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与社会:

初中 历史与社会

五一假期,小明一家随旅游团去西藏拉萨旅游,回来后小明在日记中描述了青藏高原的海拔,你认为正确的是(   )
A . 平均海拔在4 000米以上 B . 平均海拔在500米以下 C . 平均海拔在1 000—2 000米 D . 平均海拔在500—1 000米
20世纪20年代末,当无线电广播刚刚出现时,曾有人对印刷业的前途忧心忡忡,预言报纸将寿终正寝。当集图像与声音为一体的电视出现时,又有人以更悲观的论调提出:电视是报纸的真正掘墓者。但是,现实的发展并没有应验这些人的预言。报纸由少到多不断扩大,不但没有消亡,并且仍然是当今世界上最主要的大众传播媒介之一。


  1. (1) 广播、电视相对于报纸,有哪些优点?

  2. (2) 广播、电视的出现,报纸没有消亡,互联网的出现,报纸会寿终正寝吗?为什么?

  3. (3) 新技术、新媒体的出现,对传媒世界产生什么影响?

“中华民国”第一任正式大总统是(  )​

A . 孙中山 B . 袁世凯 C . 黎元洪 D . 蒋介石
下图反映的是“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开始”这一历史事件。根据这些信息,判断这是(    )

A . 南昌起义 B . 井冈山会师 C . 遵义会议 D . 红军会宁会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读图

图一

图二

图三

材料二:秦末,统治者征发繁重的赋税和徭役,人民负担沉重,社会矛盾尖锐。后来,秦朝便在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中短命而亡。

  1. (1) 图一中的人物是谁?
  2. (2) 图二反映了秦朝开创的什么制度?这种制度与雅典城邦的政治制度有何根本区别?
  3. (3) 图三反映秦朝在文化方面的什么措施?对多民族国家的延续有什么作用?
  4. (4) 秦朝短暂而亡对今天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启示?
北魏孝文帝为增进鲜卑族与汉族的融合,采取的措施有(    )

①改用汉姓

②改穿汉服

③学说汉话

④和汉族人通婚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②③④
诺贝尔经济学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认为:“经济全球化并没有为世界上大多数穷人服务,更没有为全球稳定服务。”能够证明这一观点的是,经济全球化(    )
A . 推动了实际贸易日益规范化 B . 拉大了穷国与富国间的差距 C . 有利于国际资源的优化配置 D . 促进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中国的印刷术从“铅与火”时代进入“光与电”时代的标志是(    )

A .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B . 活字印刷术的产生 C . 铅字印刷术的产生 D . 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研制成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史记载:“筑敌台三千,起居庸至山海,控守要害……边备大饬,敌不敢入犯”。康熙帝经过长城时曾作诗:“形胜固难凭,在德不在险”。

材料二:

  1. (1) “明修长城,清修庙”,从材料一,二中可以看出明清两朝在民族政策上有什么不同?
  2. (2) 除了上述材料里的措施,清朝还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与少数民族的联系?
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的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核心国家分别是(     )

A . 奥匈帝国和英国 B . 德国和法国 C . 意大利和俄国 D . 德国和英国
读下边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判断图中河流的流向是(   )

A . 东北流向西南 B . 东南流向西北 C . 西南流向东北 D . 西北流向东南
印度是中国的重要邻国和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又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 (1) 印度位于我国的(方向),南临洋,是南亚地区面积最大的国家。   
  2. (2) 读印度气候图可见湿季当地盛行来自(海洋或陆地)的(方向)季风。所在印度最主要的气候类型是,该国水旱灾害频繁,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其水旱灾害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3. (3) 印度人口数量居世界第位,印度人在人种上属于种人。

    众多的人口对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会产生一些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出人口众多优势和劣势:

    优势

    劣势。   

“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为此,汉武帝(    )
A . 分封诸侯 B . 广设郡县 C . 实施“推恩令” D . 设立“三司”
台风在我国登陆时,常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但有时也对农业生产产生有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
A . 形成大量降水 B . 带来狂风 C . 形成闷热天气 D . 沿海地区形成巨浪
下列历史事件中,以民族解放战争形式表现的资产阶级革命是(    )
A .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 . 法国大革命 C . 美国独立战争 D . 日本明治维新
北宋初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其中“制其钱谷”所采取的措施是(   )
A . 设置副宰相分割相权 B . 派文臣当知州 C . 解除禁军将领统兵权 D . 地方设置转运使
“船舱难以忍受的拥挤,令人窒息的闷热,生病的奴隶被抛进海里淹死……”材料反映的是(   )       
A . “三角贸易” B . 攻占巴士底狱  C . 新航路的开辟 D . 俄国农奴制改革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一幅长卷画。它从一个侧面真实地描绘出流经北宋都城东京的汴河及其两岸的街景市貌。让我们一起来欣赏、领略这幅历史画卷所描绘出的风景及人文景观吧。看,挂着“正店”招牌的一座酒楼里,里面有很多人正在吃饭饮洒,有的凭栏外望。酒楼前有很多摊贩。街上有坐轿的妇女,有骑马的官员,还有背着和挑着东西的老百姓。在十字街口,装载货物的骡车正在卸货,挑担的人在街旁站着休息,推车的人正在赶路,另外一些人正在交谈,一辆接一辆的骡车在街上经过,真是一派繁忙而热闹的景象啊!


  1. (1) 这幅画面主要反映的是北宋社会风貌中的哪个方面?

  2. (2) 从这幅画面中,你还能感受到宋代社会的一些什么信息?

观察下面时间轴,最符合①所代表的历史时期是(   )

A . 三国时期 B . 魏晋时期 C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D . 隋唐时期
下列地形区与其美称或别称,对应正确的是(  )
A . 柴达木盆地——聚宝盆 B . 东北平原——塞上江南 C . 长江中下游平原——天府之国 D . 四川盆地——鱼米之乡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