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与社会:

初中 历史与社会

下列图片可以反映建国后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改变是(    )

A . 土地的使用权 B . 土地的用途 C . 土地的所有权 D . 土地的规模
使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的事件是(    )       

A . 西汉夺回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B . 匈奴经过漠北战役的沉重打击 C . 匈奴分裂为几部,彼此攻杀不休 D . 呼韩邪单于向汉称臣
有人认为,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化探索中的“量变”,而辛亥革命则是一次“巨变”。“巨变”是指辛亥革命(    )
A . 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B . 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C . 推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D . 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当年红军“远征”的原因是(    )

A . 汇聚红军主力 B . 把革命火种播撒到西部大地 C . 北伐战争失败 D .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甲地东侧是西半球,西侧是东半球,北侧是北温带,南侧是热带,那么甲地的位置是(    )
A . 0°;23.5°S B . 20°W;23.5°N C . 160°W;23.5°N D . 160°E;23.5°N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自然资源状况表(见左下表格)

材料二:2012年10月16日西气东输三线天然气管道工程开工(见下图)。2009-2015年,国家规划在中原、东南、中南、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多个重点目标市场新建支线管道约8000公里。李克强作出重要批示:西气东输三线是具有战略意义的能源运输大动脉,横跨我国边疆、内地和沿海十省区。将使沿线上亿群众用上清洁可靠的天然气,推动能源结构优化和节能减排,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而且能够带动设备、材料等相关产业,扩大国内需求,支撑和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1. (1) 根据材料一,可以得出我国自然资源的存在什么特点?
  2. (2) 材料二中的西气东输三线工程从另一侧面说明我国资源存在哪一问题?这有什么不利的影响?这一工程的建设体现了解决我国这一资源问题什么重大举措?
  3. (3) 西气东输三线工程的起点位于我国哪一经济地带?这一工程的建设对我国有何意义?
生产力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铁制农具和牛耕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是在(   )
A . 商朝 B . 西周 C . 春秋 D . 战国
我国领土最西端在(    )
A . 青藏高原 B . 黄土高原 C . 云贵高原 D . 帕米尔高原

舟山治岛理政新实践

【数据篇】

【环境篇】

【发展篇】李克强把舟山比作上海港之外另一只眼睛。舟山要搞矿、煤、油及粮食等大宗战略物资,打造江海联运服务中心,敢闯敢试,面向世界,带动腹地,促进转型升级,为长江经济带的发展起画龙点睛的战略支撑作用。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 (1) 表3数据变化得益于哪些史实?

  2. (2) 结合【环境篇】分析,制约舟山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3. (3) 打造江海联运体现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什么原则?

  4. (4) “治岛理政,人人有责”,作为中学生的你该如何参与这场实践?

新文化运动与欧洲启蒙运动相比,其共同点有(    )

①都猛烈批判腐朽的封建思想

②都引发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③都促进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④都属于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人民解放军以木帆船为主要航渡工具,一举突破国民党军队的长江防线,并以运动战和城市攻坚战相结合,合围并歼灭其重兵集团。此役,解放了南京、上海、武汉等大城市,为以后解放华东全境和向华南、西南地区进军创造了重要条件。”材料中的“此役”是指(    )
A . 辽沈战役 B . 淮海战役 C . 平津战役 D . 渡江战役
多多马与基塔莱两地降水期出现的时间不同,其主要原因是(   )
A . 两地气候不同 B . 两地海拔不同 C . 两地半球位置不同 D . 两地地形不同
“灯闪着,风吹着,蟋蟀叫着,我坐在床上看书。月亮出来了,风息了,我站在院中唱歌。”这是末代皇帝溥仪(1906-1967)在17岁时写的一首新诗。和文言文相比,这种平易通俗的文风受益于(    )
A . 洋务运动 B . 戊戌变法 C . 新文化运动 D . “五四”运动
下列哪项内容与蒙古族有关    (    )


A . 打草、剪毛机械化   B . 逐水草而居 C . 美利奴羊     D . 以面食为主食,牛羊肉为副食
只有对经济体制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

  1. (1) 将下列图片中的人物与其对应的国家和政策连线。(请考生在答题卡上将与图片对应的字母进行连线)

    A————;B————;C————

  2. (2) 历史课堂上,老师让同学们针对中美苏三国的经济改革发表自己的看法,下面是三个同学的回答:

    甲同学说:“新经济政策开始于①1921年,它将社会主义②计划经济、③货币关系直接联系起来,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支持,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乙同学说:“④1933年开始实施的‘新政’,大大⑤降低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垄断程度,是⑥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丙同学说:“改革开放中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⑦城市展开。1980年,通过⑧深圳、⑨珠海等经济特区的设立,又打开了对外开放的窗口。”

    细心的同学们,甲乙丙三位同学都犯了一个错误,请将出错处的序号填在括号内并将正确内容填在横线处。

    甲(;乙( );丙(

如图呈现了西汉至南宋北方和南方人口户数的变化情况。这说明( )

A . 北方财富增长 B . 中央集权加强 C . 经济重心南移 D . 城市生活繁荣
“丝绸之路”上运输最多的货物是(   )
A . 汗血马 B . 毛皮 C . 丝和丝织品 D . 瓜果
绘制年代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阅读下列抗日战争时期的年代尺,回答问题。

  1. (1) 请在年代尺空白处填上相应的重大历史事件。
  2. (2) 从年代尺中,找出由和国民党指挥的战役各一次,并分别说明这两次战役产生的影响。
  3. (3) 结合年代尺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有人说:“2000年前,丝绸是中国的名片;1000年前,瓷器是中国的名片;500年前,  茶叶是中国的名片……”,其中与“丝绸是中国的名片”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 张骞通西域 B . 商鞅变法 C . 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 D . 百家争鸣
“和平演变”是不同主义国家间所采取的一种“超越遏制战略”,以促使对方国家制度发生变化。下列事件体现这种变化的是(  ) 
A . 十月革命 B . 美苏争霸 C . 东欧剧变 D . 欧盟成立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