 美苏之间的冷战正式开始 B . 当时的苏联已成为世界霸主 C . 苏联想与美国合作,共同主宰世界 D . 美苏合作就可以避免战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一九五三年将是我国进行大规模建设的第一年。”

“国家建设包括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文化建设,而以经济建设为基础。”

“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此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人民日报》1953年元旦社论

材料二:“我们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跨入一九七九年。”     

      “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转变。”

      “实行四个现代化,大幅度地提高目前落后的生产力,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

                                              ——《人民日报》1979年元旦社论

材料三:“在边远地区、落后地区和贫困地区,群众要求包产到户的,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

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并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在一般地区,已经实行包产到户的,如果群众不要求改变,就应当允许继续实行。”

——《中共中央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19809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指的是什么?党和政府为实现这个“最高利益”而编制的建设规划叫什么?

2)材料二中“我们十分兴奋的心情”因何而起?请指出“战略转变”前后,党的工作重心分别是什么?

3)结合材料三回答:为了改变农村落后的生产面貌,农民作出了何种尝试?通过这些尝试而逐步形成的农村改革制度叫什么?这种制度的全面推行,使农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建言献策。

19世纪中期,阻碍俄国和美国经济发展的共同因素是  )

A.自由劳动力不足     B.农奴制度的存在      C.奴隶制度的存在      D.工业革命进展缓慢

1912年有报道称:“革命军手持剪刀沿途为行人强迫剪辫。”报道中的“剪辫”事件发生在

A.新文化运动期间  B.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期间  C.五四运动期间  D.北伐战争期间

罗斯福新政的主要表现在

    A.注重了工业发展                       B.顾及了工人利益

    C.防止了盲目竞争                       D.政府加强了对国家经济的干预

、学校开展爱国主义电影观摩周活动,有以下四部反映中国近代历史的影视作品,请你按照历史发展进程向同学推荐观看的先后顺序(  

①《孙中山》    ②《鸦片战争》    ③《火烧圆明园》    ④《甲午风云》

A.③④②①     B.④②①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① 

把“造物主”从有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从根本上改变了19世纪绝大多数人对生物界和人类在生物界中位置的看法。推翻了各种唯心的神造论和物种不变论的是

A.牛顿                    B.达尔文                                    C.爱因斯坦                  D.达·芬奇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