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与社会:

初中 历史与社会

内蒙古河套平原有“塞上江南”美称,关于河套平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地处黄河中游 B . 以河谷农业 C . 气候湿热,宜种菠萝 D . 河流有凌汛现象
口号、诗词等往往有着明显的时代气息。下列口号、诗词按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①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②“振兴中华”

③“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④“路存与存,路亡与亡”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④③① C . ③②①④ D . ④③②①
中国近代高举“民主”、“科学”大旗的历史事件是(  )       

A . 戊戌变法 B . 辛亥革命 C . 新文化运动 D . 北伐战争
研究文物是历史学习的重要途径。(如图)“当选证书”可以见证我国的制度建设成就是(    )

A . 确立政治协商制度 B . 结束封建土地制度 C . 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 D . 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文字是将人类社会原始阶段和文明阶段区分开来的一个重要标志。创制世界上最早的用图形表示事物的象形文字的是(    )
A . 古埃及人 B . 古代苏美尔人 C . 古代中国人 D . 古印度人
读某街区图,回答下列各题。

  1. (1) 王明的家位于中学的方,位于书店的方。
  2. (2) 在图上标出王明去学校最近的路线。
  3. (3) 按图上比例尺,量出从王明家门口到中学校门口最近马路的图上距离,并算出其实际路程约有米。
  4. (4) 王明去中学最近便的线路在方向上是怎样变化的?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后,社会经济稳定繁荣,1998年又成功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这充分说明(    )
A . 在香港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 B . 香港是世界金融中心,有强大的经济实力 C . 香港的稳定为世界经济繁荣做出了贡献 D . “一国两制”是香港稳定繁荣的政治保证
“山歌越唱越开怀……井冈山找对革命路径来。”民歌中的“革命路径”是指(    )
A . 占领中心城市 B . 实施战略决战 C . 和平夺取政权 D . 农村包围城市
三国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都在方,长江以南的许多地区还非常落后。从东汉末年开始,许多人为了 ,逃往地区。西晋后期之后,更多的北方人迁到江南。他们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和先进的。那时候,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稳定。经过当地民众与移民的辛勤劳动,江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修建了许多工程,开垦了大量流域、流域和流域,都是东晋南朝的重要粮仓。 、带,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当时,南方以种植为主,栽培技术有了提高。稻田里开始使用粪肥,的种植业推广到江南。利用加工谷物的生产工具,在这时起应用更为广泛。
世界历史波澜壮阔,大国兴衰构成了其中重要的篇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葡萄牙人开始从探索中得到收益时,西班牙人心情复杂的看着葡萄牙人不断   地向南开拓,却只能在几个群岛上展开争夺,但在伟大的地理大发现后,西班牙凭借殖民美   洲所获得的财富,很快成为欧洲首屈一指的强国。

——《大国崛起》唐晋主编

材料二:正是这样一个在北海骇浪中颠簸漂浮的小小岛国,人口不过数千万,国土资源也很有限,却率先敲开了通向现代世界的大门,并且最终成为殖民地遍布全球的“日不落帝国”……一个小小岛国成了世界现代化进程的领头羊。

-——《大国崛起》唐晋主编

材料三:日本仅仅用了二十多年时间,就实现了经济的崛起。……而无论从哪个角度来分析,人们都无法忽视其中最根本的一个原因。日本战败以后被炸为废墟,但是,它还是留

下了明治维新以来百年发展的底子,像科学技术人才,还有一些学习西方的,搞工业化的一   套东西,这是日本战后尽快经济腾飞的一个基础。

----《大国崛起》唐晋主编

  1. (1) “伟大的地理大发现”指什么?根据材料分析“伟大的地理大发现”所带来的影响。
  2. (2) 材料二中描述的是哪个国家?简述其作为“世界现代化进程的领头羊”在政治、经济上的主要表现。
  3. (3) 根据材料三,分析日本在二战后经济能够尽快腾飞的原因。结合所学,写出 19 世纪日本在经济方面的主要改革措施。
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一场重要战役描述的关键词有“首次使用毒气弹”、“绞肉机”,这场战役最有可能是(   )
A . 马恩河战役 B . 索姆河战役 C . 凡尔登战役 D . 莫斯科保卫战
下列说法符合湄公河平原人们的生产或生活方式的是 (      )


A . 生产主要用机器    B . 人们居住在现代化的高楼大厦里 C . 生产水平较高    D . 农业生产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
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目的是( )

①减轻用人单位的负担②减轻医院的负担③使人敢看病,看得起病④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④
下表为罗斯福新政期间的一些措施。这些措施实施的直接目的是(  ) 

时间

机构名称

主要任务

参与人数

1933年

民间资源保护队

种树、建水坝、森林防护等

约200万

1933年

田纳西管理局

田纳西河流域综合治理

约350万

1936年

工程振兴局

兴建公路、体育馆、美术馆、医院等公共设施

约300万

A . 以工代赈,提供就业机会 B . 建立救济机构,提供社会保障 C . 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D . 改变资本主义本质,根除经济危机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汉淮南王刘安主持撰写的《淮南子》中记载了不少古代的神话。

材料二: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家喻户晓,流传至今。

材料三:在秦始皇陵一号兵马俑陪葬坑第三次考古发掘中,陆续有铜镞之类的文物出土,还发现了带有彩绘的战车的局部。尤其令考古人员兴奋的是发现了彩绘俑。

  1. (1) 上述材料中,哪些是第一手资料,哪些是第二手资料?

  2. (2) 上述材料中,你认为最真实可信的是什么?

下列情况可能出现于20世纪初的日本的有(    )

①普及初等教育    ②穿西服吃西餐

③不允许自由买卖土地    ④实行征兵制

A . ①②④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③ D . ①③④
某班同学正在研讨“亚洲国家的独立和振兴”“非洲民族独立浪潮”“拉丁美洲捍卫民族主权的斗争”的内容。他们学习的主题是(    )
A . 社会主义运动在全世界蓬勃发展 B . 亚非拉的奋起 C . 动荡的中东地区 D .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 (1) 从上海出发沿甲、乙、丙、丁哪条线考察可以印证图中的“地形剖面示意图”(    )
    A . B . C . D .
  2. (2) 沿乙路线考察不可能到达(    )
    A . 东北平原 B . 华北平原 C . 准噶尔盆地 D . 长江中下游平原
杭州苏堤全长2.8千米,量得图上距离为14厘米,该图的比例尺为( )
A . 1:20 00 B . 二十万分之一 C . D . 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20米
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无论是李鸿章,还是康有为,无论是孙中山,还是……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中国。

——裴钰《改变中国》

材料二:这是一声砸向旧世界的锤头撞击,和着十月革命的惊天霹雳。从上海望志路到南湖的红船发力,锻造出一个民族驶向复兴彼岸的航迹。

——《信念永恒》

材料三:

  1. (1) 运用所学知识说说孙中山为改变“清代中国”,“催生一个崭新中国”所做的努力。(3分)
  2. (2) 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这一事件有何重要意义?
  3. (3) 根据材料三的图片资料,运用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二中“从上海望志路到南湖的红船出发,锻造出一个民族驶向复兴彼岸的航迹”的观点。(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