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建设产业转移基地 ②降低劳动力价格 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④快速推进城镇化
甲 乙
楼盘名称 | 均价(元/㎡) | 面积(㎡) | 楼房走向 | 楼层数 | 楼高(米) | 楼间距(米) |
金色家园 | 3200 | 126 | 南北 | 6 | 18 | 12 |
湖滨花园 | 4800 | 108 | 东北-西南 | 12 | 35 | 35 |
城市广场 | 5600 | 102 | 东西 | 22 | 70 | 86 |
东林山庄 | 2600 | 135 | 西北-东南 | 6 | 20 | 40 |
①地势西高东低,有利于大西洋暖湿气流的深入
②受南赤道暖流的影响
③受秘鲁寒流的影响
④平原面积广阔,气候湿热
①发展雨林观光旅游业 ②发展雨林生态农业 ③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 ④保护本国资源与采伐亚马孙相结合
如图反映了亚洲某国人口增长与构成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读图回答下题.
①加强环境和生态的教育与研究②协助政府执行环境政策③加强环境检测,监督企业的环保行为④与政府合作,开发环保产品及服务
①节约电能,缓解夏季电力供应紧张状况②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遏制南极臭氧空洞扩大趋势③减少酸雨的危害④促进公民树立节能环保意识,参与环保工作
下图是我国重要的四条交通干线分布示意图,对四条线路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①—②线路处于高原、丘陵,人口密度最小
B.③—④线路穿过高原、平原,聚落分布均匀
C.⑤—⑥线路穿越高原、山脉,少数民族种类最多
D.⑦—⑧线路穿过丘陵、平原,聚落密度较大
图7为某地质地貌剖面示意图,据图推测该地貌的形成过程是
A.底部沉积岩→地壳垂直运动→向斜→侵蚀→上部沉积→喀斯特地貌。
B.下部沉积岩→地壳水平运动→向斜→侵蚀→喀斯特地貌→上部沉积。
C.底部沉积岩→地壳垂直运动→背斜→侵蚀→上部沉积→喀斯特地貌。
D.下部沉积岩→地壳水平运动→背斜→侵蚀→上部沉积岩→喀斯特地貌。
某市产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兴建产业园吸引企业入驻;第二阶段:原有产业逐步置换为高端产业。读下图回答39~40题。
39.第一代产业园区利用的主要区位条件是( )
A.管理经验 B.资金 C.科技 D.廉价劳动力
40.第二代产业园区相关产业集聚的主要目的是( )
A.共用基础设施 B.便于获取对方信息,取得竞争优势
C.加强协作,促进交流 D.靠近原料产地
中欧平原与西欧平原的分界线是
A.阿尔卑斯山脉 B.多瑙河 C.波罗的海东海岸 D.莱茵河
永定土楼是典型的客家民居,它用生土夯筑而成,依山偎翠,错落有致。土楼布该县的每个乡村,它们布局合理,与大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构成了神奇、古朴、壮观、美丽的画卷。据此回答3~5题。
3.永定土楼反映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是
A.气候寒冷,多大风天气 B.地形平坦,森林茂密
C.河流稀少,水资源匮乏 D.土质黏重,降水较多
4.客家土楼是民居建筑,主要功能是居住,但现已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这说明了旅游资源的特性
A.多样性 B.非凡性 C.可创造性 D.永续性
5.客家土楼按旅游资源的分类应属于
A.地文景观 B.遗址遗迹 C.水文景观 D.建筑与设施
西南宜居地带兼具避寒与避暑功能,这一特点在中国绝无仅有,实属难得,气候是引发人体疾病和导致疾病症状加重的重要因素。在西南宜居地带,舒适的气候,美丽的环境,康养旅游热正在悄然兴起。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相对于我国南方沿海平原地区,西南宜居地带优势明显的是
A.山地立体气候,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B.受冬季风影响小
C.雨热同期,光照充足
D.人口密度大,人居空间开阔
2.目前对于康养的理解主要指“健康+养老/养生”,和青藏地区比,西南地区发展康养旅游的主要优势是
A.地区接待能力强 B.环境承载力强
C.交通更便利 D.旅游资源特色鲜明
读关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是全国社会经济发展最为快速的地区之一,但其内部各县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交通、环保等基础设施存在差异。
1982年、2010年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人口分级图
(注:图中标出地名的6市为中部地区,其东面的7个县市为东部地区,其西面的11个县市为西部地区)
(1)按照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东、中、西部划分,归纳该地区2010年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
(2)据图归纳1982年至2010年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人口级别的变化差异。
(3)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中部地区人口级别变化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
(4)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人口增长主要依靠自然增长还是机械增长?分析该地区这类人口增长的正负效应。